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區鄉新農村創建工作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常么社區新農村位于隆林縣的南面,西隆二級公路貫穿腹地,距縣城22公里,距德峨鄉政府所在地15公里,社區覆蓋常么、弄雜、龍英三個行政村,共7060名村民,是原常么鄉府所在地,是南部較為繁華的集市之一。為了響應黨中央提出的加快新農村建設指示,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利用國務院扶貧辦實施革命老區建設及桂西五縣基礎設施建設的契機,常么社區新農村建設正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指導思想如火如荼地推進。
一、生產發展,生活富裕。
常么社區新農村建設以生產發展為龍頭,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種養模式。目前該社區農業經濟以“公司+農戶”“協會+農戶”的模式進行。主要以烤煙產業為主,年共種植1567畝烤煙,同時成立了“養豬協會”“養羊協會”“養蠶協會”,在協會、公司的帶動下,烤煙面積逐年擴大,產值也逐年提高。在科技的指導下,在協會的帶動下,該社區豬、羊養殖及養蠶也由分散經營到規模經營,效益逐年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改善,加上勞務輸出等,人均收入由年的1653元上升到現在的2165元。在貧困的少數民族石山地區,逐步接近全縣的人均收入水平,一步一步向小康邁進。
二、鄉風文明,村容整潔。
在國務院實施革命老區示范試點工作以及桂西五縣基礎設施的工作中,在常么社區范圍內共計投入4680余萬元。修擴建公路20條,人畜飲水工程2200m3,地頭水柜1670m3,整理農田1600畝,沼氣池建設160座,危房改造75戶,農網改造1065戶,廣播電視衛星接收135戶,學校建設3365m2,豬羊圈改造1305m2,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民族文化培訓共計1056人次。這些基礎設施的投入以及各種培訓,極大地改善了社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以及素質的提高,使民風民俗傳統文化得以保存,群眾的言談舉止文明得體,“臟、亂、差”現象得到改善。
特別是常么社區民族新村建設,將成為新農村“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示范點。在縣委及縣政府的領導下,社區民族新農村在高規格設計、統一建設的基礎上,將把常么建設成為一個集旅游、民風民俗展示、商貿、黨建創新為一體的新村。該新村建設占地約41畝,建民族特色民居79幢,兩個共計約10畝的民族表演廣場和休閑廣場,建有民族風情的商業步行街。整個社區內有社區警務室、幼兒園、衛生院、中小學、電信、郵政、移動通訊、農村信用社等,還成立了環衛站、供水站,使在社區范圍內的農村居民也能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種娛樂、衛生保健、教育等服務。
三、管理民主。
在黨的十七屆全會的精神指導下,我們在常么、弄雜、龍英三個村進行農村黨組織設置的創新工作,成立了農村跨村聯合黨組織,即常么社區黨委。在農村建立社區黨委是農村村級黨組織設置的一種探索與創新。在年12月25日,本著就近便利、優勢互補、互惠互利、以強帶弱的原則,按照地域相鄰、生活相通、民風相近,在群眾自愿的基礎上,通過海選及公推直選的民主方式,選舉產生了社區黨委班子。社區黨委圍繞轄區的農村生產經營管理和發展開展黨建工作,充分發揮監督和協調作用。以“一委一站”為載體,努力建設好以“三會四辦”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區管理綜合服務體系。“一委”指的是社區黨委,它是整個體系的核心;“一站”指的是“常么社區農事村辦服務站”;“三會”中,一是指聯合議事委員會,它由三個村的村干、村民代表組成,定期不定期召開社區內的重大事項研究會議;二是指聯合共建委員會,它由市、縣、鄉的相關幫扶聯系單位與社區黨委成員、駐社區的有關單位黨組織組成;三是指聯合監督委員會,它由社區內的定工干部、離任村兩委負責人、老黨員、縣鄉人大黨員代表,經過選舉組成,它不受社區黨委領導,直接對鄉黨委負責,負責監督社區黨委的各項事務,是黨內機構設置的一種探索與創新。“四辦”是一種綜合體系,是指社區黨委下設“黨委辦”“項目辦”“綜治辦”“社會事務辦”。“黨委辦”負責黨建工作,包括發展黨員、黨費收繳、流動黨員管理等。“項目辦”是黨委下的一個經濟經營實體,它負責對外承接工程,創辦石場、磚場,經營環衛站、供水站等創收項目,確保了黨委在無財政供給下能正常開展各項工作,該辦營利所得及支出受聯合監督委員會監督。“綜治辦”負責對轄區內三大糾紛調處、治安及刑事案件調查處理、法律服務、維護社會穩定等工作;“社會事務辦”負責提供轄區內退耕還林、糧食直補、能繁母豬補貼等社會事務的服務。同時明確規定社區黨委在鄉黨委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不改變社區內各村和社區常住單位的經濟及其他行政事務,主要職責是協調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