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淋巴結腫大曲霉菌感染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侵襲性曲霉菌感染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逐漸增高。曲霉菌感染一般發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通常是通過吸入空氣中散播的孢子致病,多表現為肺部感染,以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極為罕見,此類感染死亡率高,預后差,早期診斷和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本文報告一例以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曲霉菌感染。
一、病例資料
患兒男,13歲,2013年1月初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體溫37~38.5℃之間,伴腹脹、納差,無咳嗽、咳痰,惡心、嘔吐,腹瀉等不適,到當地縣醫院就診,查體頸部多發淋巴結腫大,最大直徑約2cm,質中,無壓痛,雙肺呼吸音粗,肝脾肋下未及。血常規WBC23×109/L,嗜酸性粒細胞36.2%,HB、PLT正常,予青霉素抗感染1周效果不佳。轉入省級醫院,查免疫功能IgG40.6g/L,IgA、IgM正常,T、B淋巴細胞、NK細胞正常。結核抗體陰性,血沉正常。淺表淋巴結超聲:頸部、鎖骨上多發淋巴結腫大,最大2.4×3.5cm。胸部CT:右肺上葉小片狀影,縱隔淋巴結增大。腹部CT:脾臟稍大,腹膜后多發淋巴結腫大,最大3.5×5.7cm。骨髓:增生明顯活躍,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占44%,各階段嗜酸性粒細胞均可見,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21%??紤]肺炎,予頭孢哌酮他唑巴坦加地塞米松治療,體溫逐漸下降,嗜酸性粒細胞恢復正常,淋巴結無縮小。2月9日頸部淋巴結病理:肉芽組織內可見類上皮樣結節,結節中心和結節之間可見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考慮肉芽腫。友誼醫院病理會診:淋巴結肉芽腫性炎,可見少量菌絲,不除外真菌感染。當地醫院加氟康唑抗感染5天無效。2月25日體溫增高至39℃,伴腹脹、喘憋,少尿,查BUN15.2mmol/L,Cr268μmol/L,白蛋白26g/L,超聲:右輸尿管上段擴張,左腎腎周可見液性暗區,最厚處0.8cm,胸腹部CT:右肺上葉小結節影,直徑1cm左右,無暈征,雙側胸腔積液厚度約4.7cm,縱隔淋巴結增大,脾稍大,腹水,右腎積水。予補充白蛋白,美羅培南、伏立康唑抗感染,丙種球蛋白、氫化可的松等治療后腹脹、喘憋稍好轉,仍反復發熱。2013年3月5日轉我院,仍訴腹脹、發熱,體溫波動于36.4~38.2℃,WBC20.7×109/L,嗜酸性粒細胞0.4%,血氣分析PaO255mmHg,PaCO233mmHg。1,3β葡聚糖(G試驗)>1000pg/ml,半乳甘露聚糖(GM試驗)1.4,陽性。
隱球菌抗原陰性。骨髓未見明顯異常。FIP1L1/PDGFR融合基因陰性。胸部CT:右肺上葉少許支氣管擴張,合并炎癥,雙側少量胸腔積液,縱隔多發淋巴結腫大。腹部超聲:雙腎盂分離,輸尿管上端擴張,腹腔多發淋巴結腫大,較大者2.3×4.3cm。根據淋巴結活檢病理,G試驗、GM試驗綜合診斷曲霉菌感染、肺炎、I型呼吸衰竭,予伏立康唑、亞胺培南、糖皮質激素治療,10天后呼吸衰竭、發熱好轉,淋巴結無明顯縮小,復查頸部淋巴結穿刺病理:肉芽腫性炎,可見少量菌絲,考慮真菌感染,不能具體分類。穿刺物真菌、細菌培養陰性。因G試驗、GM試驗無明顯下降,淋巴結無縮小,加用兩性霉素B抗真菌治療,20天后復查淋巴結縮小,胸部CT:右肺上葉少許支氣管擴張,復查G試驗19.3pg/ml,GM試驗2.4。應用兩性霉素B25天后(總量660mg)出現腎功能不全,停用兩性霉素B后10天腎功能恢復正常。繼續口服伏立康唑治療,伏立康唑治療4月后復查頸部、縱隔、腹腔淋巴結明顯縮小,直徑最大2.1cm,G試驗、GM試驗逐漸下降至正常,胸部CT無明顯變化。伏立康唑治療6月后復查頸部、縱隔、腹腔淋巴結明顯縮小,直徑最大1.5cm,嗜酸性粒細胞比例波動于2~12%,G試驗、GM試驗持續陰性。之后停藥,隨訪至今,患者無不適,復查頸部、縱隔、腹腔淋巴結可見小淋巴結,直徑最大1cm左右,右肺上葉少許支氣管擴張,較前無變化,嗜酸性粒細胞波動于2~8%,G試驗、GM試驗陰性。
