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疼痛規范化管理在骨科圍術期患者中的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疼痛管理;護理;骨科患者通訊作者:金香淑疼痛(Pain)是在臨床中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如今成為在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之后的第五生命體征[1],有研究表明疼痛不僅是一種感覺,而且是一種情感的體現[2]。目前在癌癥晚期患者、慢性病患者以及術后患者中,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疼痛。而骨科圍手術期的患者,更易發生難以忍受的急性疼痛,由于疼痛因素的持續存在,患者往往會懼怕術后康復訓練。有研究顯示有效成熟的疼痛規范化管理體系可降低患者的疼痛感知,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本研究就目前疼痛規范化管理模式在骨科圍術期患者中的研究現狀進行探討,以便為今后的疼痛護理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1疼痛的定義和原因
1.1國際疼痛協會(IASP)于1986年定義疼痛為一種與實際或潛在組織損傷或與這類損傷描述相關的不愉快感覺和情感經歷[4]。2016年5月20日在“全國疼痛科建設高峰論壇”上,新定義疼痛是感覺神經系統被實在或潛在組織傷害刺激所引起的不快主觀感覺和情感反應[5]。
1.2王志強等研究顯示[6]疼痛的原因與年齡、職業、嗜好、術前患者對疼痛的認識程度及術前、術后患者的宣教情況等因素有關;孫勝男[7]等研究報道疼痛的原因與住院天數、文化程度、年齡及有無配偶有聯系;黎彩紅等研究說明疼痛原因與年齡、性格、受教育程度、心理、創傷與手術及術后體位等因素有關[8]。
1.3研究顯示美國的醫療機構從2001年1月1日起開始執行七項《疼痛管理新標準》[9-10],保障患者具有緩解疼痛的權利。相比于國外,我國對于疼痛規范化管理的要求和實施在國家和學科層面上還相對寬泛,沒有具體的標準來遵循[11]。
2疼痛管理的國內外研究背景
國外研究表明目前國際上最佳的疼痛規范化管理模式是Rawal等提出的以護士為主導、麻醉醫師承擔監督角色的疼痛規范化管理模式[12],此模式能夠充分體現護士在疼痛規范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國內的部分醫院也進行了實踐,梁君[13]等開展以護士為主導的疼痛管理模式的臨床應用療效的研究,結果顯示明顯改善患者疼痛狀況;王秀華[14]等構建了骨科無痛病房護理工作模式,采用多種鎮痛模式實施規范化的疼痛管理,減少患者疼痛強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國內的部分醫院對疼痛規范化管理進行了一些實踐,取得一定的成效。
3疼痛評估的工具和方法
3.1評估工具[15-16]:常用的有線性視覺模擬標尺評分法(VAS)、口述分級評分法(VRS)、數字疼痛分級法(NRS)、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等。
3.1.1VAS:由日本學者發明,不適合于老年人或認知功能障礙的人。測量方法是在1條10cm的水平線或垂直線標尺上,在兩側標有0~10的數字,患者根據自我疼痛的感覺程度在線上標記,標出的數字越大,表示疼痛的感覺程度越強;疼痛測量尺使用方法是正面有一個無刻度標識可滑動的標志物,患者根據疼痛程度滑到相應位置,根據背面具體的刻度可測量出具體疼痛程度。此種方法較靈敏,有可比性。
3.1.2VRS:分別有四點口述分級評分法(VRS-4)、五點口述分級評分法(VRS-5)、六點行為評分法(BRS-6)等,由描述疼痛等級的形容詞構成,便于定量分析疼痛。
3.1.3NRS:此種方法較常用,更有效和直觀。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患者選擇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數字。
3.1.4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法:此方法適合于任何人群,老人、兒童、表達及認知功能障礙患者都適用。采用從微笑到悲傷甚至哭泣6種面部表情來表達疼痛程度。
3.2方法:[18]包括成立以護士為基礎,麻醉醫師和臨床醫師為督導的疼痛管理小組。患者首次入院時建立疼痛規范化管理檔案,由專業的護理人員對資料進行填寫,在2h內首次進行疼痛評估,評估時包括評估的時間、部位、持續時間、睡眠狀況、疼痛評分、處理措施及不良反應等[19]。手術后患者采用術后患者疼痛護理記錄單,對麻醉術后患者分別每1、4、6、8h各評估1次。評分采用10分制,當疼痛評分≤3分時實施疼痛護理,此后每天9:00進行疼痛評估;當疼痛評估≥5分者,報告醫師給予鎮痛處理后再評估1次,此后每隔4h對評估一次;當疼痛評分≥7分時,實施鎮痛處理和疼痛護理聯合使用[20]。
4疼痛管理的方法
4.1藥物干預
4.1.1超前鎮痛即在發生疼痛之前進行鎮痛處理,指在傷害性刺激作用于機體前采取措施,防止或避免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和敏感,減少術后鎮痛藥用量,降低疼痛強度[21-22]。
4.1.2患者自控鎮痛法。PCA是采用程序化的注射泵(微泵),通過靜脈內、硬膜外腔或皮下注射鎮痛藥物,達到患者自我控制鎮痛的目的。
4.2非藥物干預
