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減負增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減負增效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本文結合筆者的化學教學實踐對如何減負增效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減負增效;課堂效益;學習興趣
當前,“減負,不減質”這一嚴峻的課題擺在了每一位教師的面前。既要減負但同時又要增效,這是我們教師所期盼的理想境界。但“向著真理的方向多邁一步,真理將變成謬誤。”教材的不斷更改,內容的不斷加深,教師課堂教學目標設定的不科學,課外輔助教材的隨意拔高令教師、家長和學生都進入了誤區,在實踐中往往把握不住分寸。相信不少教師有這樣的感受,自小在應試教育中成長,思想已形成一種框架和定性,一時半刻無法領略其要旨。然而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現就“減負增效”這一話題,以筆者所教的化學學科為例,淺談一二。
一、“給學生一杯水,自己應有一桶水”
“減負增效”實際上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課堂45分鐘效率,培養學生的各種素質能力。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培養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符合當今社會發展潮流的有用之才。教師的職責不是把課本、教參上的文字重復講出來,讓學生聽明白,不出錯誤;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搞“題海”,使學生成為缺乏創新的低能者。教師應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及時恰當地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達到完整。這首先就需要教師有很強的自身素質和業務能力。現在,知識信息高速發展,教育系統的新事物也是層出不窮,如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利用,軟件的開發等等。教學方法更是不斷優化和創新,具有其先進性。所以,教師得不斷學習充電,吸取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能力,為高效率的教學創造自身條件。
二、要給馬兒吃“好草”
增效是減負的真正目的,而增效重在提高課堂效益。有的教師一聽說要“減負增效”,認為這是矛盾之想: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減負增效”不是讓馬兒不吃草,而是要讓馬兒吃好草。“好草”從哪里來?當然從教師那里來。所以,教師應精心設計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提高課內45分鐘的教學效益,讓學生真正吃到“好草”,消化吸收,健康成長。
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上應多研究,多斟酌,多進行教學探索。有句話說得好“不打無準備的仗,準備充分,對一堂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邏輯清晰可見,教學目標明確無誤,是高效率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所以,教師應花幾倍于一堂課的時間和精力去備好一堂課。
1.備教材。教師必須反復地研究教材和輔導資料,分析教材的組織結構,重點和難點,對每一章節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做到心中有數,領會教材所需達到的教學目標和素質教育的目的。所以,我們一定要靜心地坐下來去研究,去比較,去熟悉。
2.備學生。教師要充分了解每個班的每個學生。人之資質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學問有深淺,不可概以此語之。古代教育家言語如璣,確實“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學生不可能每個都一樣聰明一樣乖,由于各方面的影響和制約,學生性格、氣質、興趣、能力互有差異。教師可以通過多接觸、多談心、多融洽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個學生的興趣動機、接受能力、理解水平、個別差異;弄清每個班的整體差異和特點,不可鄙視“長短腳”,不可操之過急,應盡量嘗試利用學科的共通點,潛移默化,產生興趣的轉移,然后才能“以學論教”和“因材施教”。
3.備教法。教法應是建立在學生學法的基礎上,是在結合考慮教材、學生、設備和教師自身的特點基礎上,再以教學法的體系中優選出上好一堂課的教學方法。教育界有個說法:教無定法,但教有法。教師確實要全面考慮,恰當選擇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在利用教學手段上也應該是多樣的,傳統和現代手段相結合,使學生直觀、形象、生動地掌握好化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如多做實驗,多用投影片、PPT、示教板等。如要做演示實驗,教師首先要預先做一遍,看看儀器的好壞,現象清晰程度,同時考慮到可能要出現的一些問題和意外,做到課堂上演示效果良好,不出差錯。激發興趣,直觀教學,輕松學習,減負增效。一位蘇大教授也曾說過:瓶瓶罐罐做實驗乃不可少。
4.備作業。在以前,教師搞“題海戰術”的很多。布置的練習沒有選擇性,不管是有用無用,是否重復等擺出了一大堆,學生苦不堪言,窮于應付,事倍功半。現在要減負,就必須精心選擇課堂作業并認真指導解題。課本、練習冊上的題一定要精選,最好是自己動手出題,以避免學生機械重復做題,這樣能起到舉一反
