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域生態文化對民間舞課堂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專業院校中的民間舞課堂教學遵循一定的教學步驟,從而達到基本體態、動率、呼吸、節奏、風格等基本要素的準確性與一致性。然而,當今民間舞教學缺乏與民族文化底蘊相關的教學內容,使民間舞的傳承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地域生態劃分對于教授民間舞文化而言提供了多層次、系統地、深入的教學方式。而民間舞教學只有與民族文化相融合,才會促進民間舞向傳承的完整性與教學的整體性發展。
一、民間舞蹈課堂中文化氛圍教學模式簡析
民間舞是產生于特定場所、特定時間、特定人物的綜合體。課堂中教師營造出怎樣的文化氛圍對民間舞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地理文化這一因素作為“文化類型劃分法”中的切入點之一,對民間舞蹈進行了綜合性的高度概括。地理文化應作為民間舞課堂訓練的理論文化前提,并直接影響著民間舞的教學質量,是民間舞教學最終能否完整體現的標準,也是課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的民間舞教學一般是教師講述文化背景的同時教授基本動作,但這種民間舞教學模式缺乏互動性、靈活性,導致學生無法很好地投入舞動狀態。隨著舞蹈教學的日益發展,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來教授民間舞這門課程也受到廣泛的關注。通過深入院校課堂中觀察和訪談,分析了對民間舞文化的認同和行為上的階段性轉化。僅有少數學生了解本學科的文化背景及內涵,并且缺失對各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尤其是對不同的民族習俗和勞作環境等地理文化背景方面,而這些勞作與生活方式是對民間舞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基本要素。因此,應該強化學生的文化適應程度,調整學生對民間舞蹈的心理渴望因素,并由院校進一步提供良好的教學模式,來加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喚醒學生對民族文化內涵及意義的重視。
二、地理文化劃分法在民間舞蹈課堂中的運用
1.理論課堂。民間舞教學過程中,首要解決體態、動率等要素,使學生最終形成特定的風格。風格應該是反映時代、民族或藝術家個人的思想觀念、審美理想、精神氣質等內在特性的外部印記。只停留在學習外部印記的層面上,又怎么能得知作品中或組合中動作的內在特性呢?課堂中的這種單方面的教學模式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內在特性的形成原因———地域文化。民間舞,歸納了勞動、環境、民族三者的文化概念,同時參照舞蹈動態規律、姿態、心態、審美、風韻等形象特征。以動態形象劃分的五種文化類型,便于記憶、比較、融會思考,可以充分發揮舞者的專長,以動態形象為綱要,縱橫探索各民族舞蹈間的源流關系與文化傳承的規律,并通過教學研究和藝術實踐得到發展與論證。對于民間舞的傳承而言,應該做到內外兼修。學生應充分體會其民族的勞作、戰爭、祭祀等活動中的運動方式。這些只有在理論課堂內進行系統的民間舞理論教學,能使學生了解其背景文化,感知其生活與勞作方式,從而對其風格韻律的形成有所認同。在舞動的前提下,奠定堅實的文化內涵與高尚審美選擇需求,使學生由心而發,有感而知,由靜至動地進入民間舞的排練廳內進行訓練,舞蹈的風格性才能在表演時由內而外地自然演繹。
2.實踐課堂。理論學習后,在舞動時思考會更加全面,這種教學科目的細致分劃會使舞者在作品演繹及教學組合表現時具有細致入微的內心感情變化,并通過身體的各部位流露出來。教師也可以通過舉例啟發,而不用再苦苦地強調單一的“表情”問題。舉例說明,在五大文化類型劃分法中,蒙古族的地域生態屬于草原文化型,具有“天之驕子”的英姿,是遼闊草原孕育出的舞蹈形象。以騎馬狩獵的游牧生活為主,并有著對鷹的崇尚心理,顯示出淳樸豪放的動態性文化特征。舞蹈以小型為主,是因為他們以家庭為單位生活在氈房中,便于移動的氈房又是為了他們放牧的勞作之便。因此,他們的舞蹈風格粗獷豪放,喜愛自由,不受束縛的心理特征在舞蹈中隨處可見。在以上的人物性格地域生活的影響下,才逐漸形成了手腕靈活、手臂開闊有力、肩和腰部動作豐富的運動模式。由此可見,民間舞的動作與風格都來源于日常的積累與提煉,而民間舞的感情是隨著事物和地點的不同而變化的。學習民間舞的地域文化背景,并通過肢體訓練后表現本民族的形象,就能在民族舞的風格上更加游刃有余。同時,在舞蹈審美觀念不斷淬煉中升華的美感是直接教學中得不到的。因此,舞動過程中包含著深厚的思想底蘊,這正是現代學生乃至舞者寶貴的財富所在。
三、地理文化在民間舞課堂中的教學意義
以地域文化為切入點,以舞蹈動態形象為基礎,更符合中國民間舞蹈的“和而不同”的特殊性;更有利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民族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學生記錄民間舞的風俗文化與掌握民間舞的風格動率,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與表現欲望,幫助學生更細膩、準確地塑造形象,并給民族民間舞蹈創作提供思想源頭和想象的根基。理論課堂能夠潛移默化地構成舞者內心的民族文化氛圍,最終獲得文化認同。當今藝術類院校的民間舞學科教學,首要應該解決的是學生的文化適應能力與類型的選擇等問題。缺乏適當的途徑,就會影響學生的接受能力并造成心理偏差。通過分析文化類型,并使學生參與到肢體文化的探索與學習當中,將民間舞蹈“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特殊性體現在舞蹈表現的文化內涵及傳承方式上,通過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使學生進一步認同民間舞的傳承意義與教學作用。
總而言之,當今社會的審美需求不斷提高,對我國民族民間舞的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民間舞的教學與探索研究,可有效提高舞者的素養,提升學生對民間舞精神層面的認知,促進我國民族民間舞向“文舞雙全”的方向發展。
作者:郭瑩 葛宗男 單位:吉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