4.2.1認知干預:術前由專業的護理人員為患者介解釋疼痛產生的原因,疼痛規范化管理的優勢、方法等。術后患者回到病房后,向患者及家屬告知維持正確的體位的重要性,鼓勵患者積極進行術后康復訓練。嚴密觀察患者末肢血液循環供應狀況,認真聽取患者的主訴。正確指導患者的飲食,保證營養供給[24]。為患者及家屬講解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克服患者的惰性和懼怕疼痛的心理,樹立信心,積極主動的進行鍛煉,可預防關節粘連及肌肉萎縮的發生。
4.2.2行為干預:通過改變體位、聽音樂、深呼吸放松肌肉等方法,分散注意力,減輕疼痛。局部采用冷敷降溫和按摩方法緩解疼痛程度。
4.2.3環境支持:保持病房舒適、整潔,光線柔和,調整適應的溫濕度,減少患者家屬的探視次數,保持病室安靜,以利于患者早日康復。
4.2.4藥物干預:指導患者定時服用鎮痛藥物,阿片類藥物應口服、肌肉注射,嗎啡類藥物應給予靜脈注射。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調整疼痛藥物管理的方案。
4.2.5心理護理:在圍手術期間主動關心、幫助患者解決問題,減少患者的心理壓力,減輕患者緊張焦慮心理。
5小結
疼痛(Pain)是骨科患者最常見的體征,患者不同,對疼痛的敏感度和耐受閾值不同,在其身上體現的疼痛程度也不同[25]。骨科術后疼痛大部分為強度較強的急性疼痛,有疼痛強度大、時間長、并發癥重的特點,若疼痛不能有效緩解將會嚴重影響術后恢復及康復[26]。疼痛規范化管理改變傳統的疼痛管理方式,以定期的疼痛評估、個體化多模式的疼痛管理以及定期的疼痛知識的健康教育的優勢取得明顯的臨床應用效果。因此采取規范化的疼痛管理,有效的改善骨科患者的疼痛狀況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3]陳麗芳,翁留寧.疼痛護理管理模式在創傷骨科病房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4):20.
[5]“疼痛新定義”討論會議紀要[C].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6,22(6):435.
[6]王志強,林劍浩.影響骨科術后疼痛的相關因素:北京40所醫院調查[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2,42(10):798.
[7]孫勝男,張春玲,高小雁.骨折患者疼痛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4):250.
[8]黎彩紅,劉姍姍.創傷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影響因素評估及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4):80.
[9]李玉樂,吳欣娟,謝瑤潔,等.國內外疼痛的管理現狀[J].護理管理雜志,2008,8(4):20.
[10]AcelloB,張濤.控制疼痛須符合JCAHO標準[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1,20(9):418.
[11]陳方蕾,陸敏,陳蓓.骨科病房疼痛管理研究現狀[J].護理研究,2013,27(5):1415.
[12]趙繼軍.護士在疼痛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5,12(2):188.
[13]梁君.疼痛規范化管理在骨關節科圍手術期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27.
[14]王秀華.疼痛規范化管理在骨科圍術期患者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19):98.
[15]陸小英,趙存鳳,張婷婷,等.“長海痛尺”在疼痛評估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4):6.
[16]唐珂.患者疼痛的測量和評估方法[J].當代護士,2008,9:7.
[17]王紅霞,唐霖,張萍.骨科術后患者4種疼痛評估方法適用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3,28(6):5.
[18]蘇全志,崔立敏,楊丕榮.骨折患者圍術期疼痛規范化管理臨床效果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6):18.
[19]黃天雯,陳曉玲,譚運娟等.疼痛護理質量指標的建立及在骨科病房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2):148.
[20]楊芬,翟亞玲,白新萍,等.40例骨折患者術后疼痛評估及鎮痛管理效果研究[J].實用臨床醫學,2016,17(8):76.
[22]李璟.超前鎮痛在骨科病房中的運用及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7):6569.
[23]沈七襄.患者自控鎮痛法的臨床應用[J].中華麻醉學雜志,1996,16(3):137.
[24]陳淑瑩,陳鳳清,李岸芳.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研究現狀[J].全科護理,2016,14(11):1102.
[25]顧麗莉.骨科術后疼痛護理的研究進展[J].當代護士,2015,12:21.
[26]劉林,許勤,劉梅.規范化疼痛干預對骨科術后疼痛的臨床效果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3):2181.
作者:金鑫1;蔡婧1;金香淑2 單位:1.延邊大學護理學院,2.延邊大學附屬醫院手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