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生兒顱腦損傷中頭顱彩超的診斷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摘要】目的對比分析新生兒不同嚴重程度顱腦損傷二維超聲特征及多普勒血流頻譜變化情況。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間于本院就診的95例顱腦損傷新生兒為研究對象,根據臨床分度將其分為輕度組(80例)和中重度組(15例),均于出生后3日內行超聲檢查,對比分析兩組患兒二維顱腦超聲不同損傷類型的聲像圖表現、雙側大腦中動脈血流頻譜指標(PSV、EDV、RI)水平。結果80例輕度顱腦損傷患兒二維顱腦超聲聲像圖主要表現為輕度腦水腫,其中12例伴室管膜下囊腫、4例伴室管膜下出血、5例伴腦室內出血;15例中重度顱腦損傷患兒聲像圖主要表現為腦實質彌漫性回聲增強,和脈絡叢回聲強度相比相同甚至更高,腦整體結構顯示不清晰,腦溝腦回界限模糊,腦溝或腦半球裂隙消失,側腦室明顯變窄甚至消失,其中3例伴室管膜下囊腫、1例伴腦室內出血后腦梗死。80例中重度顱腦損傷患兒大腦中動脈PSV、EDV均明顯低于輕度患兒(P<0.05),中重度組患兒RI值明顯高于輕度組(P<0.05)。結論顱腦超聲檢查能早期發現顱內異常結構,同時結合彩色多普勒技術監測新生兒腦血流變化便于評估病情。
【關鍵詞】新生兒;顱腦損傷;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
新生兒顱腦損傷是在各種病理生理等各種因素影響下,圍產期(產前、產時或/和胎兒出生后)發生的不同程度腦缺血或/和出血性損害(如腦室周圍-腦室內出血、出血后腦室擴張、腦積水、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缺血缺氧性腦病、缺血或出血性腦梗死等),臨床表現多樣,嚴重者可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甚至死亡。臨床實踐發現,不同胎齡新生兒腦損傷的主要形式各異,缺乏特異性,在疾病早期僅依靠臨床表現難以確診,需借助顱腦超聲、CT、MRI等輔助診斷[1]。顱腦超聲(cranialultrasonography,cUS)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顱腦損傷無創檢查方式,具有無創、操作便捷、重復性強等優勢,可在床旁完成檢查,對動態監測顱腦損傷發生、變化以及顱腦內血流變化等具有極高的價值,有利于指導最佳的臨床治療方案[2];此外,有研究發現顱腦超聲檢查顱腦損傷的嚴重程度和神經系統發育結局一致性良好,可準確的預測患兒的預后[3]。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腦損傷高危患兒早期篩查、早期診斷及隨訪。本次研究觀察分析了顱腦損傷患兒二維超聲聲像圖特征并輔以彩色多普勒血流監測,評估其顱腦損傷的具體部位、損傷范圍及嚴重程度,以期為早期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進而改善患兒預后,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一、資料和方法
1.一般臨床資料:本次研究由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專家成員審核批準,在產婦及家屬之情同意并簽署相關協議前提下進行。納入標準:均為單胎妊娠且于本院分娩;參照《新生兒顱腦超聲診斷學》[3]中顱腦損傷診斷標準及臨床分度且經彩超、CT、MRI等檢查證實;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間的95例顱腦損傷新生兒,根據臨床分度將其分為輕度組和中重度組,輕度組80例,其中早產兒36例、足月兒44例,平均胎齡(34.25±3.48)周,出生平均體質量(2.24±0.58)Kg,母親妊娠期合并癥及并發癥72例(90.00%);中重度組15例,早產兒6例、足月兒9例,平均胎齡(35.05±2.76)周,出生平均體質量(2.12±0.75)kg,母親妊娠期合并癥及并發癥14例(93.33%),兩組患兒在平均胎齡、出生體質量等各項基線資料經統計學分析P>0.05,均衡性強,可比性高。
