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自殺方法及環境的法醫學鑒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陳軍王潤楊汝鵬何瑞俞健梅李楨尹建華金濤王旭馬衛民普衛東單位:昆明醫學院法醫學院昆明醫學院第一臨床學院昆明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區分局昆明市公安局盤龍區分局昆明市公安局五華區分局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區分局
調查表設計
結合本項目研究目的,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專門制作了調查表,并請專家對調查表進行了修改。調查表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基本的人口學資料,如性別、年齡、籍貫、住址、文化程度、職業、婚戀情況等;二是自殺基本情況,包括自殺方式、自殺原因、發現死者時間、推斷死亡時間、自殺工具、死因;三是自殺環境情況,主要指自殺地點的情況;四是現場勘查情況、尸表或尸體解剖檢驗情況。
調查方法
我們前往昆明市公安局及其四個分區(五華、西山、盤龍、官渡)公安局進行案例資料調查,專門聘請各公安局法醫技術骨干老師對項目調查進行指導,盡可能收集調查表各項目內容。
統計分析
采用SPSS11.5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分析x2檢驗描述,P<0.05,說明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將收集到的180例案例資料分為三組:性別組、年齡組、社會經濟階層組,從性別、年齡、社會經濟階層三個方面來對180例案例資料的自殺方式和自殺環境進行研究。
1自殺方式的分組描述
依據收集到的180例案例資料的原始資料,確定10種自殺方式備選。2.2性別組自殺方式調查統計結果180例自殺死亡者中,男性對自殺方式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高墜、自縊、自溺、服毒、煤氣、割腕、割頸、服藥和吸毒;女性對自殺方式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自縊、自溺、高墜、服毒、煤氣、割腕和割頸。具體結果見表1。
3年齡組自殺方式調查統計結果
我們參閱相關研究,將180例案例資料的年齡按年齡段分為六個組。180例案例資料中,20歲以下自殺人群對自殺方式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高墜、自溺、自縊和煤氣;20~29歲自殺人群對自殺方式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高墜、服毒、自溺、自縊、煤氣和服藥;30~39歲自殺人群對自殺方式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服毒、高墜、自縊、自溺、煤氣、割腕和服藥;40~49歲自殺人群對自殺方式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自縊、自溺、高墜、服毒、煤氣、割頸和服藥;50~59歲自殺人群對自殺方式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自縊、高墜、自溺、服毒、煤氣和割頸;60歲以上自殺人群對自殺方式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高墜、自縊、自溺、割腕、煤氣和服毒。
4社會經濟階層組自殺方式調查統計結果
依據180例案例資料的原始資料,從死者的文化程度、工作、住所,以及死者穿著和隨身遺物五個方面,對所有案例進行經濟階層劃分。180例案例資料中,社會經濟階層較高的自殺人群有54例,他們對自殺方式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高墜、自縊、自溺、煤氣、服毒和服藥;社會經濟階層較低的自殺人群有126例,他們對自殺方式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自縊、高墜、自溺、服毒、煤氣、割腕、割頸、服藥和吸毒。
5SPSS11.5統計學軟件檢驗分析結果
通過crosstabs檢驗,檢驗結果顯示:性別組和社會經濟階層組兩組中(P=0.285,P=0.399),P值均大于0.05,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即男性和女性在選擇自殺方式上沒有顯著性差異;社會經濟階層較高人群和社會經濟階層較低人群在選擇自殺方式上也沒有顯著性差異。年齡組的檢驗結果,P=0.000,P<0.05,達到顯著性水平,即不同年齡階段人群在選擇自殺方式上有顯著性差異(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180例自殺案例中,20歲以下年齡段的人群選擇的自殺方式較其他年齡組少,一般選擇自溺、高墜和自縊;20~29歲年齡段的人群,選擇高墜和服毒者居多,其次是自縊和自溺;30~39歲年齡段的人群,選擇服毒、自縊、高墜、自溺的較多;40~49歲年齡段的人群,多數選擇自縊、高墜,其次是自溺和服毒,此外在此年齡段中選擇割頸這一自殺方式的人群在所有年齡段的人中占據多數,同時這一年齡段還出現了通過吸毒來自殺的人群;50~59歲年齡段的人群選擇自殺方式與40~49歲年齡段的人群有相似之處,以自縊和高墜者較多,并且選擇割頸的自殺人群只出現在這兩個年齡段,但是這個年齡段沒有出現通過選擇吸毒自殺者;60歲以上年齡段的人群,選擇自縊、自溺、高墜、割腕自殺的人數在所有年齡段中最多,同時只有30~39歲年齡段和60歲以上年齡段的人群選擇割腕這一自殺方式。
