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美學理論的大眾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精英主義和傳統美學對大眾文化的態度
精英文化是那種永遠高懸于上層的社會意識形態,它往往不指向生活領域,而是指向人類存在的意義世界,體現一種終極關懷,因此它的特點在于超越性。而大眾文化則不同,大眾文化以尋求大眾感官快適的直接性為原則,這同高雅的精英文化那種完全超脫于功利化、世俗化的文化趨向截然不同。大眾文化的商業屬性使得大眾文化呈現出一派工業化生產的景象,這與精英文化所要求的“文以載道”也是相去甚遠,而且似乎更不能與傳統美學的“審美無利害”相提并論。因此,自從大眾文化產生之日起,精英主義者和傳統美學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其進行否定性的批判。
(一)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批判精英主義者,特別是法蘭克福學派通常認為大眾文化興起于工業時代洶涌澎湃的商業大潮,在這場大潮中,大眾文化將自身也交付給了功利交換的領域,藝術與消費之間不再有任何屏障,在消費邏輯的誘導之下,文藝不再純粹地是它自身,而是變了模樣,成為交換價值的載體,交換價值的介入,使文藝的使用價值變得模糊起來,從而失去它超越的向度,它自身的獨立品格也消失待盡,這完全不符合精英美學的“超功利”精神。藝術成為它自身的依據,這是藝術自律性的基本要求,藝術只應遵從自己內在的游戲規則,而拒絕任何外在的脅迫,而當藝術服從于消費邏輯時,它也就褻瀆了藝術自身,喪失了它作為藝術自律的本體論根據,陷入了功利主義的泥沼之中,藝術在被他律野蠻束縛之下將停滯不前。特別是技術的入侵被法蘭克福學派認為是對藝術和諧真實的扼殺,在技術的統治下的藝術只能是機械的拼湊,這與和諧完整的古典藝術完全不同,而技術后果帶來的批量復制又使藝術喪失了它的“唯一”性,人們不再追求“原真”的藝術品,藝術也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走下了神壇。
(二)現有的美學理論對大眾文化的拒斥現有美學理論依然屬于一種現代性模式的美學,這種美學理論建構正處在一種內容框架和價值取向的多元時期,在這段時期中,美學理論內容框架和價值取向是具有很強異質性的,然而其美學核心觀念依然是建立在審美的無利害關系或曰非功利性之上的,都屬于一種現代性模式的美學。就像彼得基維所說的:“自從十八世紀末以來,有一個觀點已被許多持不同觀念的思想家所如認可,那就是認為審美知覺不是某種具有特殊質的日常知覺,而是一種具有日常知覺特質的特殊種類的知覺。這種說法也被稱之為審美的無利害關系性。”[2]并且這種核心性從未動搖過,不管是談生命,談美感還是談審美活動,審美的無利害關系性始終以一種核心概念的身份貫穿在這些不同美學理論中。而現在的問題是,當我們的美學理論在高談審美的非功利時,大眾卻帶著功利性的眼光欣賞和消費著審美化的日常生活。面對這種矛盾,現有美學理論并未放棄對非功利性的強調,更沒能轉換對大眾文化審美的批判性視角,依然認為大眾審美是低俗和粗野的。
二、對于非功利性美學合理性與否的判斷
韋而施在他的著作《重構美學》中曾尖銳的指出傳統美學的弊端:“沒有發展認識和解放感覺的策略,而是發展了控制感覺、消滅感覺和嚴格管理感覺的策略。這是傳統美學最內在的悖論。”[3]而事實就是如此,面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面對大眾文化的功利性審美,美學理論沒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而是高高在上并對這些活生生的審美現象加以抑制和批判。面對這樣的批判,我們不禁要問:以非功利性為審美特征的現代性美學是否永遠那么權威而不可動搖嗎?非功利性是美學區別于現代性學科建制中其他學科的屬性,是美學獲得自身身份的核心特征。通過藝術欣賞區獲得靈魂上的凈化和精神上的提升是非功利美學的最終目的,這也是審美的現代性意義所在,即通過對欣賞者審美心理的設定來體現現代藝術和美學對個人主體性的建構。正是如此,審美讓人在世俗的生活中有了一種超脫和批判的向度而維持精神的獨立和自由。然而這樣以非功利性為身份特征的現代性美學并非無懈可擊。康德我認為人的生理快感是完全出于生理自然需求的快感,是一種身體本身的欲求;道德快感是因道德上的贊許或尊重引起的快感,往往是通過目的的概念而置于理性原則之下的;而審美快感則只涉及對象的形式而不涉及對象本身的存在,是一種自由的愉快,無任何功利目的。對于三者之間的關系,康德認為審美快感是嚴格區別于生理快感和道德快感的,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最終還是歸結到“無利害性”上。