2.檢查儀器及方法:檢查儀器為Vividi及Vividq便攜式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美國GE公司)。入選新生兒入院后積極完善各項檢查前準備,并于出生3日內由同一資深超聲科醫師完成檢查,檢查是體位取仰臥位,首先,利用高頻線陣探頭經前囟(透聲窗)掃查冠狀面,探查側腦室前周圍白質區是否有異常回聲,同時測量硬膜下腔和蛛網膜下腔寬度、側腦室前角內徑以及透明隔腔內徑;然后換高頻微小凸陣探頭經前囟冠狀切面由前向后(額葉層面、側腦室前角、第三腦室、側腦室中央部-后角及枕葉層面)逐一掃查顱內結構和腦實質是否存在異常;再探查矢狀切面觀察胼胝體、側腦室體部、第四腦室內徑及周圍實質是否存在異常回聲;最后換用高頻微小凸陣探頭經雙側顳窗掃查。此外,觀察大腦中動脈血流頻譜,血管多選擇和雙側大腦中動脈走行近乎垂直、迎向探頭段血流,測量并記錄PSV、EDV、RI值,連續測量三個心動周期,取平均值為最終測量結果。
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兒二維顱腦超聲不同損傷類型的聲像圖表現、雙側大腦中動脈血流頻譜指標(PSV、EDV、RI)水平。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x珋±s)表示,若符合正態分布則采用t檢驗,反之則行秩和檢驗,計數資料和等級資料均采用百分比或構成比(%)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P<0.05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二維顱腦超聲檢查結果分析:80例輕度顱腦損傷患兒二維顱腦超聲聲像圖主要表現為輕度腦水腫(見圖1),其中12例伴室管膜下囊腫(見圖2)、4例伴室管膜下出血(圖3)、5例伴腦室內出血(圖4)。15例中重度顱腦損傷患兒聲像圖主要表現為腦實質彌漫性回聲增強,可波及皮質下、皮質,甚至丘腦、基底核區域,回聲強度和脈絡叢相比相同或者更高;腦整體結構顯示不清,腦溝腦回界限模糊,半球裂隙或腦溝消失,側腦室受壓變窄呈裂隙樣甚至消失,其中3例伴室管膜下囊腫(圖5)、1例伴腦室內出血后腦梗死。
2.多普勒顱腦超聲檢查血流頻譜結果分析:80例中重度顱腦損傷患兒大腦中動脈PSV、EDV分別為(0.40±0.03)m/s、(0.09±0.02)m/s均明顯低于輕度患兒的(0.46±0.11)m/s、(0.13±0.04)m/s,中重度組患兒RI值(0.77±0.06)明顯高于輕度組(0.72±0.05),經成組t檢驗P均<0.05。
討論
伴隨著新生兒重癥監護技術快速發展及逐步完善,越來越多的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及危重患兒得以存活,但也造成圍產期新生兒顱腦損傷發病率呈增高趨勢,近期研究報道顱腦損傷患兒中約25%~30%存活,但遺留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意識障礙、腦癱等),嚴重者在新生兒期死亡[4]。但臨床實踐發現顱腦損傷發生的影響因素繁雜[5](早產、低體重兒、復雜性單絨毛雙胎、母體子宮過度膨脹、胎位異常、羊水吸入、感染等),且受發生時間和胎齡的影響,患兒腦損傷的類型多樣,部分患兒可并存多種顱腦損傷,足月兒腦損傷多為缺血缺氧性腦病,早產兒多為腦室周圍白質軟化,各型顱腦損傷早期患兒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極易被忽視,耽誤最佳治療時機,造成新生兒死亡及預后不佳等嚴重后果。臨床實踐發現約半數以上患兒顱內出血多發生于出生后1~3d,最佳檢查時間為3~7天,目前臨床上對新生兒顱腦損傷檢查多采用B超、CT和MRI。劉蕊[6]報道彩超對于腦室內、腦實質出血以及腦室管膜下出血敏感性較佳,靈敏度和特異性較強,但對于硬膜下等部位出血特異性較差,對蛛網膜下腔出血特異性最低,彩超漏診率為17.7%,而黃婷[7]報道腦彩超對顱腦損傷診斷準確率高達93.75%,其中顱內出血準確率為97.78%、缺血缺氧性腦病準確率為90.48%、腦發育不全準確率為85.71%,而腦CT對顱腦損傷診斷準確率僅78.75%,顱內出血準確率為84.44%,缺血缺氧性腦病準確率為71.43%,腦發育不全準確率為71.43%,認為腦彩超是顱腦損傷檢查的首選。