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交流中模糊限制語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以日常言語交際中有目的地使用模糊語言的現象為背景,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通過大量語言實例(英語或漢語)分析,探討了模糊限制語的內涵、分類、使用、及其對交際所帶來的積極或消極的語用影響,更多地著眼于其積極的方面。
【關鍵詞】模糊語言模糊限制語語用功能言語交際
一引言
所謂模糊語言“并非指語言本身,而是指語言所表達的含義”(Deese)。“缺乏精確形式是非正式會話用語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Crystal&Davy提出,模糊語言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場合的正式與否,在同一場合下,說話人可以選擇更精確的語言。JonnaChannel在《模糊語言》一書中指出,一個詞或短語如符合以下三個條件,就是模糊語言:1)能和一個與其含義相當的詞或短語形成對比;2)有目的地使其含義模糊,并且不形成尷尬;3)其含義本身是不確定的。
1972年拉科夫提出模糊限制語的概念:能使事物更加清晰或模糊的語言.模糊限制語是模糊語言表達的一種形式,無論在口語還是在書面語中。
二模糊限制語
關于模糊限制語的分類也有不同的意見,Price和Prader(1982)將它分為近似話語和遮掩語。有的學者從廣義的語義特征,將模糊限制語劃分為五類:程度模糊限制語、范圍模糊限制語、數量模糊限制語、質量模糊限制語和方式準則模糊限制語(陳華林等1994)。也有學者主張從詞性、句法和結構上對模糊限制語進行分類。還有認為應分為語義型和語用型模糊限制語。但一般認為可分為: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和變動型模糊限制語(何自然,1985)。
前者不影響話題的真值條件,只表示說話者就話題內容直接作主觀測度,委婉地表達自己對話題所持的猜疑或保留態(tài)度;或提出客觀依據,對話題作間接的評估,從而間接表達說話者的態(tài)度,且使說話的語氣趨于緩和。
英語中,常見的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包括表示推測語氣的情態(tài)動詞或從句,如may(也許),might(可能),Ithink/guess/suppose/won-
der/assume(我認為/猜想/以為/懷疑/假定),I''''mafraid(我恐怕)等,表示猶疑的詞語,如probably(或許),asfarasIcantell(就我所知而言),hardtosay(不好說),Iwaswondering(我懷疑)等,表示第三者看法或客觀依據的從句或短語,如Sb.saysthat…(某某說……),Ac-
cordingtoso…(據某某講……),Theprobabilitywouldbe…(可能的情況是……),Itissaidthat…(據說……)等。
后者可以就話題的真實程度和涉及范圍對話題內容作出修正或限定,表明說話人對話語內容沒有充分的把握,介于肯定和不肯定之間,體現了說話人的主觀認識與評價。言語交際中,這類模糊限制語可以幫助說話者以緩和的語氣得體地表達一些不十分準確的信息,使聽話者改變對話語內容的認識。
英語中常見的變動型模糊限制語有:sortof(有幾分),kindof(有幾分),alittlebit(少許,有些),some(大約),somewhat(略微),very(非常),quite(相當),almost(幾乎),commonly(大體上),moreorless(或多或少),inasense(在某種意義上),inamannerofspeaking(從某種意義上講),about(大約),around(將近),approximately(大概),about/oversomethingbetweenxandy(大約在x至y之間)等。它們主要是一些表示程度和范圍的副詞或副詞詞組。
三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
在言語交際中,有些場合要把事情講得清楚、明白,但也有一些場合由于主觀上或客觀上的原因,說話者會有意地或無意地含糊其詞,這樣反而給交際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些效果并不一定全都是積極的。模糊限制語在口語交際中的語用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增強交流的有效性和交流效果
在言語交際中,運用模糊限制語來提高語言表達的效率非常普遍,因為在交際中該模糊的因素往往不能用精確的因素來完全表達。如:
Wouldyoupleasecometomyhomeatyourconvenience?
Pleasecometomyhomeifyouhavetime.
若采用精確表達,那末話語聽起來像是在下最后通牒。如:
Wouldyouliketocometomyhomeat8:35’01’’May15,2003?
3.2使話語更客觀準確、話語信息更加恰當
為了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會話雙方都需要彼此合作,交際中遵循一定的會話原則。但為了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或者是先交際者的某種特殊目的,我們經常會違背這些原則,采用模糊話語使交際流暢、有效。例如:
A:Whereisyouryoungersister?
B:Sheiseitherinherstudyorinthebathroom.