然而康德卻忽律了人性結構的整體性。人的五感,即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都在生理方面分別對美感有不同的貢獻;三種心靈能力,知、情、意也都是形成美感的材料,比如人由于戀愛、激情而興奮到血液循環加快,心跳加速等對美感的產生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說人的審美知覺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可能不受到其他知覺方式的影響,審美快感也不能與生理快感及道德快感完全脫離關系。所以,當現代性的學科劃分把情的認知結構獨立出來并建立美學和它對應時,便強行肢解了人性結構的整體性。同時,非功利性的現代美學模式導致藝術與工業的分離,審美與生活的割裂,這使得藝術與美學所能關照的領域越來越狹隘,因此美學承擔的社會功能和責任也越來越少,而為藝術而藝術的自律傾向則越發明顯。持這種非功利性美學觀念的往往是一種有教養的精英分子,這種觀念成為他們堅守的一種精神家園和身份表征。在這種觀念的控制下,他們堅持非功利性的審美特征而把大眾的功利性審美貶為粗俗的并予以排斥,這是對普通大眾生命體驗的漠視,這對美學學科的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面對大眾文化的興起和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潮流,美學理論應該有一種積極的態度而不是對大眾審美現象不予理睬,這就需要現有的美學理論進行一種超越現代性的重構,需要美學直接面對維持精神自由和回歸審美現象的這對矛盾,并盡力將這對矛盾統一起來。而實質上這個統一矛盾的過程就是整合非功利性與功利性的過程。
三、面對美學理論的重構
新的美學范式應該既能容納現代性美學,也能對新出現的審美現象進行解釋,體現出一種極大的包容性。因為事實上并不存在一種普遍的美的本質和唯一的解釋模式,美原本就具有一種家族相似性。新的美學范式應該采用一種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審美核心概念并存的策略,而不是依然沿用一種本質性的概念來解釋所有的文化藝術審美現象。在這種共存的策略中,現有美學理論框架內的審美經驗、藝術、美的本質等內容都有著重新書寫的必要性。
(一)審美經驗的重構大眾文化與人的日常審美生活及商業消費文化的緊密聯系,使得功利性的審美經驗成為大眾主要的美感獲得形式。然而現有美學理論對審美經驗的描述依然緣自非功利性的學說,探討的也依舊是精神性藝術和審美的問題,追求的是精神自由和形而上的文化超越性。非功利美學主要遵循兩種理論路徑,一是注重探討審美經驗的物質或實踐來源的前蘇聯美學模式的哲學思辨路徑。二是西方美學模式的經驗心理學路徑,這種理論路徑為了突出審美經驗與日常經驗的不同,特意引用了西方經驗主義美學的移情說、距離說、直覺說等來進行討論。若想完成對審美經驗的重構,就需要現有美學理論從非功利性和功利性兩方面入手來定義審美經驗,遵循一種家族相似性。同時,審美經驗的直接參與性以及身體美學、商業美學等都應該在審美經驗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們對應于解決大眾文化和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的美感經驗問題。
(二)藝術觀念的重構大眾文化以一種通俗的、日常的藝術形態對現有美學關于藝術的論述提出了挑戰。現有美學理論只承認傳統藝術形式,并認為傳統藝術是美的典型形態。然而傳統藝術的概念在面對現代西方和當代中國的藝術實踐時卻顯得束手無策。杜尚曾質疑藝術品和非藝術品劃界的問題;喬伊斯關于書的形式有了新的提法;而與日常生活相聯系的審美的日常生活化本身就是對原有藝術邊界的一種顛覆。當前美學理論的任務是如何辨別這些新的藝術審美現象。這需要放棄本質主義的藝術追尋法,而是采用一種開放的理解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藝術的概念、門類和邊界都將是不斷開放并將一直變化下去。
(三)美的本質的重新理解現有關于美的本質問題的探討主要從兩方面展開,一是強調美是在實踐基礎上的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或感性顯現。這以觀點既強調了美的實踐基礎,又強調了人的本質力量。二是認為美是一種主客關系的價值,而對這種美的價值的論述則主要是以一種現代性美學模式展開的。在包容了大眾文化的美學領域中,我們還應該秉持一種“規定即否定”的態度來重新理解美的本質。人類的審美景觀和審美關注是在不斷變化的,對美的追問也終將是會不斷變化的。戲劇、影視等曾被排斥在美學和藝術考慮之外,但歷史終將還是容納了它們;生理美學、人體美學、商業美學等新生的審美事物也紛紛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那么同樣,像網絡文化、大眾文化這些目前被排斥在美學和藝術理論之外的新審美景觀也將進入理論的關注之列。因此說,以追求創新為動力的審美和藝術將最終打破對美本質主義的限定,用開放的觀念來看待美的追問要比對美下定論顯得更有必要。
四、結語
傳統意義的精英之美讓人體會到精神的超越性,而大眾文化的世俗之美也讓大眾獲得了精神愉悅,我們不能因為其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就拒斥并謂其粗俗,因為美本亦雅亦俗,不分高低貴賤,并且無處不在,只要適合人性即為美。大眾文化進入美學的視域并非要對傳統美學進行一次粉碎性的破壞,而是帶著“家族相似性”的要求對美學進行一種改良,這種借大眾文化之舉而形成的新的美學觀念和美學范式將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傳統與現代、高雅和大眾都能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作者:許學寧韓婷單位:沈陽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