二、討論
曲霉菌屬于絲狀真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可存在于土壤、空氣、植物等處,也可寄生于正常人的皮膚和上呼吸道,為條件致病菌。當機體免疫力降低時,病原菌可經皮膚黏膜損傷處或吸入呼吸道而致病,常見的感染部位是肺部。本例患兒查免疫球蛋白及T、B細胞亞群未見明顯異常,無免疫力低下表現,曲霉菌感染經G、GM試驗、病理證實,診斷明確,但以深部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表現,極為罕見。
利用Pubmed數據庫檢索,未見有關深部淋巴結曲霉菌感染的文獻報道。曲霉菌病的診斷相當困難,需要醫生高度警覺并結合臨床、病原學及組織病理學確診。診斷需要綜合宿主因素(免疫力低下)、臨床特征、G、GM試驗,肺部CT,支氣管肺泡灌洗培養、組織病理等,病理仍是確診的金標準。真菌感染常需要多種檢查輔助診斷。G試驗檢測的是真菌的細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人體的吞噬細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續釋放(1,3)-β-D-葡聚糖,使血液及體液中含量增高。該試驗的敏感度為69.9%,特異度為87.1%。GM試驗檢測的是半乳甘露聚糖,主要適用于侵襲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診斷。菌絲生長時,半乳甘露聚糖從薄弱的菌絲頂端釋放,是最早釋放的抗原。GM試驗敏感性和特異度分別為75%~100%、38%~98%,對煙曲霉的特異性稍差。GM釋放量與菌量成正比,可以反映感染程度。肺部曲霉菌感染最為多見,CT表現為非特異性,典型的表現包括多發結節,結節周圍常伴暈征,隨著時間推移可出現空洞及新月征,有助于肺曲霉菌病的診斷。肺部感染時可用痰液、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培養或經皮肺穿刺活檢行組織病理學檢查,病變部位的穿刺活檢病理仍是確診的重要手段。
本例患兒多次查免疫球蛋白不低,T、B淋巴細胞亞群正常,無免疫力低下證據。主要癥狀是發熱、多部位淋巴結腫大,雖然肺部CT無典型的曲霉菌感染的暈征、空洞等表現,但因為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現無特異性,不能除外肺部真菌感染。之后淋巴結穿刺病理多次可見菌絲,結合G試驗、GM試驗陽性,可確診淋巴結曲霉菌感染。分析曲霉菌的來源,考慮曲霉菌可能經肺部侵入,經血行播散感染至頸部、縱隔、腹腔淋巴結。隨著治療后病情好轉,G試驗、GM試驗逐漸下降至陰性,與病情有一定相關性,與文獻報告一致。另一方面,曲霉菌可誘發嗜酸細胞增高[9],在變應性支氣管肺曲霉菌病患者,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與機體的變態反應有關。本例患兒合并嗜酸性粒細胞、IgE明顯增高,考慮與變態反應有關,抗真菌治療有效后,嗜酸性粒細胞比例明顯下降,與病情有一定相關性。
曲霉菌的治療仍相當困難,首選的藥物包括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兩性霉素B等,在兒童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診治指南(2009版)中建議抗真菌療程為6周至12周,甚至更長,一般治療至臨床癥候消失,影像學示病變基本吸收。兒童淋巴結曲霉菌感染未見報道,沒有明確的治療藥物、劑量及治療時間。本例患者開始經抗細菌及糖皮質激素,病情未緩解,考慮可能存在真菌感染,后經病理、G試驗、GM試驗確診曲霉菌感染后采用抗真菌治療后癥狀逐漸好轉,提示伏立康唑、兩性霉素B,抗曲霉菌有效,后因腎功能不全停用兩性霉素B。但因為淋巴結縮小較慢,持續應用伏立康唑6月后淋巴結縮小至1cm以下,G、GM試驗持續陰性后停藥。伏立康唑治療期間無嚴重并發癥,提示兒童應用伏立康唑安全,對淋巴結曲霉菌感染有效。
總之,臨床上當患者出現發熱、腹痛、淋巴結腫大、嗜酸性粒細胞增高時,容易被誤診為結核病、淋巴瘤、風濕病、寄生蟲病等,該患者經過多次G、GM試驗、活檢病理確診淋巴結曲霉菌感染,提醒醫生應警惕真菌感染的可能,盡早行G、GM試驗檢測,淋巴結穿刺或活檢病理,值得在臨床推廣。
作者:劉麗輝 胡文青 施兵 向悅 張永清 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九醫院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