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舒適護理對下肢骨折患者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6年第5期
摘要:
目的:探討舒適護理模式在下肢骨折患者手術室疼痛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江蘇省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診治的100例行下肢骨折手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評估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導致疼痛發生的因素,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針對疼痛因素給予舒適護理干預措施。比較兩組患者的舒適程度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舒適護理干預后疼痛評分較護理干預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舒適度與對照組相比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護理非常滿意度及總滿意度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均顯著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對下肢骨折患者系統實施具有針對性的舒適護理,可顯著減輕患者入手術室后的疼痛程度,為手術順利進行創造條件,提高患者舒適度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關鍵詞:
舒適護理;下肢骨折;疼痛;手術室
下肢骨折是骨外科常見疾病之一,絕大多數患者需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等手術治療。下肢骨折患者進入手術室后,會由于不同的原因導致肢體疼痛,引起患者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對治療進程及效果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明確引起患者入手術室后疼痛的原因并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進行預防就顯得十分關鍵[1]。舒適護理能使人在生理、心理上達到愉快的狀態,或減輕、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2]。為探討下肢骨折患者入手術室后導致疼痛的原因及舒適護理對策,現對我院100例下肢骨折并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臨床研究觀察,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江蘇省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并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配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病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下肢骨折的診斷標準,同時均需行下肢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排除標準:(1)下肢骨腫瘤患者;(2)神經精神類疾病患者等。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對照組患者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23~71歲,平均(48.8±7.2)歲;其中有股骨骨折21例,脛骨骨折20例,腓骨骨折9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21~69歲,平均(50.8±6.6)歲;其中有股骨骨折19例,脛骨骨折23例,腓骨骨折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骨折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疼痛原因分析及護理方法
1.2.1疼痛原因:通過對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進行詢問觀察統計,可大致將導致患者入手術室后疼痛原因分為3類:(1)搬運操作因素;(2)麻醉操作因素;(3)自身疾病因素。
1.2.2護理方法: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外科術中護理:營造安靜、舒適的手術室環境。手術間醫務工作人員必須做到走路、操作、說話輕柔。在保證手術室溫、濕度適宜的條件下同時關注患者的保暖問題。在保證手術及麻醉順利進行的基礎上盡可能使患者的體位姿勢調整至舒適。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另給予針對性舒適護理:(1)采取牽引搬運法和軟枕+硬板襯墊法,在手術約束部位用護墊加以保護;(2)平臥位患者肢體墊蓋包布和海綿墊;(3)必要的心理疏導,也可以按照患者要求進行個性化音樂干預,消除其焦慮、恐懼情緒等。
1.3評估項目
(1)疼痛原因:由實驗人員全程跟蹤,通過詢問與觀察及分析總結的手段了解導致患者疼痛的因素,整理因素,將患者歸類后繪制表格。(2)疼痛評分:運用四點口述分級評分法(VRS-4)[3]進行疼痛評分,分為無痛、輕微疼痛、中等程度疼痛及劇烈疼痛。分值為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劇烈。(3)舒適率:自行設計舒適調查量表,分為不舒適、一般、舒適3個等級,計算舒適率。(4)護理滿意度:由實驗人員對所有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進行統計并繪制成表。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3.1軟件錄入數據,SPSS19.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珚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所有患者入手術室后疼痛原因、操作因素分析
