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景觀品質提升中山地道路設計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主要闡述了城市景觀品質與道路設計之間的關系,對重慶市道路現狀進行分析,對城市品質提升在山地城市道路中的應用體現進行討論,在提升城市交通便捷性的同時進一步增強城市美感,提升了山地城市的城市品質。
關鍵詞:山地城市;道路規劃;城市品質
引言
對于山地城市而言,其所在區域內的地形地貌較為復雜,其中山體綿延不斷,河流與盆地也表現出縱橫交錯的特征,由此構成獨特的三維地形。在城市道路建設過程中難度普遍偏大,但基于地形的特殊性,可以創造出更生動、富有層次的城市景觀。因此有必要對山地城市道路設計工作展開探討,由此提出可行的設計方案。
1城市景觀品質與道路設計之間的關系
城市景觀是對城市的一種綜合評價方式,既涉及了視覺能夠感知的實際物質,又包含了文化生活形態。城市道路作為城市的基本骨架,充分彰顯出了所在城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發展現狀,已然成為城市景觀的核心要點。不同的城市所在地理位置的地形均存在差異,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其道路格局的差異性。相較于東部的平原城市而言,山地城市的道路格局更富有自由化的特征,由于地形的交錯,明顯增強了道路網絡的層次感。山地城市的發展密切依賴于城市道路,他是居民日常出行以及進行經濟溝通的主要方式。就宏觀層面而言,山地城市道路具有卓越的服務功能,可以推動城市布局的發展。就微觀層面而言,山地城市道路是連通內部各個片區的主要途徑,具有交通功能的特性[1]。
2重慶市道路現狀
2.1廊道效應明顯
縱觀多數山地城市道路,多數城市均表現出明顯的廊道效應,這是一種基于中心組團式的布局方式,交通干道承載了城市的主要交通流量。以重慶市的黃花園大橋為例,其緊密連接了觀音橋組團以及渝中組團,由于所承載的交通流量較大,在車流高峰期頻發擁堵現象。
2.2城市道路慢行系統
近年來重慶經濟發展良好,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此時機動車保有量也在持續增加,城市道路逐步向機動車傾斜,在此背景下卻忽視了慢行系統的建設,道路建設與城市風貌出現脫節問題。在新城區雖然建設有較寬的步行道,但局限于功能需求這一層面,對城市景觀打造效果稍有不足。對于老城市的步行道而言,布局較為狹窄,立體過街設置明顯不足,路面裝修過于粗糙。
3城市品質提升在山地城市道路中的應用體現
3.1優先應用公共交通
城市道路是整個城市交通運行的基礎,隨著低碳生活理念的推廣,人們更崇尚于乘坐公交出行。尤其是在道路擁擠的山地城市建立公交專用道路顯得尤為重要。遇到車流量的高峰期,在公交車站附近區域常常容易出現公交車擁堵的現象,其單向形式的車輛數量已經超過了一個車道的承載能力。為了有效地緩解公交車的擁堵現狀,一般會換到非專用車道繼續行駛,為提高城市的品質,可做如下變換:①用黃色來畫出“虛線+虛線”形式的車道規劃線。在該區域的正中心處標注公交車道,僅限于公交車在該車道中行駛,除救護車等特殊功用的車可行使之外,其他車輛不準駛入。但公交車可以根據行駛需要并入其他車道。這種方式較為醒目,使得人在很遠的距離即可看到,而且具有很強的操作性。②用黃色來畫出“實線+實線”形式的車道規劃線。在這一區域內的公交車不能隨時并入其他車道,其他類型的車也不能并入該車道行駛。尤其是當公交車直行時,使用這種隔離方法更為適用[2]。③用彩色的涂料可以設置隔離帶,標注出公交車道,僅限于公交車在該車道上行駛,但所需投入的資金較多,大規模的投入使用會增加市政的財政壓力。
3.2優化慢行系統
