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車輛工程網絡教學平臺的建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功能分析
第一部分是介紹本校車輛工程專業整體的特點,相當于通常的“簡歷”,其中包括師資隊伍,車輛工程中主要專業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的主講人,各門課程之間的關系,學校給予各門課程的支持,目前的教學水平等。第二部分為網絡學堂,也就是本網站的主體部分,其中包含豐富的教學資源,主要有教學課件,作業,教案,實例動畫,帖子形式的BBS論壇等。其中,教學課件可以是老師帶領學生一起制作完成,這部分內容應充分體現網絡課堂教學的特點,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量,信息應充分而全面。作業部分包括課下作業與課外輔導等,授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批注,讓學生充分學會相應的知識點,避免出現類似錯誤。教案部分可以將教師課堂上的講義轉換為電子文檔等格式,供學生課外學習使用。實例動畫部分可以是企業實際生產案例,也可以是汽車構造與汽車原理等相應專業課程的FLASH動畫,這些動畫可以幫助學生充分理解相關的專業知識。BBS論壇是師生互動的平臺,教師可以安排研究生對論壇進行管理,鼓勵和引導學生就專業學習進行討論,誰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想法建議可以提出來,集思廣益,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視覺分析
教學類的網站本身的一個特點是資源豐富,而且瀏覽此類網站的人通常都有一種刻苦鉆研的學者風范,使得在瀏覽的同時需要不斷的對網站上的教學資源反復的觀看與思考,因此為避免瀏覽者的視覺過早疲勞,所設計的網絡學堂采用眼睛保護色———綠色。字體中文字體可以根據瀏覽者的個人需要進行放大或縮小。而Banner的色彩顏色則是青色偏藍。使得瀏覽者在剛一進入網絡學堂的時候就有種置身于大自然的感覺,輕松地體驗著網絡學習的快樂。車輛工程課程在計算機中的應用基礎網絡教學平臺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為了讓瀏覽者產生新鮮感的視覺沖擊,采用Photoshop制作基本頁面。(2)采用背景與導航條一體化設計,主頁色調倡導以紫色為主,形式上要簡單化,一目了然。(3)采用樹形結構,根據教材設計目錄,方便學生進入相應課程相應章節學習。
三、車輛工程課程在計算機中的應用基礎網絡課件的設計與制作
收集和整理資料,將資料分類設計制作,在純文本性的資料如電子教案統一格式與風格使用Office2007Word和PowerPoint編輯制作。對于實際教學中的Power-Point課件,通過編輯和整理,發現如果直接在網頁中插入到網頁中,就無法滿足沒有安裝PowerPoint的用戶使用而且占用很大的網絡空間,而且很容易被用戶下載,而Pow-erPointtoFlash的軟件可以輕松的解決以上問題,將PPT轉換成Flash可以不用考慮用戶的電腦是否安裝Flash便可以輕松的在線觀看幻燈片,將做好的幻燈片轉換成Flash后設置自動播放時間為5秒,如果用戶在5內看完其中的某一頁,便可以自主的將鼠標放在相應頁面上,只需輕輕一按,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觀看速度播放幻燈片。制作成Flash格式的幻燈片不但限制了用戶的復制粘貼從而保護了資料編寫者的勞動成果,而且Flash格式占用的網絡空間也比傳統的PPT格式有所減小。
車輛工程課程在計算機中的應用基礎網絡教學平臺基于WindowsXP系列以上操作系統,在技術上主要綜合運用ASP數據庫Dreamweaver、FLASH和VBScript等技術來實現。在設計ASP行網頁時,涉及到訪問數據庫。主要依賴于ADO對象,當ADO對象實例被建立后,就可以通過SQL語句對數據庫進行操作。
四、網站建設目標
1.為選課學生提供一個適于網絡課程教學和學習特點的“網絡教室”,選課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學習的時間、地點、學習進度和學習內容,自主地安排學習進度,以實現個性化自主學習。
2.為學生各方面信息提供一個可方便查詢的數據管理庫。作為教師可通過這些學生的學習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學生也可以通過信息查詢清楚自己的學習成績、學習進度等信息,有利于調整自己的學習安排。
3.為教師教學信息提供一個公共、透明、及時的空間。學生可以及時了解授課教師的教學信息,進行相應的學習安排。
4.為加強授課教師與選課學生之間的信息雙向交流提供一個空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再受傳統教學中時間、地點的限制,基本上也不再受學生性格的約束。在師生直接面對的情況下,許多學生性格靦腆,不敢大膽地提出問題,參與學習內容的討論。而在網絡學習中,這些學生往往會更主動地與教師交流。師生之間交流的增加,有利于教師更充分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
未來的社會是網絡的社會,而網絡教學將是未來教學方式有力的補充形式。車輛工程課程在計算機中的應用基礎網絡教學平臺以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主體,以車輛工程專業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為主線,提供學生自主的個性化學習與交互式的集體協同學習相結合的現代教學模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密切師生間的專業學習交流與溝通,符合現代大學教育發展的趨勢。
作者:岳峰麗劉勁松單位:沈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