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加快推進精致農業發展實施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深入貫徹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黨的五中全會關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精神,進一步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素質和水平,全面促進農業產業體系現代化,切實解決農業高質高效問題,經市政府同意,現就加快推進精致農業發展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總體要求,以精致化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先行區建設為統領,以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目標,牢牢堅守糧食安全生命線,培育優勢特色產業,生產高品質、高附加值、高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推動傳統農業向精致化方向發展,形成產業鏈條化、管理精細化、科技高端化、生產組織化、設施裝備水平高的精致農業發展格局,著力打造全國精致農業發展先行區。
(二)主要原則。
1.堅持高質高效。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推動產業由規模數量型向高質量、高效益、高競爭力集約型轉變。
2.堅持融合發展。堅持精致農業發展與精致化城鄉融合示范區建設相銜接,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相融合,按照鄉村振興樣板片區“十個一”標準統一規劃、統籌推進。
3.堅持因地制宜。立足農業資源稟賦,結合氣候、土壤和地理區位特點,優化產業布局,突出產業優勢,挖掘發展潛力,適度擴大產業發展規模。
4.堅持富民增收。以人民為中心,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發揮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優勢,帶動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效銜接,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讓廣大農民分享精致農業增值收益。
(三)主要目標。
到“十四五”末,形成具有特色的“四化一高”精致農業發展格局。
產業鏈條化。高效特色產業占比達到85%,培育“鏈主”企業4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00家,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培育100個景區化村莊。集種養生產、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休閑觀光和文化創意等于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條基本形成。
管理精細化。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農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農產品產后分揀、初加工、包裝、品牌推廣等銷售渠道體系進一步完善。建設智慧農業示范基地、智慧牧場、智慧海洋牧場100個,新增農產品地方標準50個,培育區域公用品牌20個、企業產品品牌100個。
科技高端化。加快形成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于一體的農業科技創新鏈,攻克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促進技術、成果、資金、人才等要素的優化配置和高效集成,實現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率先示范應用。培育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7個、育繁推一體化企業4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0%。
生產組織化。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和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規范發展,實現小農戶與現代化農業有機銜接。市級家庭農場示范場、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分別發展到100家、200家、1500家,農民參與產業化經營比例達到60%。
設施裝備水平高。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抗災能力和增值能力明顯提高,控溫控濕智能化、節水節肥一體化等先進適用設施得到推廣,田間貯藏、保鮮、冷鏈物流、配送等設施廣泛使用,主要農作物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加工機械化得到廣泛普及。主要經濟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5%,主要畜禽規模養殖場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達到80%以上。
二、重點任務
(一)打造特色種植示范區。
1.加快糧食生產規模增效。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突出種子和耕地的要害地位,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堅決守住耕地紅線,穩定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支持發展糧食規模化生產,培育壯大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加快推行耕種管收全程社會化服務,提升糧食規?;洜I水平。深入實施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行動,加快補齊機械化高效種植、收獲、植保、烘干等生產環節短板,落實好機械化節糧減損的各項技術措施,提升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加大糧食生產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力度,示范應用優質專用、綠色高效且適宜機械化的新品種,集成推廣糧食綠色高質高效標準化生產技術模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到2025年,糧食生產規?;蔬_到70%以上,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5%。(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各區市政府、開發區管委)
2.加快完善特色產業鏈條。充分挖掘特色產業發展潛力,堅持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三鏈共建,圍繞蘋果、西洋參等12大優勢特色產業,按照“六個一”標準,即每個產業至少有一個行業協會、一支專家隊伍、一片產業基地、一套生產標準、一群龍頭企業、一批知名品牌,聚集資源要素,強化創新引領,拉伸產業、產品鏈條,推動產品由種植向新品種研發培育、精深加工等上下游拓展延伸,產業前端向原料基地、技術培訓、設備制造延伸,產業后端向包裝營銷、冷鏈運輸、儲藏保鮮、休閑旅游延伸。到2025年,建設現代種苗繁育基地20處、培育“威字號”品種2個;蘋果年深加工能力達到15萬噸、西洋參達到4000噸;創建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5個、農業產業強鎮20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3個。(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各區市政府、開發區管委)
