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適應性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民俗文化旅游熱的到來,色爾古藏寨以其獨特的歷史人文價值逐漸被人們所熟知。本文通過分析色爾古藏寨民居與當地獨特自然環境的適應協調關系,總結出其符合現代生態文明的民居建筑特色,以指導當地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建設,避免這一地區鄉土聚落和建筑在不可逆轉的城市化洪流中,迷失自己的特色與位置,減少對地域文化特色的建設性破壞。
【關鍵詞】
色爾古藏寨;自然環境;適應性
色爾古藏寨位于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東南大門,與茂縣相接,距黑水縣城60公里。該村寨是岷江上游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村落,是一座原始古樸而又神秘的藏寨村落。由于歷史的變遷,色爾古人通過長期的勞動和交往,創造和保存了許多古老獨特的藏民族傳統技藝與習俗,成為挖掘川西高原藏族文化的活化石,極具研究價值。
1聚落層面
1.1擇址因素色爾古位于山地丘陵區,區內水網密集,山嶺無定向連續,走向縱橫交錯,這使得色爾古藏寨在擇址上不得不采取背山面水、背陰向陽的原則,影響其擇址的具體的自然因素有:1)氣候色爾古地區干雨季明顯,日照充沛,溫差較大,且降雨量小。這樣特殊的氣候決定了藏寨在擇址時應選擇山的陽面,這樣既能保證充足的日照,還能有效的避風。2)地形在過去,由于生產力和生產工具都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當地人沒有能力對自然地形做出較大的改變,只能順應地形地貌。色爾古藏寨建在河谷地帶向陽的山坡上,把周圍較為平坦肥沃的土地留作農田,把不適合耕種的坡地用來建房。為了獲得更多的陽光,爭取最好的朝向,聚落民居建筑順應山勢形體縱向布置,形成與自然地勢協調的高低錯落的聚落景觀。3)水源水源對藏寨的擇址十分重要,在擇址時應充分考慮是否有合適的飲用水和足夠的生產、生活用水。色爾古藏寨腳下有猛河流過,它是整個藏寨的第一道天然防線。且半高山的溪水流經藏寨內部,形成一條與各戶寨樓相通的網狀水渠,該水渠不僅是整個寨子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的來源,而且,在古時是安全通道和打擊敵人的重要陣地,是整個寨子堅不可摧的防御體系。
1.2布局特點聚落的布局一般可分為離散型與聚合型。離散型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勢較高的山腰和山頂;聚合型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勢較低的河谷或平坦的山腰處。文中所探討的色爾古藏寨屬于聚合性聚落,然而卻是建在地勢較低而差距較大的山谷兩岸上。色爾古藏寨因地勢的差距,房屋順山就勢,彼此錯落,相依相連,擁有著豐富的建筑外部空間語言。色爾古藏寨分為上寨,下寨、娃娃寨三個自然村寨。上寨是整個寨子的制高點,與下寨緊緊連在一起,娃娃寨則在上下寨的西邊,隔著一條山谷。寨內各戶的寨樓相似但不相同,房屋各自獨立,卻又相互連通,房舍間形成無數狹窄的巷子,沿地勢設階梯上下,縱橫交錯成迷宮格局,非常獨特。
2單體層面