6自殺環境選擇的分組描述
依據收集到的180例案例原始資料并參閱相關文獻,確定9種自殺環境備選。
7性別組自殺環境調查統計結果
180例案例資料中,男性自殺死亡者對自殺環境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家中、公園或綠化帶、滇池水域、醫院、工作單位、池塘或水庫、旅館或賓館和公路或立交橋;女性自殺死亡者對自殺環境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家中、滇池水域、工作單位、旅館或賓館、池塘或水庫、醫院、公路或立交橋和公園或綠化帶。
8年齡組自殺環境調查統計結果
180例案例資料分析結果,小于20歲的自殺人群對自殺環境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家中、公路或立交橋、滇池水域和池塘或水庫;20~29歲的自殺人群對自殺環境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家中、公園或綠化帶、旅館或賓館、工作單位、醫院、池塘或水庫和公路或立交橋;30~39歲的自殺人群對自殺環境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家中、滇池水域、工作單位、旅館或賓館、池塘或水庫和醫院;40~49歲的自殺人群對自殺環境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家中、滇池、公園或綠化帶、工作單位、池塘或水庫、醫院、旅館或賓館和公路或立交橋;50~59歲的自殺人群對自殺方式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家中、公園或綠化帶、醫院、滇池水域、工作單位、池塘或水庫和公路或立交橋;60歲以上的自殺人群對自殺方式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家中、滇池水域、工作單位、醫院、公園或綠化帶、池塘或水庫和旅館或賓館。
9社會經濟階層組自殺環境調查統計結果
180例案例資料中,社會經濟階層較高的自殺人群對自殺環境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家中、工作單位、滇池水域、醫院、池塘或水庫、旅館或賓館、公園或綠化帶、公路或立交橋;社會經濟階層較低的自殺人群對自殺環境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家中、滇池水域、公園或綠化帶、醫院、池塘或水庫、旅館或賓館、工作單位和公路或立交橋。
10SPSS11.5統計學軟件檢驗分析結果
通過crosstabs檢驗,檢驗結果顯示:性別組和年齡組兩組中(P=0.048,P=0.000),P值均小于0.05,達到顯著性水平,即男性和女性在選擇自殺環境上有顯著性差異(見圖2);不同年齡段人群在選擇自殺環境上也有顯著性差異(見圖3)。對社會經濟階層組的檢驗結果顯示,P=0.583,P>0.05,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即社會經濟階層較高和社會經濟階層較低人群在選擇自殺環境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圖2中可以看出,男性選擇在公園或綠化帶、工作單位、醫院自殺的人數多于女性;而女性選擇在滇池水域、池塘或水庫、旅館或賓館者自殺的人數多于男性。從圖3可以看出,180例自殺案例中每個年齡段的自殺者中,選擇在家中自殺的都居所有自殺環境之首,選擇在滇池水域自殺的人群在30~39歲、40~49歲和60歲以上這三個年齡段居多;選擇公園或綠化帶自殺的人群在50~59歲和60歲以上各年齡段的居多;選擇池塘或水庫自殺的在60歲以上這一年齡段居多;選擇工作單位自殺的在40~49歲和60歲以上兩個年齡段居多;選擇在旅館或賓館自殺的人在30~39歲這一年齡段居多。
討論
1自殺方式的討論
180例自殺死亡者中,較常用的自殺方式依次為高墜、自縊、自溺、服毒和煤氣,這些自殺方式均極易達到成功自殺的目的。其他自殺方式,主要有割腕、割頸、服藥(主要是精神藥品)、吸毒等。自殺方式的選擇在性別上和社會經濟階層上均無顯著性差異,但各年齡段的人群在選擇自殺方式上存在顯著性差異。180例自殺死亡者中,出現了兩個自殺高峰年齡段,即30~39歲年齡段和≥60歲年齡段,這與我國人群自殺高峰年齡段基本一致。在各年齡段較常見的自殺方式(如高墜、自縊、自溺、服毒等)都是最易被選擇的,這主要與這些方式的簡便易行和容易使自殺成功有關。20歲以下自殺人群所選擇的自殺方式主要是上述較常見的自殺方式,如高墜、自縊和自溺,這個年齡段的自殺人群主要為初中生和高中生。我們認為,他們對于自殺事件相關情況的了解主要來自于新聞媒體的報道,處于這一年齡段的青少年在自殺方式的選擇上具有一定的模仿性。高墜、自縊和自溺等自殺方式在新聞媒體報道的自殺事件中出現頻率較高,故這個年齡段的自殺人群選擇的自殺方式就較為常見和單一。20~29歲的自殺人群主要是大學生和剛進入社會的青年群體,這個年齡階段的人群具備了廣泛接觸和獲取信息的條件,但剛脫離父母的他們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遇事易于沖動,故他們在自殺方式的選擇上除了選擇上述較常見的自殺方式外,也還會選擇較為特殊的自殺方式,如服藥。
