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患關系對醫學生教育革新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醫務人員的溝通能力差異現行的醫學生教育往往是注重專業知識的培養,而忽視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如社會心理學、人際關系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許多醫務人員雖然業務水平高,但與人溝通的能力較差,不懂得溝通的技巧,不能因人而異采取有效的溝通方式,在醫患溝通不夠的情況下,一旦患者病情變化,醫患矛盾就會一觸即發,從而導致醫療糾紛的發生。
1醫患均重視自身權益的維護
社會在進步,維權意識不斷提升,在看病就醫過程中醫患都常處于高度警惕狀態,患者對醫生的任何一個小失誤都會過分放大,使得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系呈現對立趨勢,醫療環境的惡化,使許多大夫采取保守的態度,避免不必要的風險,不但使醫學發展放緩,更使得許多疾病因不敢大膽治療而延誤了最佳時機,繼而加劇了醫患矛盾。
1.1部分群眾對醫療制度改革不適應、醫療衛生體制及醫院管理不健全隨著醫保制度的建立,醫療費用由個人承擔一部分。有些患者對自己花錢看病還不適應,往往將不滿發泄到醫療服務中,也成為醫患關系緊張的隱患。醫院的高效建設管理是保證醫院正常運轉的前提,目前由于體制的不完備和現有資源的匱乏,醫院管理建設相對滯后,就診流程不夠合理清晰,手續辦理不夠簡便易行等問題,在影響患者就醫效率的同時,也增加了患者對醫院的不滿態度。
1.2社會輿論不當渲染新聞傳媒的報道應切合實際,新聞傳媒對社會事件的曝光與監督,在很大程度上凈化了社會風氣。然而,新聞傳媒因出于新聞的轟動效應考慮,對醫患關系或多或少有不符實際的報道,給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帶來負面效應。把簡單的醫療事件作為新聞熱點,無休止地披露,會使醫務人員在急救病人時背負沉重的思想包袱而影響及時而準確的搶救,為醫患矛盾埋下隱患。綜合上述,在改善醫患關系方面,除社會及法律方面改善外,注重醫學生的自身素質的培養和發展尤為重要。
醫學的本質是使病人減輕痛苦、增加快樂。醫學所要面對的是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不僅要治療人類各種疾病,還要關注人類精神健康,減輕人類心靈痛苦。醫學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能夠深入研究社會的需要、個人的要求,領悟生命的真諦與價值,正確理解人與社會、生理與心理、醫生與患者等各方面的關系,在醫學實踐中更好地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以此來實現人生的價值和目標。無論技術如何發展,人道原則、人本立場、人性光輝永遠是醫學的價值皈依與醫學職業的職業操守。
自20世紀60年代起,醫學人文教育在西方興起;70年代,部分美國醫學院將人文教育引入到醫學教育之中;1982年美國醫學會醫學教育委員會在《醫學教育未來方向》的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英國在《明天的醫生》的報告中也提出醫學教育和實踐中要加入更多的平行課程,以達到醫學人文與醫學自然科學的相互滲透以至包容。日本也針對醫生缺乏人文知識的問題,實施“全人的醫學教育”。美國醫學院協會于1985年要求將醫療有關的倫理學和行為科學納入醫學院的課程體系之中,擴大選修課程,進而形成了一個環繞醫學的與之相關的醫學人文學科群。隨后,英、法、德、日等國家,陸續將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比重大大加強。目前,西方的醫學課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醫學三大部分組成,其中醫學人文課程總學時的比重,美國、德國達20%~25%,英國、日本約為10%~15%。在醫學人文學科群中,醫學與人文相交叉的邊緣學科成為核心課程。
目前,我國的醫學人文教育缺失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重視專業教育,把人文教育放在輔助地位;人文活動場所,人文資料匱乏,不能滿足學生對人文資料和人文知識的需求,管理者和教師人文素質欠缺,在實際教學中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人文引導;學生人文素質不高,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心理素質差,不能夠正確處理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這些因素直接或間接導致實習生缺乏人際溝通能力和技巧,與患者或其家屬交往中常表現出自信心不足、緊張、焦慮和不愿意主動與患者溝通等,在此情況下,合理地優化教學課程結構,增加醫患溝通教學內容,推動臨床醫學課程改革迫在眉睫,針對造成醫患溝通不良的原因,我們應采取以下措。
