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晚清時期報刊文學史料分類與價值內涵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晚清時期我國報刊史料中的文學主要以詩歌、散文、小說及戲劇文學四類形式呈現。由于社會背景與發展環境的影響,其嬗變特征表現為古代文學向近代文學過渡的多元化與世俗化衍變、中國文學與西方先進理念“合流”的融合式創新以及小眾文學和大眾文學“齊驅”的新意識啟蒙。晚清時期的報刊文學創新發揚了文學風尚,在彰顯報人價值地位的同時推動了社會發展進步,具有獨特的價值內涵。
【關鍵詞】晚清時期;報刊文學;嬗變;價值內涵
晚清報刊的產生和發展為近代文學的生長嬗變構建了新的場域,梁啟超提出“自報章興,吾國之文體,為之一變”,曹聚仁認為中國文壇與報壇是血緣關系密切的“表姊妹”。一方面,報刊的出現為晚清社會帶來了新文化、新理念,在激發文人創作熱情的同時彰顯了社會職責,另一方面,晚清文學帶有古文學的蘊意又包含改革趨勢,為近代社會、近代文化的發展與進步提供了重要助力。這一時期,文人辦報熱潮的興起與文學改革的嘗試為文學創作的轉變、文學作品形式與內容的創新提供了機遇,讓整個報刊領域呈現出繁榮景象。江西財經大學包禮祥教授認為,近代中國文學史實際上也是一部近代新聞事業發展史,文學景象的繁榮或文學功能的傳達不僅彰顯了近代社會文化內容形式,還映射了社會訴求與理想觀念的動態衍變,歷史意義重大。
從《中國報刊辭典(1815—1949)》的整理分類情況來看,近代中文報刊多達千種,其中大多數刊登過文學作品,從文學體裁來看,這些文學作品主要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小說或劇本四大類。
1.近代詩歌類報刊史料近代詩歌隨著舊封建主義社會向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轉變而呈現繁榮發展的盛況,梁啟超在《清議報》《新民叢報》《國風報》《醒獅》《庸言》等報刊中開辟詩詞專欄,實施“新學詩”到“詩界革命”的改革舉措,如刊登了《壯別》等作品。此外,當時的帝國列強通過大量刊發中西融合的詩詞以達到宗教攀附的目的,如《東西洋每月統計傳》《中西教會報》等。從社會歷史角度來看,近代詩歌的起源、發展與近代社會矛盾變遷息息相關,從早期資產階級改良派反抗列強的侵蝕思想到中期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反封建再到“新文化”運動后的新變化,詩歌內涵的變化象征著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曲折進程與思想觀念的緩慢革新。
2.近代散文類報刊史料資產階級改良派與革命派大多以時論散文發表政治言論,如蔡元培的《俄禍》(《俄事警聞》,1903)梁啟超的《新民說》(《新民叢報》,1902—1906),魯迅的《文化偏至論》(《江蘇》,1905)等。20世紀初是近代散文類報刊產生與發展的黃金時期,“文人論政”與“文人辦報”熱潮的興起與晚清封建制度造成的社會積貧積弱激發了文人的創作熱情,大量散文如《論中國之將強》等(《時務報》,1986)、《變法》(《循環日報》,1874)鼓吹西方的先進文化、技術優勢,這一時期《昭文新報》《循環日報》《匯報》《述報》不斷刊發具有資本主義傾向的改良派知識分子的文學作品,如梁啟超、王韜、容閎、伍廷芳等人的作品。
3.近代小說類報刊史料作為近展規模最龐大的文學體裁,小說的形式、作用得以多元化體現,比如《官場現形記》(《世界繁華報》,1896)作為近代中國第一部報刊連載小說,引發了“譴責小說”熱潮。此外,19世紀70年代大量文學期刊涌現,如《瀛寰瑣記》(1872)、《四溟瑣記》(1875)、《寰宇瑣記》(1876)、《游戲報》(1897)、《繡像小說》(1903)等,這些報刊發表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新中國未來記》等知名小說。近代小說體裁為近代文體承載量的擴容奠定了基礎,但受到當時政治因素的制約,政論性文學作品極易被禁封,甚至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借助小說體裁實現議論、消息、說明等文學功能是近代文學的主流風尚。4.近代戲劇類報刊史料由于戲劇以“詞俚”“動人”等特征引人深思,因此近代劇小說、劇本等文學載體興盛發展到極致,比如陳去病、柳亞子等人1904年創辦《二十世紀大舞臺》雜志并發表了《革命軍》《駁康書》《皇帝魂》等反封建劇小說。隨著大眾文藝的興起與中外文藝思想的傳播,近代部分報刊如《申報》《上海新報》等甚至開辟專欄刊登戲劇文學作品。晚清時期,維新派對戲劇文學給予了“雖聾得見,雖盲可聞,欲無老無幼,無上無下,人人能有國家思想而受其感化力者,舍戲劇末由”的至高評價,革命派也認為戲劇具備同化力,對社會民智的開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近代報刊文學的嬗變特征