3.加快生產管理規范提升。以縣域為單位繪制農業生產“一張圖”,強化農業生產應用場景探索,實現一圖觀三農、一網管全程、一庫匯所有。堅持標準引領,完善農業標準體系,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積極培育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提高農業標準化認定比率。建立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競爭充分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開展多功能、綜合性的農業社會化一站式服務。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實施耕地土壤環境治理保護,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農藥減量控害、有機肥替代化肥和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到2025年,農藥使用量下降5%,化肥施用量保持負增長,“三品一標”產品產地認證面積占當地農產品總面積的比例達到85%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各區市政府、開發區管委)
4.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圍繞精致農業研發、示范、推廣、應用不同階段,充分發揮不同類型新型經營主體優勢特點,加快形成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實現新型經營主體精致農業梯次發展。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等重點培育對象,開展“儲備式”“訂單式”“委托式”培訓,培育新型農民;采取提供小額貸款、搭建土地流轉平臺、制定優惠政策等方式加以扶持,發展家庭農場。鼓勵支持農戶以資金、產權、產業等方式入股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專業合作組織。推行“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等產業化模式,開展農超對接,發展網上銷售、直銷配送、連鎖經營,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壯大龍頭企業。鼓勵產業相近、功能互補的新型經營主體聯合或合作,依法組建行業組織或聯盟。到2025年,創建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效益明顯的精致農業經營主體100個,組建行業組織或聯盟20個。(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各區市政府、開發區管委)
(二)打造集約畜牧示范場。
1.加快標準化牧場建設。把推廣畜牧標準化生產貫穿于精致畜牧業建設全過程,優化畜牧產業布局,著力發展生豬、肉雞、蛋雞等優勢特色產業,采取示范引導、項目補助等方式,規范場區布局,改造基礎設施,優化裝備配置,不斷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降低散養比重。到2025年,全市主要畜禽規?;B殖比重達到92%以上。對基礎設施建設標準、生產經營規范化程度、智能化應用層次、場區綠化美化水平高的標準化牧場開展評定,每年評定20個精致牧場。(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各區市政府、開發區管委)
2.加快畜牧產業化發展。大力引進和培育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不斷延伸和拓展產業鏈條。發展“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或“公司+協會+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積極探索畜牧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把中小養殖場納入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種植、養殖、屠宰、加工、配送、銷售區域一體化格局,提高畜牧產業化水平。(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各區市政府、開發區管委)
3.加快提升綠色發展水平。按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要求,鞏固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建成效,規范畜禽糞肥收集處理利用。對于養殖專業戶等規模以下養殖主體,加大技術指導服務力度,引導有條件的養殖主體自行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提升規模以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支持建設畜禽糞污第三方集中處理中心,暢通畜禽糞污肥料化、能源化利用渠道。到2025年,全市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保持在100%,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培育農牧循環一體化典型養殖企業10家。(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各區市政府、開發區管委)
(三)打造現代海洋漁業示范帶。
1.加快推進水產種業升級。實施水產種業“倍增計劃”,結合我市現代種業發展要求,突出薄弱環節,突出主導品種,突出優勢區域,加強產學研合作,設立水產種業研發中心,實施水產良種聯合技術攻關,積極開展水產良種引進、培育和推廣,重點培育名優、抗逆、生產性能好的水產新品種,魚、貝、參、藻等選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加快規劃建設水產種業園區,引導水產種業企業向園區集中,建立遺傳育種中心、聯合育種基地,改造提升水產原良種場,打造北部水產種業“芯”高地和南部水產種業隆起帶,構建生產工藝先進、保種設施完善、品種選育創新、育繁推能力強、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2+5+N”現代水產種業發展體系,打造我國北方規模最大、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中國海洋種業北繁基地。到2025年,優質苗種繁育能力達到1000億單位,培育水產新品種3—5個,主導水產養殖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促進養殖品種升級換代。(責任單位:市海洋發展局,各區市政府、開發區管委)
2.加快海洋牧場建設。結合我市沿海不同海域特點,科學規劃海洋牧場空間布局、建設規模和內容,建設一批具有典型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的省級以上海洋牧場。加快海洋牧場發展模式創新,推行生態疏養、多層次立體混養、深遠海養殖等養殖模式。實施“深藍行動”,加大高端智能化海洋牧場平臺、養殖工船、深水網箱和自動采補、收割、清洗、投喂等機械化、專業化、現代化海洋漁業機械、裝備的推廣及應用力度,提升海洋漁業機械化水平,打造比肩國際、領先全國的優質海產品主產區。舉辦文化節、美食節、食品展覽等活動,叫響“刺參”“榮成海帶”“乳山牡蠣”“文登蠔”等區域品牌。到2025年,全市海洋牧場面積發展到130萬畝以上,集海上生產、休閑垂釣、觀光旅游、文化體驗、住宿餐飲等于一體的海洋牧場發展格局基本形成。(責任單位:市海洋發展局,各區市政府、開發區管委)
3.加快企業龍頭化發展。支持培育一批特色鮮明、主業突出、帶動力強、具有較強創新能力、核心競爭能力強、經濟社會效益好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發揮鮮活、冷鮮水產食品、遠洋水產品等海產品資源優勢,加強海洋水產品綜合高值化開發利用,完善海珍品精深加工、特色海洋食材開發、海洋休閑食品制造等海洋食品加工鏈,積極培育和開拓海洋食品消費市場,提升冷鏈倉儲物流水平,打造全國最大的海產品精深加工基地。重點扶持海參、魷魚、海帶、貝類等產品和休閑食品、海洋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加工企業建設。到2025年,全市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漁業企業達100家以上,過10億元達到10家,過50億元達到2家,企業行業話語權和市場占有率明顯提高。(責任單位:市海洋發展局,各區市政府、開發區管委)