3.3提高語言表達的靈活性
在言語交際中,特定的語境要求話語的靈活性和自由度,有時為了避免把話說得太死,太絕而造成被動局面,說話人往往用模糊手法把該說的和不該說的,知道的和不知道的表達出來,體現模糊語言的彈性,達到交際的目的。例如:Theworkismoreorlessfin-ished.工作大體完成了,有些收尾的事情要做也是正常的。“moreorless”造成了話語的靈活性。
又如一些醫(yī)生的口頭禪,“你的病并不那么嚴重,服一點藥,休息幾天就會好的”“不那么嚴重”,“一點藥”,“幾天”都是模糊概念,但醫(yī)生的目的只是安慰病人,話講得靈活一些可以減輕病人心理負擔,又不必負太大的責任。
模糊語言在外交上同樣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外交語言從不把話說絕,永遠留有余地的模糊性質正反映了外交的特殊目的---為了本國的國家利益。模糊度的變化是隨著不同時間,不同的國際環(huán)境,和不同的國家利益而變化的。也就是說各國運用模糊策略的出發(fā)點永遠都是把本國的利益放在第一。
3.4使語言表達委婉、禮貌和得體
從日常生活到國際交往,人們使用的禮貌語言中總有大量的模糊言語,這是由于語言的模糊性一方面能使話語更含蓄,更委婉,另一方面也能回避或掩飾一些敏感的帶刺激性的話題。使用禮貌語言實際上是一種語用策略。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利奇曾提出人際交往的禮貌六準則即: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同情準則。從實踐來看,這些準則的實現都少不了運用模糊修辭手段。例如:
A:Iwonderifyou’dgivemesomeadvice.
B:I’mafraidIcan’t.
3.5展示語言的幽默感
處于特定的表情達意需要,模糊語言語義的不確定性給受話人留下可供理解的活性空間,施展了語言的幽默性。關于模糊語言有許多幽默的故事。例如下面一對夫婦的對話:Wife:“Didyoubringmesouvenirsorsomething?”(你給我?guī)ФY物或別的了嗎?)
Husband:“Orsomething?Yes.”(別的什么?當然了。)
句子中的Orsomething(別的什么)可以指紀念品以外的東西,如自己對妻子愛和思念等,所以當妻子問丈夫是否帶紀念品或“別的什么”給自己時,丈夫的回答模糊而巧妙,又不失幽默。新晨
3.6保護說話者利益
當說話者在遇到一些不易做出正確估計或判斷的場合,或因他人的身份和自己的面子要勉強發(fā)表見解的場合,或因研究的局限,無法把問題講得十分肯定的時候,說話者有時會故意含糊其詞,使用各種模糊限制手段,使話語留有余地,萬一搞錯,應負的責任也會輕些,從而保護了說話者的利益。
暗示作用。說話人對聽話人與旁觀者說同一句話,施行兩種不同的言外行為,其言外之義的目的是通過暗示傳達,在話語意義層面上不露任何痕跡。
四結論
語言中有諸多手段可以起模糊限制的作用。語用模糊一是指運用不符合語法規(guī)范、缺乏邏輯條理的,甚至是顛三倒四的混亂不堪的語言來模糊話語信息;一是指在談話中使用模糊詞、模糊限制語等手段使整個話語信息模糊化。后者模糊限制語的運用可以在口語中起緩和語氣、鼓勵對方發(fā)表意見、促進對話順利進行,從而展現出語言的靈活性、語言的客觀、恰當、語言的禮貌得體和語言的幽默感,增強交流的有效性和交流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林華,李福印.交際中的模糊限制語[J].外國語,1994(5):55-59.
[2]何自然,1988,《語用學概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
[3]何自然,1985,模糊限制語與語言交際[J],《外國語》第5期。
[4]王華琴,王清亭,1997,模糊性思維與英漢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第3期。
[5]吳建新,1989,模糊語言的語用分析[J],《外語學刊》第4期。
[6]伍鐵平,1999,《模糊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7]張興禹,1992,模糊性詞語在交際中的作用[J],《外國語》第5期。
[8]Crystal,D.andD.Davy.AdvancedConversationalEnglish.[M]London:Longman,1975.
[9]Deese,J.HumanCommunication:TheoreticalExploration[A].Silverstein,A.ed.TowardsaPsychologicalTheoryoftheMeaningofSentences[C].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1974.
[10]HeZiran,2003,NotesonPragmatics[M],NanjingNormalUniversityPress.
[11]JoannaChannell,2000,VagueLanguage[M],ShanghaiFor-eignLanguageTeachingPress,OxfordUniversity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