1.多元化與世俗化衍變:從古代文學向近代文學過渡縱觀近代的報刊文學發展脈絡可以發現,受到近代社會的發展與不同文化啟蒙意識的影響,古代文學逐步轉化為近代文學,其主要嬗變特征表現在體裁形式多元化以及創作目標世俗化兩大層面。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傳播形式單一,大多以總集、合集、別集、口傳等形式為主,發展緩慢;隨著近代社會報刊傳播渠道的形成,大量文學與報刊發展并形成交互依附之勢,產生了一系列諸如新學詩、新民體的文學體裁與形式,從而推動了文學革命的進程,讓古代文學憑借近代大眾傳播工具實現了報刊化發展,形成了近代出版的繁榮盛景。這一時期,諸如“詩鐘”“燈謎”等古代文學形式實現了大眾化傳播,而《申報》《瀛寰瑣記》《海上奇書》《繡像小說》《月月小說》等報刊甚至專門開辟文學專欄,以文學作品實現商業化經營目標。此外,近代是我國社會轉型期,受到城市市民數量激增帶來的文化需求旺盛的影響,大量報刊出于讀者受眾與自身發展的目的不斷拓展文學傳播的空間,為大量作家提供了生活來源并激發其創作熱情。以近代小說為例,一方面,報刊傳播為文學創作者、編輯、讀者之間的聯系提供了平臺;另一方面,受到讀者因素的干擾,文學從時政論述轉向社會生活,形成了變更故事情節、改變人物形象的世俗化發展趨勢,如當時《申報》《月月小說》《四溟瑣記》《新小說》等報刊上刊登的鴛鴦蝴蝶派作家的文學作品就是典型范例。
2.融合式創新: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合流”近代中國報刊文學的嬗變特征還表現在鮮明的融合式創新上,即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的“合流”發展。西學東漸是近代社會鮮明的發展特征,自1854年晚清首位留學生容閎赴美留學歸來,近代中國便開啟了外派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文化以救國救民的征程,在洋務派代表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支持下,近代中國逐漸興起“師夷長技以制夷”之風。當時,諸如梁啟超、胡適、魯迅等近代報人代表都有海外留學的經驗,這為中國文學的改革創新奠定了基礎?!拔娜宿k報”熱潮興起后,近代中國出現了一大批近代報刊如《申報》《世界繁華報》《遐邇貫珍》《萬國公報》《采風報》等,主要以介紹西方文化、技術為主,這些報刊率先將西方文學傳播至近代中國社會,讓新文化與新理念的傳播既激發創作者熱情,又切實影響創作者的文學思想與表達理念。于是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中西兼具,如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在文風與作品結構上都存在西學東漸的嬗變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近代中國尤其是晚清時期掀起了文學翻譯熱潮,或譯入外國文獻,或將中國文學對外譯介,這反映出當時國人對西方文學及思想的推崇,如嚴復在《國聞報》副刊《國聞匯編》上譯載的《天演論》、陳去病在《二十世紀大舞臺》上刊登的金松岑的《國民唱歌》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新意識啟蒙:小眾文學和大眾文學“齊驅”近代報刊文學的發展脈絡實際上是以市場為主導的近代文藝報刊的生長過程,由于近代化社會新意識啟蒙,讀者市場文化需求的多元化促使這一時期的報刊文學逐漸呈現出小眾與大眾“齊驅”的嬗變特征。在20世紀以前,專業文學期刊數量較少、體裁單一、內容乏味,銷量不盡人意,當時的文學體裁主要圍繞議政展開,如梁啟超在《時務報》《新民叢報》上刊登的《壯別》《變法通議》等。進入20世紀以后,近代社會轉型與西方文學思想的啟蒙促使我國通俗文學觀念形成,以商業化經營目的為發展動力的報刊不斷刊登以消閑娛樂為價值導向的文學作品,以滿足市民階層精神文化的需求,這改變了傳統小報的小眾文學形式,激發了以社會中下層市民為核心的大眾文學活力。這一時期,文學體裁的小眾化也實現了大眾化傳播的轉變,新小說、新詩歌等各種文學體裁層出不窮,如韓子云在《海上奇書》上發表的短篇小說《太仙漫稿》及長篇章回體分期小說《海上花列傳》,開啟了近代報刊文學的新方向與新形式,此外,《女報》《女學生雜志》《女子世界》等女性文學報刊大量創刊,促使近代報刊文學呈現出小眾文學與大眾文學并駕齊驅的嬗變盛景。
三、近代報刊文學的價值內涵
1.創新“文學風尚”,彰顯報人價值地位近代報刊與中國傳統有邸抄(邸報)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內容、生產方式與讀者群體三大層面。以先進印刷術為支撐的近代報刊將傳播視角擴散至社會各階層,如《申報》既有針對國內外政治交往的新聞報道,又對民風民俗與商賈貿易觀察入微,彰顯了近代社會報刊內容的廣泛性特征。19世紀末20世紀初,涌現了“文人辦報”與“政治家辦報”熱潮的壯景,其本質是近代文人以報刊為陣地進行“救亡”與“圖存”的改革嘗試,由此,文人轉變為報人,不再是附庸風雅的書生形象,而逐漸成為具有救世英雄情懷的先進分子。從作品風格來看,這一時期文學作品的風格變得嚴謹犀利、針砭時弊,尤其在《時務報》以后,這種文學風格受到了多家報刊的肯定,如《循環日報》《新民叢報》《述報》等報刊大多以刊登這一風格的文章為主。一時間社會輿論形成,文學新風尚逐漸由先進知識分子傳播到社會各階層中,報人的地位與價值不斷彰顯,其公眾影響力與社會號召力也得到了提升,這是我國最早“意見領袖”的由來。