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針合谷穴對面口部痛閾的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華中醫藥學刊雜志》2014年第六期
1方法
1.1試驗分組運用SPSS軟件編程的方法,將健康受試者按照性別隨機分為合谷穴組、后溪穴組、外關穴組,每組12人,男女各半。
1.2痛閾測定部位面部痛閾選取額區、頰區和下頜區3個部位。額區為同側面部眉毛以上額部的皮膚處;頰區為同側面部瞼裂與口裂之間的皮膚處;下頜區為同側面部口裂以下的皮膚處。
1.3痛閾測定及電針刺激針刺前痛閾測定:在針刺前,用鉀離子透入測痛法檢測健康受試者右側面部額區、頰區以及下頜區的痛閾。將參考電極置于健康受試者右手腕內側,測試電極浸泡鉀離子溶液后置于健康受試者檢測部位,打開痛閾儀電流開關,使電流值緩慢升高,當健康受試者被檢測部位感覺疼痛時即關閉開關,讀取電流值(mA)作為健康受試者的針刺前痛閾值。電針刺激:分別對合谷、后溪、外關穴位進行電針刺激。對穴位皮膚進行常規消毒,直刺0.5~1寸,施以平補平瀉手法,均勻左右捻轉(90°~180°、頻率約60~90次/min),以得氣為度;以穴位旁開2mm處作為針刺輔助點,淺刺一針,不行針。將兩針分別連接電針儀的兩電極夾,采用疏密波,頻率2Hz~100Hz,強度以受試者能耐受為限,留針30min,留針過程中不行針。針刺后痛閾測定:與針刺前痛閾測定方法相同,在電針進行15min時進行第1次針后痛閾測定,在電針結束時進行第2次針后痛閾測定,以兩次測定值的平均值作為健康受試者的針刺后痛閾值。痛閾變化率=(針后痛閾值-針前痛閾值)/針前痛閾值×100%。
1.4統計方法統計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珋±s)表示,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處理。各組數據經過正態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后,選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
2結果
2.1針刺不同穴位對健康受試者面部痛閾的影響表1結果表明,針刺合谷穴能明顯提高健康受試者面部下頜區痛閾值(P<0.05),但對額區及頰區痛閾無明顯影響(P>0.05);針刺后溪穴、外關穴對健康受試者面部額區、頰區及下頜區痛閾均無明顯影響(P>0.05)。
2.2針刺不同穴位對健康受試者面部痛閾變化率的影響表2結果表明,針刺合谷穴健康受試者面部額區、頰區、下頜區的痛閾變化率明顯高于針刺后溪穴、外關穴的痛閾變化率(P<0.05)。4討論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大腸經循行“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手陽明之別,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于宗脈”,“手陽明之正,上循喉嚨,出缺盆,合于陽明也”,“手陽明之筋,其支者上頰,結于頄;直上出于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手陽明大腸經的經脈、絡脈、經別、經筋循行均上達于頭、面、口、鼻、耳、齒等處,針刺合谷穴可以治療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所過頭面部的病證。因此,“面口合谷收”不僅強調了合谷穴在治療頭面部疾病方面的特異性作用,也是經脈-體表特異性聯系的具體體現。
近年來國內外在合谷穴與面口部的聯系等方面的研究和報道較多集中在神經形態學、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紅外熱像等方面,但未檢索到有關針刺合谷穴對面部痛閾影響方面的文獻報道。綜合分析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結合針灸合谷穴的臨床運用事實,我們認為,采取直觀、靈敏、可控的方法技術來確證合谷穴區與面口部的相對特異性聯系是支撐和深化“面口合谷收”針灸理論研究的重要基石與前提。因此,我們采用鉀離子測痛法,從感覺角度觀察和證明合谷穴與面口部的特異性聯系,探討經脈-體表的特異性聯系規律,以期為經穴特異性的臨床運用提供更豐富的科學依據。合谷、后溪、外關穴分別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手太陽小腸經的輸穴以及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均在肘關節以下,腕關節附近,并且是經氣輸注較多的特定穴,針刺這三個特定穴都能治療經脈循行所過面口部的疾病。
本研究以經絡學說為指導,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循經遠端取穴理論,以后溪穴、外關穴作為對照點,比較觀察針刺不同穴位對正常人面部痛閾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針刺健康受試者合谷穴對其面口部下頜區痛閾有明顯影響,針刺健康受試者合谷穴對其面口部額區、頰區、下頜區痛閾變化率的影響明顯強于針刺后溪穴、外關穴,提示合谷穴與面口部之間存在相對特異性的聯系,進一步肯定了經穴效應的特異性,為“面口合谷收”理論及其臨床運用提供了更豐富的科學依據。
作者:楊慎峭陳婷周奇志蔡定均楊馨吳菲劉旭光單位: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