30~39歲的自殺人群在本項目研究中人數最多,他們選擇的自殺方式上也較其他年齡段多。我們認為,處于這一年齡段的人群離開父母和學校,剛進入社會不久,正處于工作起步和家庭建設的雙重壓力下。面對這種全新的環境變更,他們缺乏解決困境的有效經驗,此種情形極易使他們身心疲憊,進而出現心理危機,導致自殺行為的發生。同時,這個年齡段的人群多數傾向于選擇激進性、暴力性的自殺方式,如服毒、高墜、割腕和自縊。40~49歲這個年齡段的自殺人群,除了選擇較常見的自殺方式外,還出現了選擇割頸和吸毒來實施自殺行為。處于這一年齡段的人具備了一定的人生經驗,對自己做出的決定往往都經過深思熟慮,當他們決定自殺時對自殺方式的選擇上都傾向于選擇容易成功的自殺方式。50~59歲的自殺人群在自殺方式的選擇上與40~49歲這個年齡段的自殺人群基本一致。60歲以上的人群,他們多數已從工作崗位上退休下來。面對閑暇的生活時光,突感無所適從,失去了自身價值感,此時子女們也離開他們去組建新的家庭,加重了他們內心的孤寂感,這樣的境況讓他們失去了繼續生活的動力,往往選擇自殺結束生命。因此,他們在自殺方式的選擇上更傾向于簡便易行且容易使自殺成功的方式。
從性別因素來看,男性自殺死亡者對自殺方式的選擇相對于女性來說更為激進。多數男性選擇高墜、自縊、割頸和割腕,這些自殺方式容易達到自殺成功的目的。既往研究結果,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報道女性自殺率高于男性的國家,但女性自殺者選擇的自殺方式比男性溫和,且她們自殺時的隱蔽性不強,導致女性自殺成功率不高,從而形成我國女性自殺發生率高、自殺未遂率也高。這樣的差異在本次研究中沒有得到體現,這可能與所收集的案例數量有關。
2自殺環境選擇的討論
我們收集到的180例案例資料中,選擇在家中自殺的達到了87例,明顯高于選擇其他環境自殺的人群,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是家居讓人具有良好的歸屬感;二是家具有良好的隱蔽性,便于自殺成功;三是自殺成功后便于親屬發現,能及時辦理相關后事。對自殺環境的選擇排在第二位者為滇池水域,這主要是滇池及其進入滇池的河道為自殺者提供了實施自殺的天然條件。男性和女性在自殺環境的選擇上有顯著性差異,男性選擇的環境便于實施激進性的、暴力性的自殺行為,以引起一定的關注或造成一定的影響,如在公園或綠化帶自縊,在工作單位跳樓等;女性選擇的自殺環境多為安靜、偏僻的場所,不易被及時發現,如在滇池自溺、在旅館或賓館服毒等。男性和女性存在如此的差異,我們認為可能與男女之間的性格差異有關。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在自殺環境的選擇上存在顯著性差異。20歲以下的自殺人群對自殺環境的選擇較單一,可能與其社會接觸面不廣和社交圈子較窄有關。20~29歲的自殺人群對自殺環境的選擇范圍得到一定的拓寬,這與他們的社會接觸面得到拓寬和社交圈子變大有關,如有了工作單位便有條件去旅館或賓館住宿等。30歲以上的自殺人群對自殺環境的選擇具備了一定的隱蔽性,這大概是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他們的思想認識得到不斷提高,人生經歷也得到不斷豐富,對于付諸行動的決心堅定有關。30~39歲的自殺人群中表現出選擇在旅館或賓館自殺的人數較多,這可能與這個年齡段人群在工作上有較多的出差機會,或是熱衷旅行有關。50~59歲的自殺人群選擇在醫院自殺的人數最多,我們認為他們年輕時有健康的體魄,進入該年齡段面臨著很多疾?。ㄈ绨┌Y、糖尿病、高血壓等)的困擾和折磨而不得不呆在醫院治療,當治療效果不明顯或病情進一步加重時他們會徹底絕望,就地選擇自殺。60歲以上的自殺人群選擇在家中自殺的人數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這主要和人老后歸屬感更強,以及他們行動不便有關。我們研究表明,社會經濟階層的高低在自殺環境的選擇上沒有顯著性差異,但在所調查的180例自殺案例中,社會經濟地位低的自殺人員占70%,這說明經濟狀況的好壞對自殺亦有一定的影響。
討論
本次研究結果提示,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對自殺方式的選擇存在顯著性差異;男性和女性對自殺方式的選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社會經濟階層較高和社會經濟階層較低對自殺方式的選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男性和女性對自殺環境的選擇存在顯著性差異;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對自殺環境的選擇存在顯著性差異;社會經濟階層較高和社會經濟階層較低對自殺環境的選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自殺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雖然它的發生受到眾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但不同的自殺人群對自殺方式和自殺環境的選擇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法醫學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在對自殺死亡事件進行鑒定時,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工作經驗,這樣給出的鑒定結論才能客觀、公正地解釋自殺死亡事件,避免糾紛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