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自我管理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對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實施自我管理教育的效果進行研究探討。方法對接診的28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通過“一對一”的自我管理教育,并通過日志形式進行服藥依從性及進食后腸道反應自我監測填寫,通過12個月的監測記錄對患者的改善情況進行分析,結合炎癥性腸病問卷、患者治療依從性調查表、疾病活動指數等對患者進行全面測評。結果12個月后炎癥性腸道生存質量評分結果為:腸道癥狀(53.4±9.2)分,與入院前(30.7±7.4)分比較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有效率(12個月后)為96.4%,結腸活動指數總評分(3.3分±1.3分),與入院前(5.2分±1.7分)比較差異顯著,具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對患者實施自我監測日志填寫,不僅細化了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能力,更能敦促患者的依從性,通過對患者合理健康需求設計,使患者在實施時得心應手,且節約費用,更易使患者接受并積極參與。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自我管理教育;自我監測
日志潰瘍性結腸炎多為乙狀結腸和直腸病變,但延伸至降結腸及整個結腸病變病例也較多,且基本于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病變,目前病因尚不確切。為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潰瘍性結腸炎治愈率低,易復發,且有癌變風險,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疑難病癥之一[1]。經臨床護理中發現大部分患者對疾病基本知識缺乏了解,對日常自我保健技能掌握不夠,且服藥依從性低,致使病情反復發作,給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帶來了很多影響[2]。積極有效的疾病知識宣教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提高自我疾病保健意識,減少疾病復發率,是保護潰瘍性結腸炎生命安全,提高生活質量的唯一途徑,研究通過實施自我管理教育,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使患者在服藥依從性、腸道癥狀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滿意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3月—2015年2月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2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齡18歲~70歲,平均(40.5±4.6歲);住院天數15d~22d;病程:6-36個月至;病變范圍:9例為左半結腸,2例為直腸,12例為直腸、乙狀結腸,5例為或局域性結腸或全結腸。納入標準:經診斷入選患者均與我國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2007年制訂的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標準相符合[3];本著自愿參與的原則并由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全部參與者無合并嚴重慢性軀體疾病及有精神病史者,全部患者均為意識清醒無語言溝通障礙。
1.2研究方法
由主治醫生及4名主管護師以上職稱人員組成研究小組。在患者入院初期即對病人建立健康檔案,對患者的自然情況進行認真填寫(如姓名、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家庭成員收入、既往病史、飲食習慣、工作壓力等),并認真了解患者對自身疾病的疑慮及感覺,并主動對患者進行潰瘍性結腸炎的病理知識講解及相關的日常健康教育,并對治療所需的藥物服用方法及療程、藥物不良反應等進行詳細說明。并向患者說明堅持用藥的必要性,鼓勵患者提高信心,放松心情,積極配合治療。同時,將科室自編的《潰瘍性結腸炎自我管理相關知識冊》及表格式監測日志發放給患者,并要求患者每日進行認真填寫,若患者有不清楚的地方應耐心告知,同時,主管護師應對患者前一天的日志內容進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用藥情況是否填寫完整,進食時間,種類是否注明,有無消化道反應(如腹痛、腹瀉、腹脹等)及反映出現的時間,患者的心得體會等。同時須將復查結果填寫在自我監測日志最后頁,具體內容有體重、上臂肌圍,肱三頭肌皮皺厚度、并把檢查結果粘貼上相應處以便查閱[4]。日志全程需記錄12個月,并由家屬共同參與。
1.3評測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干預前后的腸道癥狀、用藥依從性及營養指標進行比較,腸道癥狀分值越高,表示生存質量越好。用藥依從性用百分比表示。而腸道活動指數表可以對人的疾病程度及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包括腹瀉、便血計、黏膜表現,通過結腸鏡檢查、評估得分均為0-3分計分。,當分值≤3分時,為臨床緩解期;經治療后若疾病活動指數下降≥3分,認為臨床治療有效[5]。
1.4調查方法
由研究小組成員進行問卷發放并同意講解填寫方法,并對回收的問卷進行仔細核對,發現漏項或錯項應進行糾正。共發放問卷28份,回收28份,全部為有效問卷,回收率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所得數據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比較患者在腸道癥狀、用藥依從性及干預前后營養指標及UCDA測結果等均明顯好轉。見表1,2。表1病人入組時與干預12個月后腸道及依從性比較(x珋±s)分。
3討論
炎癥性腸病較難根治,易復發且并發癥多,給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極大影響,患者不僅要承受腸病引起的身體不適(如腹痛、腹瀉、便血、貧血、乏力)外,還要應對經濟,生活等方面的壓力[4]。由于潰瘍性結腸炎易復發的特點,很多患者喪失治療的信心,久而久之出現并發癥的危害,所以,及時有效的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對腸炎患者非常意義重大。通過對患者實施自我管理教育取得了理想效果,通過在醫護人員的督促指導下,患者通過日志填寫形式培養自我管理能力,從日常飲食保健到按時服藥,使患者逐漸培養自身的良好生活習慣,并通過研究小組成員的疾病知識宣教,使患者對自身的疾病有了明確的認識,減輕了由于疾病知識欠缺而引起的焦慮及不安情緒,提高了治療的信心[5]。并能夠積極進行復查,提高了服藥、復查的依從性,這對患者的疾病治療及恢復起到了保障作用,經比較,患者在入院時與健康干預12個月后,在腸道癥狀評分及服藥復查依從性比較上均明顯好轉,其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在腸營養指標及活動指數比較上,入院時,入院3月,9月,12月均在不斷提高,充分說明了在潰瘍性腸炎實施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尤其是自我監測日志的填寫更加細化了自我管理教育的成果,使患者在日志填寫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疾病保養及治療習慣,為患者盡快康復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7,27(8):545-550.
[2]王緣,顧巧華.自我管理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用藥依從性中的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7(08):57-60.
[3]楊靜華,彭永芳,陳嫻,等.潰瘍性結腸炎病人實施自我管理教育的效果[J].全科護理,2017,4(03):264-267.
[4]楊麗萍,潘淑慧,顏偉萍,等.強化護理干預對炎癥性腸病病人生存質量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3,27(7B):2108-2109.
[5]周薇,劉振邦,黎慶寧,等.炎癥性腸病病人的心理健康與生活質量狀況調查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2,18(15):2156-2159.
作者:朱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