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新課程下信息技術和初中數學的融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在今天已經是一種常態,對教育者而言,早日進入這種狀態,需要做出教育方式上的調整。開啟智能化的教育模式,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是有益的。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頻率使用,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對于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挑戰。因此,本文分析探討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融合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信息技術應用;教學思考與分析
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所面臨最大的難題就是思維的轉換,以及對問題分析的應對之策,當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緊密融合之后,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傳統枯燥教學的瓶頸,但是信息技術使用過度,也會出現問題,會使學生在知識運用上出現困難。
一、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融合之后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帶給初中數學教育的積極影響也比較多,下面就來結合實例進行分析。首先,信息技術應用到數學課程之后,很明顯的變化就是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以及學習模式,實現了科學管理課堂、智能化學習數學知識的目標。現在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可以擁有智能化學習設備,在教育設施的完善過程中,學生所使用的設備設施正在更新,而這一切都會由教師管理,讓課堂學習變得有秩序。與此同時也便于學生的數學學習,轉接數學學習資源也會更加便捷快速,大數據時代下的發展無疑會推動教育事業的進步,將知識零碎化分解,最后又能系統化構建,學生對知識的拓展會更加全面[1]。其次,信息技術融合到數學課程之后,是能夠減輕教師備課壓力的。目前大數據平臺許多教育者都會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師優化自身的教育方式,與此同時可以為教師提供經驗,在備課方面也會更加方便,而受益最大的便是學生。教師利用綜合性的好方法展開數學教育,很清楚學生所面對的問題是什么,再結合信息技術的力量,為學生提供網絡化的服務,將復雜事物簡單化便捷化,學生可以快速吸收知識,思路也會更加清晰,整堂課程的內容更直觀化,課堂效率得到很好的提升。最后,信息技術融合到數學課程之后,學生的學習感受是明顯向上發展的,如今的數學課堂都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體驗式學習,以鍛煉學生的思維發展為目標,展開具體的教學。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學習欲望就會激漲,投入數學學習的熱情也會改變。學生數學學習的態度變得積極,學習的行為養成就會顯而易見。
二、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融合之后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萬事萬物都具有兩面性,當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融合之后,也會有一些消極影響。首先,信息技術應用到數學課程之后,雖然是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也在逐步實現科學管理課堂、智能化學習數學知識的目標,但是學生的自制力水平不高,在數學課堂上使用智能化設備學習,會出現一些不良學習行為,比如對設備的使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教師所提供的網絡資源也無法完全滿足學生個體的需求,他們在自我探知上,過度依賴網絡帶來的好處,這樣雖然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但是知識透徹度上還是不足[2]。其次,信息技術融合到數學課程之后,大部分教師有機會去吸收和借鑒其他教師的良好經驗,但是也會出現直接搬用課件的現象,雖然可以便捷化展開教學,但失去了探索教育教學的動力。同時,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被剖析出來,學生的學習問題還是需要教師認真去觀察、探索,根據實際情況展開具體的教學,開啟新的教育局面,以推動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最后,信息技術融合到數學課程之后,學生的學習感受與參與度雖明顯提升,但教師忽略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學生的自我探究。很多教師重視課堂的學生體驗,課件設計豐富多彩,課程流程細致到位,但一節課下來,學生真正研究知識的機會很少,雖然是體驗了好玩有趣的過程,但是對知識的理解并不到位,也不夠透徹,在課下練習過程中也會狀況百出,教育效果明顯不好。
三、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融合相對之策
(一)適當使用相關多媒體設備
對于多媒體的使用,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適當不可以全部依賴,在這一方面教師的自控力明顯好于學生,教師需要時時刻刻叮囑學生。課下的設備使用,教師需要跟學生家長進行溝通,跟家長一起相互配合完成監督工作。在平時的作業布置上輕數量重質量,重點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例如:在課程“平行線”學習結束之后,教師對于題目的選擇,先要選取書本上的內容,前期基礎搭建上一定要注意,由于課時安排的問題并不緊張,可以拿出一節課的時間專攻基礎,靈活培養學生對平行概念的認知。課本中的練習都是基礎鋪設,在利用多媒體的資源選擇上,要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做出調整,找到他們合適訓練的部分,進行練習。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上,需要根據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做出難度提升,由于是難度提升題目,不需要數量多,可以針對一兩道題進行突破,可以是和中考相關聯的部分。為了鍛煉學生的獨立解決問題能力,需要跟家長明確要求,嚴格管束學生的手機使用問題,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思路記錄在本子上,不會解答都沒有關系,重點來看學生的思路,可能會有陌生的知識點,教師可順帶講解,用不同的方法指導學生使用技術設備。畢竟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個體,也是有智慧的人,教師應幫助他們減少依賴,凸顯自我價值。
(二)利用信息技術,營造質疑的學習氛圍
初中階段的學生最缺少的就是質疑精神,跟這個時代發展的特征有一定的關系,也跟教師平時的教學組織有關系,現在調整教育方法還是來得及的。平時在數學課堂上,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凸顯學生的作用,為學生營造質疑的學習氛圍,使他們樂于去挖掘自己的潛力,釋放自己獨有的個性,展現出這個時代的人文精神力,共同營造出良好的學習課堂,為自己而學,追求能力發展,展現出獨特的魅力[3]。例如:開展課程“分解因式”的研究時,多項式的分解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很多學生對多項式分解找不到方法,這跟他們前期的一些公式記憶和應用有很大的關系,在分解因式的過程中教師不可急于給出具體的答案,需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在面對多項式的時候,教師先讓學生思考,給出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自己體驗獨立解決的過程,完成自我探究的部分。學生有時間對不同公式的使用、具體的分解方法進行回想,獨立思考之后,可以自由回答出自己的思考,先告訴教師是否得到結果,并不需要說出最后的結果,相反是要向大家展示自己思考的過程。在學生闡述的時候,教師要組織學生安靜聆聽,并讓闡述者有條不紊地敘述,在大家有問題的時候,完全可以開啟自由模式,讓這位學生解答,遇到無法解答的問題,還可以調動全體學生參與,實在無解的話,再由教師出馬解決問題。
(三)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問題解決的過程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過程的,無法立即展示的就要慢慢來,因為學習是一個慢條斯理的過程,主要指在平日的解決問題上,教師要放慢速度,細致展開思考過程,這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例如:在解決“一元二次方程”的實際問題上,學生存在很多的問題,平日里學生都是訓練快準狠地解方程,但是列方程卻是難點,很多學生讀不懂題干,不知道已知關系的連接,結果就是列不對方程,所以在解決實際問題上,教師就要放慢腳步,采用和平日里不同的教學方法,先帶領學生讀懂題干,然后找關系,列方程,這三步極其重要,每一步都不可缺少,教師就是需要這種慢節奏的形式展開教學,讓學生明白具體的細節,才好推動他們的數學能力發展。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可以說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教育者需要做出調整的。教師在具體的融合過程中要對信息技術精心選擇、恰當運用來展開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找準方向共同前進。
作者:王永平 單位:甘肅省定西市岷縣馬塢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