2加強對醫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
提高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要求,使其擁有過硬的專業素質,是醫學生培養發展方向不變的核心,只有對病人的病情給予正確的診斷,減少誤診率,為患者贏得最佳治療時機,并施以最佳的治療方案,解決患者的痛苦,才是消除醫患糾紛的核心內容。
2.1增設醫患溝通課程,開展人文教育通過教學給學生明確的指導,有針對性地,系統地教授相關的理論、方法和技巧,課程設置包含了人文科學、社會教育科學,從而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了解患者的喜好如何影響醫療診斷,有效的溝通策略評估醫患關系處理方式對醫療結果的影響,了解醫患關系有關法律方面的事宜,以及醫患溝通的認知等。
加強醫學生人文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世界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過,醫師有三大法寶,分別是語言、藥物、手術刀,而我國著名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教授則認為語言是三者中最重要的,醫師一句鼓勵的話,可以使患者轉憂為安,病情立見起色;相反,一句泄氣的話,也可以使患者抑郁焦慮,臥床不起,足可見加強醫學生人文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通過開設溝通技巧的相關必修課程,開展人文知識大講堂等講座,以及積極組織實踐活動等方式,不斷提高醫務人員的人文科學知識和技能,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使他們善于交流,把握語言中的語調音量、音頻、音質,掌握交流技巧,既有原則性,又能把握好靈活性,與患者建立融洽的朋友式的關系,不斷贏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另一方面注重醫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醫務工作者常處于“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境地,擁有法律意識,明確自己的具體職責,知道自己應該做到哪些,而不能做哪些,并嚴格自律,認真負責,才能減少醫患糾紛的產生;同時,醫療服務質量是醫療發展的生命線,樹立服務意識,要把自己定位于服務患者,力求奉獻的角色,從言語表情等各個方面給予患者心理上的關懷,周到的服務必將提升改善醫患關系;不僅如此,樹立形象意識也極其重要,所謂干一行像一行,把握自己的職業特征,容易獲得病人的信任與尊重,才能更有利于展開救治,改善醫患關系。
2.2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提高素質教育將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情景式、模擬醫學教學相結合,在實習前及實習中定期開設相關專題講座、案例分析、課堂講授及角色扮演等互動的教學方式。模擬醫學教學可使學生由被動聽課轉為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團結協作精神,在模型上操作練習時,要求學生視模型為患者,要有身臨其境真實檢查的感覺,檢查過程動作應得體、到位、輕柔,體現出愛傷觀念,培養其良好的醫德對于一些有創檢查,如胸穿、腹穿、腰穿、骨穿等訓練項目,要求學生必須具有仿真心理并按仿真程序嚴格要求,從檢查申請,家屬談話到選擇手術適應證,術后注意事項以及整個無菌操作過程都應標準化,有利于培養良好醫療習慣,同時將醫學倫理學的知情同意權灌輸于學生,通過應用標準化病人和各類模擬系統,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培養學生關愛病人、同情病人,幫助病人的理念,訓練學生與患者交流的能力,并逐漸掌握與患者溝通的方法和技巧,模擬醫學教育可以達到更人性化,符合倫理學的教學目的,也是醫學教育中將人文素質與科學教育緊密結合的體現,將其融入臨床醫學專業培養目標,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總之,醫學院校在培養學生醫學知識技能的同時,一定要注重醫學生人文素質和道德水平的培養,相信在教師及醫學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作者:烏日娜楊敬平徐喜媛單位:內蒙古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