報刊與文學之間的共生發展關系促進了文學“新風尚”的形成,城市市民階層的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文化需求與報刊經營需求的增長促使文學不斷朝世俗化方向發展,這種趨向于市場受眾的辦報方式刺激了文學的多元化發展。1872年,申報館創辦的《瀛寰瑣記》開創了讀者、作者及編輯討論的公共平臺,包天笑等人甚至公開刊登征求小說題材的啟事。一時間,由于對商業利益的追逐,非文學寫法流行于世,新民體、新學詩、政治小說、社會小說、黑幕小說等新型文學體裁借助報刊公共平臺與讀者交流,形成了強大的“粉絲效應”。以鴛鴦蝴蝶派作品為例,1914年《禮拜六》雜志的出版曾一度造就銷量奇跡,盡管其刊登的作品缺乏高雅,但由于貼近社會生活,贏得了讀者的喜愛與追捧,這種新風尚促進了近代文學的世俗化發展,同時也提高了報人的地位與價值。
2.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晚清時期報刊文學的“救國濟民”經歷了從“技”到“理”的發展后形成了“以啟民智”的基本格局,這對推動社會發展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從19世紀的洋務派、維新派到20世紀的革命派,其文學表現大多是對傳統儒學的繼承及與西方文學的融合。自《萬國公報》開始,西方文學理念大量流入中國,到《時務報》創刊時,梁啟超以帶有鮮明西方民主理念的《知恥學會敘》《論中國積弱由于防弊》等散文呼吁清政府變革,這時的文學與報刊成為政治活動的工具,其目的在于開拓國人學識與眼界,利用報紙與先進文學理念培養積極分子。1894年以后,在革命派的推動下,以《隆記報》《中國日報》《江蘇》為主的革命報刊格局形成,這些報刊以革命文學為主要內容,反清反封建的文學價值觀表露無遺,其在開啟民智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晚清封建統治的原因,讓民眾看清了近代社會積貧積弱的根源,推動了近代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晚清報刊文學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平等與自由是其中的代表性觀點。比如《時務報》曾多次刊發關于“女性解放”的文章,內容圍繞“興女學”“戒纏足”展開。這一時期誕生了極具代表性的女性報刊,如《女學生雜志》《女報》《女子世界》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文藝創作方面,這一時期還出現了特殊的關注女性教育的文學作品與女性作家,如王永梅1913年發表于《寶山共和雜志》的《幼稚園唱歌集•弁言》,還有許則華1908年發表于《月月小說》的《女學生唱歌集》等,說明近代報刊文學對男女平等思想的創新與實踐獲得了社會學界的廣泛認可。這些傳播意味著近代先進分子對社會發展的意識覺醒,這是民智開啟與社會進步發展的基礎條件。這一時期,諸如梁啟超、王韜、孫中山等社會精英以報刊文學為武器,以解放思想、傳播新觀念為目的,為推動社會發展與進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晚清時期的新聞報刊史與近代文學史同氣連枝,反映了近代社會發展史的艱辛歷程。從早期的時政文學到后期的新文學時代,近代中國報刊文學在古代文學、西方文學的綜合影響下緩慢蛻變,由小眾逐漸擴散到大眾,這不僅意味著新風尚的形成發展與文人社會地位價值的提升,更彰顯了這一時期思想的深入傳播特征,其本質是近代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晚清時期的知識分子在“救國濟民”的目的下辦報、創作,以筆墨書寫出面對民族危亡時的激憤痛惜與社會責任感,勇于利用大眾傳播媒介不斷啟發民智,在促進文學發展的同時更傳達了兼濟家國天下的英雄情懷,歷史價值濃厚。
參考文獻
[1]包禮祥.四力并行:近代報刊對近代文學發生的影響[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6):80-82.
[2]王檜林,朱漢國.中國報刊辭典(1815—1949)[M].太原:書海出版社,1992.
[3]王龍洋.近代報刊與大眾文化[J].編輯之友,2016(7):103-107.
[4]李禮.近代報人社會形象與地位的重塑——以近代報刊史料的發掘為據[J].中國出版,2015(1):63-66.
[5]李怡.地方性文學報刊之于現代文學的史料價值[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1):118-124.
[6]管新福.晚清民國留學運動與中國比較文學的生成[J].中國比較文學,2019(1):115-131.
[7]郭長保.晚清報刊與文人思想意識及文學轉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35-40.
[8]劉洋風.論晚清詼諧文學之新——以晚清四大小說雜志為例[J].出版廣角,2018(15):76-78.
作者:王井輝 單位: 齊齊哈爾大學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