因搬運操作因素導致的疼痛30例,占30.0%,因麻醉操作因素導致的疼痛26例,占26.0%,因自身疾病因素導致的疼痛19例,占19.0%,由于手術操作不規范造成疼痛的患者8例,占8.0%,而未出現疼痛的患者17例,占17.0%。
2.2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疼痛評分均顯著低于護理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較對照組患者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兩組患者舒適度及護理滿意度比較
患者舒適度調查項目包括手術室環境、醫務工作人員著裝、醫務工作人員的言行、手術室溫度、手術室濕度、手術時的體位姿勢。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舒適度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護理非常滿意度及總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和醫學倫理學不斷發展,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的人文關懷受到了越來越多臨床工作者的重視。下肢骨折是骨科的常見病之一,由于下肢骨折類型常為不穩定性骨折,所以手術治療常常是恢復患者下肢功能的首選[4]。由于骨折本身及手術都具有較大的創傷性,而且部分患者對于疼痛異常敏感,所以在下肢骨折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各種因素的刺激均可導致患者劇烈的痛感[5]。通過臨床調查可將患者進入手術室導致疼痛的原因分為3個方面:(1)搬運因素:由于錯誤的搬運方式造成骨折斷端對周圍組織的刺激,引起疼痛。(2)麻醉因素:臨床上在下肢骨折手術中基本采取硬膜外、腰麻或腰硬聯合的麻醉方式[6]。由于患處疼痛,患者擺出正確的麻醉體位比較困難,這時病人患處無法屈曲,健側下肢為避免壓迫患側而被迫懸空,同時腰背部被動的保持僵直姿勢,導致肢體疲勞與疼痛,且造成麻醉師麻醉操作的困難[7]。(3)疾病因素:下肢骨折作為一類嚴重傷害常給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較大的痛苦,使得疼痛的敏感性于患者而言大幅度增加。為緩解和避免患者疼痛,我們主要采取的針對性護理措施主要有:(1)牽引搬運:患者健側靠近手術床,床的對側和運輸車的對側各站2~3名醫務人員,將手插入患者的肩腰背部,運輸車尾站1名醫務人員牽引患肢,4人同時用力將患者轉移到手術床上,這些操作可明顯減輕患處因轉移帶來的疼痛,同時確保骨折固定方式的穩定和增加患者安全感;(2)軟枕及硬板襯墊:通過襯墊硬板避免床軟坍陷造成的椎管彎曲,同時在患者雙腿之間放置軟枕,解放健側下肢,減輕患者疼痛感,便于麻醉操作;(3)心理疏導:多與患者進行溝通,科普麻醉及手術方式,使其對病情有大致了解,排除患者的盲目恐懼感,增強其抵抗疼痛及疾病的信心[8]。本研究結果顯示,因搬運操作因素導致的疼痛占30.0%,因麻醉操作因素導致的疼痛占26.0%,因自身疾病因素導致的疼痛占19.0%,由于手術操作不規范造成疼痛的患者占8.0%,而未出現疼痛的患者占17.0%。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疼痛評分與護理前比較顯著降低(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與對照組相比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患者舒適率、護理非常滿意度及總滿意度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均顯著增高(P<0.05)。
4結語
綜上所述,在導致下肢骨折患者入手術室后疼痛的原因中,搬運不當及麻醉體位,同時,疾病及手術操作也同樣會造成患者疼痛;對于疼痛的針對性舒適護理可以在顯著降低患者的疼痛水平的同時提高患者舒適度和護理滿意度,使患者在較大程度上配合醫務人員完成進一步的手術,對下肢骨折的治療具有積極輔助意義,且具有較高的人文護理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言武.多模式鎮痛對下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安徽醫藥,2015,19(5):974-977.
[2]宮玉志,朱賀榮,許建生,等.肱骨遠端骨折患者影響術后肘關節功能恢復的多因素分析[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6,33(2):294-295.
[3]吳欣娟.護理管理工具與方法實用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8.
[4]何瓊芳,邵松玲,譚永花.護理干預影響下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療,2014,33(9):164-165.
[5]沈志耘,尤杰,張鄧新,等.全身麻醉和椎管內麻醉對老年骨科手術患者術后精神狀態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43(6):86-90.
[6]范迪,王子敬,張丹.下肢骨折術后疼痛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實用手外科雜志,2012,26(2):192-194.
[7]付霞麗.個性化護理干預對下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治療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2,9(6):166-168.
[8]陳丹瓊,譚曉珍.護理干預對下肢骨折術后患者疼痛及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中旬版),2009,25(4):32-33.
作者:徐潔 劉美英 蔡紅 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手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