此外CT輻射較大,而新生兒各系統機能尚未完善,若接觸大量輻射源可能造成器官發育不全或者畸形發育,故本次研究采用B超檢查,必要時輔以CT、MRI檢查。腦損傷時發生的病生改變是顱腦超聲檢查的基礎,不同損傷類型及嚴重程度超聲表現亦相差較大[8],損傷早期典型的病生改變為腦組織水腫[9],本次發現輕度顱腦損傷患兒超聲主要表現為雙側側腦室周圍腦實質片狀回聲稍增強,隨之病情進展出現形成囊腔、腦室擴大等[10],結果顯示中重度顱腦損傷患兒聲像圖主要表現為腦實質彌漫性回聲增強,可波及皮質下、皮質,甚至丘腦、基底核,腦整體結構模糊,腦溝腦回界限不清,半球裂隙或者腦溝消失,側腦室受壓變窄、呈裂隙樣甚至消失。馮薇[11]報道顱腦彩超檢查在腦內血腫、腦梗死、早期腦膿腫聲像圖表現極為相似,僅憑彩超不易鑒別,且對少量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及小腦出血圖像特征較差,尚需結合臨床及CT、MRI輔助檢查綜合評估,是故在超聲掃查過程中要細致觀察,注意鑒別。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能實時檢測患兒大腦中動脈血流動力學改變,及時獲取腦血流信息,有利于早期診斷、實時動態觀察病情、指導臨床治療方案的調整,評估預后。新生兒腦血流峰值流速和日齡有關呈動態變化,而RI值相對恒定可反應一定時期腦血管阻力,RI值升高提示腦組織缺氧、腦血管痙攣,本此研究結果發現80例中重度顱腦損傷患兒大腦中動脈PSV、EDV水平均明顯低于輕度患兒,中重度組患兒RI值明顯高于輕度組(P<0.05),提示隨著顱腦損傷程度加重,RI值增高越多,此結果和李娟娟[12]報道基本一致。綜上所述,顱腦超聲檢查能早期發現顱內異常結構,同時結合彩色多普勒技術監測新生兒腦血流變化便于評估病情,及時有效指導治療,進而有利于改善患兒預后。
參考文獻
[1]候黔莉.新生兒顱腦損傷中頭顱B超的診斷價值分析[J].大家健康,2013,7(7):34.
[3]周從樂,陳慧金,虞人杰.新生兒顱腦超聲診斷學[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8.
[4]杜小芳.新生兒顱腦損傷中頭顱彩超的診斷價值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6,3(20):4069-4070.
[5]黃普艷.新生兒顱腦損傷的產科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7,20(15):84-86.
[6]劉蕊.彩超在新生兒早期小病灶顱內出血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5):84-85.
[7]黃婷.用腦彩超檢查診斷新生兒顱腦損傷的效果評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9):135-136.
[8]姜鈺,何鑫,劉娜,等.超聲在新生兒顱腦損傷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6,24(11):1139-1141.
[9]尹海軍,紅華,郎瑞.超聲診斷新生兒顱腦疾病的回顧性分析[J].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2018,22(1):53-57.
[10]張越.新生兒腦損傷床旁顱腦B超診斷的臨床效果和價值[J].實用醫技雜志,2017,24(12):1311-1312.
[11]馮薇.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圍生期窒息所致的新生兒顱腦損傷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6):78-79.
[12]李娟娟.彩色多普勒超顱腦超聲對新生兒腦損傷的早期診斷價值及其臨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D].河北醫科大學,2017.
作者:孫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