重慶是一個較為發達的城市,道路上行駛的汽車數量較多,很多時候為了解決停車問題會在路邊規劃出車位,這樣一來會占據部分道路空間。可以采用高架橋的方式緩解交通壓力,一來可以將高架橋下部空間高度在7.5~10m的地方設立限制機動車行駛的區域,在該區域內設置慢行的交通空間,其中一層是非機動車道,另外一層可以讓行人通行。這樣一來高架橋下部的空間就得到了很好地利用,便于行人在該空間內休息。為了提升其服務的質量,可以修建一些基礎的設施,比如售賣日用品的小店、設立行人飲水處等。這樣一來既為城市綠色交通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間,也充分利用了閑置空間,提升了道路的品質。為了增強慢行空間的環境優化率,降低行車噪音的污染,可在該區域內建立綠化隔離帶,也可裝設一些隔音效果較好、藝術氣息較濃的裝置,讓車行空間和慢行空間得到隔離。在慢行空間延伸的區域可以設立一些城市旅游景觀,讓人們在行走的過程中感受城市的魅力,品味人為景觀的價值,除此之外,打造慢行空間還可以對城市的人文景觀進行梳理,緩解城市的交通壓力,提升城市品質[3]。
3.3構建地方特色植物景觀
考慮到山地城市所在地形的特殊性,大多表現出山巒疊嶂的特點,同時地形起伏較大,可以在彎道區域設置景點,以此吸引行人的注意,待到達下一個彎道后又呈現出一個優美的景點,給人以持續性的視覺享受。在設置景觀隔離帶時要遵循以下原則:(1)投入的資金少,環保效果好。①應盡可能種植成活率高的植物。②移栽植物時資金的投入較低,后期養護隔離帶的資金花費適中。③該植物需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在生長的過程中不會釋放有毒氣體或產生其他影響人身體健康的物質。(2)打造獨具特色的景觀。搭配植物帶時要色彩鮮明,盡可能做到多樣化,也可創造一條與本地一年四季景觀相對應的特色景觀帶,這樣既可以使行人的身心愉悅,又可以加深行人對該城市的印象。(3)以人為本是根本出發點,旨在提升其隔離帶的舒適性與安全度。巧妙運用立體種植,便于司機在該路段的行駛過程中不會產生視覺疲勞感,又可以增強夜間行車的安全性,以免對面駛來的汽車遠光燈釋放出的眩光影響司機的判斷。舉例來說特色景觀帶立體種植模式可如下搭配:西南紅山茶+金邊黃楊+小葉女貞。這種隔離帶的設置主要突出的植物類型為西南紅山茶,其高度需達到1.4~2.0m,具體選擇何種高度要根據坡度的大小來確定。每兩個紅山茶之間需間隔0.5m。其種植的位置需設立在陡坡處,可以預防夜間行車遇到的眩光現象。其紅色的花朵在其他兩種植物花朵的配合下,顯得尤為醒目,可以起到較好的預警效果。
3.4兩江四岸沿線道路品質提升
城市品質高低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就是道路綠地的面積大小。綠地的占有率高低直接影響著整個城市的生態建設效果。山地城市具有相對復雜的地勢條件,在設計邊坡的自然景觀時需隨同坡度的變化而變化,盡可能地消除切坡所產生的壓抑感,減弱邊、護坡產生的高差感,以便于創造更適合駕駛的空間效果。綠化設計要多使用層次分明的方式,盡可能創造更為自然的生態空間,使得道路與邊坡的綠化呈一體化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山地城市所在的地形條件較為復雜,其在城市道路空間的建設過程中也存在特殊性。在道路網絡設計時,應充分考慮道路的空間尺寸、周邊建筑與綠化環境等因素,由此形成相容性的道路布局方式,進一步提升山地城市的城市品質。
參考文獻:
[1]江虹.山地城市綠地景觀風貌控制策略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7.
[2]曹珂.山地城市設計的地域適應性理論與方法[D].重慶:重慶大學,2016.
[3]安宇航.當前山地城市道路規劃與工程設計分析[J].交通世界,2018(19):48-49.
作者:何磊 單位: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