三、觸類旁通的作用,有利于學生減負增效。此外,還要對學生進行解題指導,一是對解題方法和解題思路的指導;二是加強規范化解題訓練。筆者發現許多學生解化學題目時思路不清,過程紊亂,沒有條理,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挖掘下去,一旦題型一變,就束手無策。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就有意識地在這個薄弱環節上多下功夫,幫助學生歸納出各類題的解題規律、解題格式,養成一題多解、解后體會的良好習慣。還經常自編自擬一些題目,這樣的習題目的性更強,減負增效更明顯。
三、激發興趣,讓馬兒自己樂意跑
減負是手段,增效是目的。激發興趣,讓馬兒自己樂意跑,減負增效將事半功倍。
愛因斯坦認為:對于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認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學生的化學成績與對本學科的興趣呈高度正相關,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部分,它使人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全神貫注地學習,不以學習為負擔,變難受為享受,所以人們在濃厚的興趣下所獲得的一切常會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1.課題的引入新穎,激發學生興趣。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開好頭是一節課的關鍵。課題的引入常用如“新聞”引入法,在學習《氯氣》這一節時,筆者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用的生化武器引入,讓學生了解氯氣的毒性之強,同時也激發他們的好奇心,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明白氯氣為什么有毒,在學習氯氣性質后學生自己找解除氯氣毒性的辦法。如在學習《過濾與結晶》這一節時,筆者從成語“杞人憂天”——打一化學實驗操作名詞入手,引入課題。學生為了猜到這個謎底,當然會全神貫注學習。教師還可以以實驗為開頭,吸引學生注意。如在講到“化學原電池”時,讓學生把銅片、鋅片連著燈泡分別插入誘人的西紅柿中,發現燈泡發出暗淡的光,燈泡為什么會亮了呢?要知道為什么,我們今天學習化學原電池。總之,通過課堂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維持學習的興趣,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益。
2.上課教師充滿激情,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熱情洋溢的講解,加上確定的手勢,生動形象且富有啟發的語言,妙趣橫生的話語,恰如其分的比喻,都能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激起學生學習的強烈愿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的語言干凈利落,抑揚頓挫,富有詩意,適時插一些疑問、謎語,提出些問題讓學生搶答,學生課堂上自然熱情高漲。
3.巧設實驗,引發興趣。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激烈奇幻、生動鮮明的化學反應現象,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美麗的噴手”、“空杯生煙”、“水中著火”、“小刀鍍銅”等有趣的實驗都直接反映出物質的性質,能增強知識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4.精心設疑,激發興趣。好奇心是學生的天性,在教學中巧設疑問,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講授“溶液、懸濁液、乳濁液”時,教師可設疑:“你在家里做過酸辣湯嗎”?學生馬上會想,學化學與做“酸辣湯”有聯系嗎?當學生迷惑不解時,教師通過實驗講透“懸濁液、乳濁液、溶液”的概念。再如,講離子時,氯氣和金屬鈉反應,在盛有氯氣的集氣瓶口放石棉網,把金屬鈉放在石棉網上來回迅速摩擦,可看見瓶內火星四濺并伴有大量白煙,這時學生覺得十分有趣,課堂氣氛活躍,此時結合實驗,引出鈉原子失去最外層一個電子,成為鈉離子(Na+),達到穩定結構,這時鈉元素呈+1價,氯原子獲得一個電子,成為氯離子(Cl-),達到穩定結構,這時氯元素顯-1價,引出離子概念。學生們在實驗現象和教師提問中產生興趣,又為后續學習打下了埋伏,取得令人滿意的高效率的課堂效果。
5.變教師演示實驗為學生演示實驗。平時演示實驗是教師做,學生看,在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有了一些實驗經驗以后,適當地將教師演示變為學生演示,學生做,學生看,將會收到更好的實驗效果。如學生在已具備了制取氧氣、氫氣的實驗知識和經驗后,二氧化碳的制取就可變為學生的演示實驗。學生做演示,對做實驗的學生來講,是對他的知識、實驗能力的考驗,可以滿足其好奇心、好勝心,調動學習積極性;對看實驗的學生來講,他們對自己的同學上講臺做實驗比教師做實驗更加關注,并能極其認真地觀察這個學生的每一個操作過程是否做得規范,且會毫不客氣地指出其錯誤之處,哪怕是很小的錯誤。
“路漫漫其修遠兮”,要真正做到“減負增效”,教師們還任重道遠。只有從根本上真正端正化學教學思想,提高化學課堂效益,認真貫徹素質教育的精神,著眼于未來,嚴格按教育規律辦事,才能使化學教學呈現一片豐富多彩的景象。新晨: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2]胡一毅.深化高考改革,提高科學素養[J].化學教學,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