(四)打造差異化特色小鎮。
1.加快培育“一鎮一品”。依托各地資源稟賦,大力實施特色小鎮提升行動,突出規劃運作、產業運作、品牌運作,發展“鄉字號”“土字號”特色產品,打造“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發展模式,培育一批產業特色明顯、地方文化獨特、生態環境優美、農民增收顯著的特色產業小鎮,重點打造榮成夏莊、文登葛家、乳山崖子、臨港汪疃等蘋果小鎮,文登張家產、侯家、高村等西洋參小鎮,經區崮山、泊于和榮成港西等無花果小鎮,乳山南黃、榮成石島等茶葉小鎮,乳山夏村葡萄小鎮,乳山午極藍莓小鎮,乳山乳山寨、榮成嶗山等草莓小鎮,榮成埠柳、高區初村等甘薯小鎮,乳山大孤山、白沙灘等大姜小鎮,榮成虎山、文登澤庫等海參小鎮,榮成成山、尋山、俚島等海帶小鎮,榮成俚島、尋山等鮑魚小鎮,文登澤庫、乳山海陽所、乳山徐家等牡蠣小鎮。到2025年,全市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小鎮占全市涉農鎮(街道)比例達到80%。(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海洋發展局,各區市政府、開發區管委)
2.加快“三產”融合。聚焦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重點圍繞產業發展短板,大力發展加工倉儲、快速分揀、冷鏈物流、電子商務、“農業+旅游”“農業+文化”等新產業。加大以商招商、以會招商、以產招商力度,吸引和帶動專業化配套企業集聚發展,推動項目上規模、上效益。支持和鼓勵電商企業向農村拓展業務,深化農村旅游觀光、農產品銷售、休閑農業等領域電子商務應用,培育壯大電商隊伍,形成“互聯網+農產品營銷”等產業化組織方式。到2025年,全市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主體發展到750家,農產品網上年交易額達到30億元。(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海洋發展局、市商務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區市政府、開發區管委)
三、發展措施
(一)實施鏈條升級行動。利用3年時間,全面摸清我市種質資源,建設市種質資源庫。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著力突破種業“卡脖子”技術,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做大做強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種業產業主體。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擔任“鏈主”,通過“鏈主”企業引領,大中小企業抱團發展的模式,打造2—3個全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做精鄉村休閑旅游,培育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農業、康養農業、體驗農業等新業態,促進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海洋發展局、市商務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區市政府、開發區管委)
(二)實施組織創新行動。圍繞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創新,加快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帶頭人群體。以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重點,加大管理引導和政策支持力度,發揮黨組織政治引領作用,積極推行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提升鎮級農業社會化服務功能,建立健全多元化社會化服務組織體系,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貫穿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的專業化、“保姆式”服務。實施農業領軍人才評選,選拔一批具有突出貢獻和顯著示范作用的產業領軍人才。完善鄉村規劃師團隊、首席專家、高素質農民培育等多元化人才引進培育機制。支持返鄉留鄉農民工創新創業,培育一批“田秀才”“土專家”。(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海洋發展局,各區市政府、開發區管委)
(三)實施科技賦能行動。深化產學研合作,進一步加快中日韓精致農業研究院建設,完善合作交流機制,通過“走出去”“請進來”,搭建專家交流平臺,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服務。發揮“1+4”科技創新團隊優勢,依托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黃海水產研究所等科研資源及現代農業產業創新體系平臺,強化水產品、西洋參、花生、無花果等精深加工領域技術創新,推進國家級、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海洋發展局,各區市政府、開發區管委)
(四)實施管理增效行動。堅持把質量作為品牌建設的生命線,圍繞產前、產中、產后環節,鼓勵制定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等市場自主標準,用行業標準引領產業發展。充分整合政府、協會、企業、社會等多方資源,形成“整體品牌+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發展的整體格局,培育一批省級乃至國家級農產品品牌,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逐步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品牌農產品營銷體系,持續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海洋發展局、市市場監管局,各區市政府、開發區管委)
(五)實施設施配套行動。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五年內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高標準農田50萬畝。支持農產品加工設備投入,對新設立農業經營主體或新增生產線等年度設備投入50萬元以上的,按照不高于40%的標準進行補助,最高補貼金額不超過300萬元。發展智慧農業,建設一批集環境感知、實時監測、數據分析、自動控制于一體的智能農業示范基地,推進種植業信息化、畜牧業智能化、漁業智慧化、種業數字化。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機作業”,推動農機裝備向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經濟作物種收機械化,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海洋發展局,各區市政府、開發區管委)
精致農業發展是我市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項系統性和長期性工作,各級政府要把推進精致農業發展擺在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突出位置,強化統籌,合力推進,構建上下聯動、多方協作的工作機制。強化縣級政府主體責任,各區市、開發區要按照本實施意見要求,抓緊制定工作方案,完善財政投入、用地保障等相關政策措施,積極抓好貫徹落實。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細化工作措施,確保任務落實到位。要圍繞精致農業內涵和目標要求,科學設立評估指標,將主要目標實現、政策落實等納入指標體系,于2023、2025年分別開展中期和終期監測評估工作,同時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評估結果與涉農資金安排掛鉤,對工作成績突出的予以表揚獎勵,工作落實不力的給予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