2.1內部空間建筑的內部空間既包含著一定的功能哲學,也與周圍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整個藏寨居高臨下呈碉樓式,民居建筑一般分三層,一層養牲畜、堆雜物,二層是堂屋、廚房、居室,三層部分是居室、部分屋頂可作涼曬糧食的場地。1)入口——民居的入口是根據具體的道路狀況與周邊環境而設置,有些入口直接而明朗,正對著道路或與道路成角度銜接;有些開在較隱蔽的街巷上,如有的大門與小巷的一側形成一個空間較小的前導空間,有的房屋基地與小巷之間存在高差,需要通過階梯引導。2)居室——由于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其平面為達到更好的室內保暖效果,防止熱量的散發,一般為矩形,較為緊湊。且層高較低,多在2.3-2.5米之間。為了更好的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住宅臥室一般劃分為冬室及夏室。“夏室”即夏天活動居住的房間,設置在三層上,采用輕薄的木質隔墻,窗戶也相對較大,并且作為夏室的主要臥室房間的外墻,有的還會做木質出挑或挑廊。3)曬臺——曬臺可以看做是室內空間在室外的延續,它在復雜的山地地形中創造了平整的空間,以滿足農事的需要。
2.2建筑結構與取材色爾古藏寨民居建筑大多采用石木結構體系,其結構的最大特色為墻承重的基礎上結合梁柱承重的結構形式。這種結構體系體現為“外剛內柔”和“下剛上柔”的特點。其外墻和底層多采用是墻承重,內部或頂層的部分部件采用梁柱承重。建筑的主要材料源于當地,墻體用來自山中的片石蘸黃泥漿砌成,石材利用其不同的大小、形狀組合砌筑,用黃泥漿來填充之間的縫隙,以達到良好的氣密性;木構樓面及屋頂的材料也取自周圍的山中,周圍山間有豐富的林木資源,易于取材,采伐加工方便,且屋頂上所需的細砂土也是隨處可見,碳土中夾雜著植物,這些植物吸水能力極強,尤其是雨過天晴后,植物又會有新的生命,整片屋頂透露著綠色生機,尤如現代的屋頂綠化般。色爾古地區獨特的氣候與生息環境,孕育了植被豐富的自然環境??梢钥闯?,就地取材是人們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探索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過程。
2.3外部形態1)墻——由于歷史上長期抵御外來侵略的需要,藏寨依山而建,巍峨聳立,房屋外飾粗狂冷峻,與山石肌理協調,融為一體。當地群山環繞、溫差較大、河谷多風,為減少建筑內外的熱交換,藏寨整體較為封閉內向,底層稍大,逐層上斜,呈臺柱形,墻體厚重,表現出“實多虛少”的外形特征。2)窗——窗是藏寨主要冷熱交換的位置,為了減少熱損失,也出于安全性考慮,外墻基本不開窗或只開小窗,且窗口斷面呈梯形,內寬外窄,以便吸收更多的陽光,同時減少室內熱量的流失。建筑底層基本不開窗,但會選擇在墻面上留出1-2個比較小的空洞為所圈養的牲畜通風換氣,而且通風孔的形式和窗的一樣,采用內寬外窄的開孔方法。3)裝飾——建筑整體風格比較質樸,裝飾主要集中在各戶在屋頂、門楣和窗楣處,有白石、也有繪制“卐”和日月等圖案,除此之外會掛有色彩較鮮艷的經幡作為裝飾。因為在藏族人心目中,喜用純白、紅色、綠色、黃色、藍色和橙色等高純度夸張色彩,是為了表達對藍天、白云、雪山、草地、鮮花、樹林的崇拜;裝飾紋樣中常用日、月、祥云、山峰等圖案,便是藏族人民對日、月、星辰和山川等懷有自然崇拜。
3結語
綜上,自然環境因素是色爾古藏寨形成的一個重要要素,民居的風格是先民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適應自然環境,并充分利用山川地物所創造的功能合理、實用美觀并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的居住場所,表現了一種樸素的環境藝術觀念。人、建筑與自然環境三者協調統一在一個整體中,這種協調的人地關系對色爾古藏寨的更新發展具有較高的指導意義,對色爾古鄉的規劃建設具有極大的借鑒價值。在今后色爾古鄉的發展中,應重點保護好古藏寨民居,同時,新式民居的建設不僅要考慮現代的新材料、新工藝在民居建設中的運用,更應多借鑒古藏寨的建筑生態內涵,從而充分體現色爾古的地域特色改善較為落后的居住環境,以適應當地藏族居民逐漸轉變的生活方式,提高其居住質量。
作者:張燕 李長春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