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手指游戲在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著名哲學家康德曾說:“手指是身體的大腦”,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1]。手指是接受信息的重要端口,這些信息刺激大腦神經的分枝發育,提高了大腦神經的整合功能和儲備能力,因此,手指游戲對幼兒的眼、手、腦協調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長時期堅持進行手指運動能夠極大的促進幼兒大腦潛能的發展,完善大腦與手指間神經系統的信息傳遞,鍛煉幼兒手指骨骼肌肉的靈活性,有利于手腦協調發展和思維潛能的開發,促進幼兒手部小肌肉群的活動及關節的發育。那么,手指游戲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和心理健康有無影響,能否運用手指游戲來提升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就很值得研究。
1手指游戲的概念和特征
手指游戲是伴隨兒歌、簡單的律動、節奏,通過手部動作和言語而創設的游戲情境,進而開展的游戲活動[2]。玩手指游戲的時候我們和幼兒一起用手做動作、口念兒歌、眼做協調,全身的能動系統只做一件事情,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感覺統合能力、節奏感和韻律感同時得到了訓練和更好的發展。手指游戲動作夸張,形象生動,簡單易學,相關的兒歌語言活潑,生動有趣,節奏明快,朗朗上口。一句話,“小手指,大知識”。例如手指游戲《手指歌》:“大拇指是爸爸,爸爸開汽車,嘟嘟嘟(做右手握拳,大拇指上下彎曲,左右搖晃);食指是媽媽,媽媽洗衣服,搓搓搓(伸出食指,在身前上下擺動);中指是哥哥,哥哥拍皮球,嘭嘭嘭(伸出中指,做拍皮球的動作);無名指是姐姐,姐姐會跳舞,啦啦啦(伸出無名指,做跳舞狀);小指是我,我上幼兒園,哈哈哈(伸出小指,左右搖擺,做去幼兒園開心的樣子)”。
2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社會性在哲學中指由人的社會存在所獲得的一切特性。分為與家庭出身、籍貫、居住地區、民族等相關的先賦社會性和通過自身活動繼承、學習、創造而獲得的后成社會性2種。心理學中的社會性是指人的一種社會心理特性,即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建立人際關系,理解、學習和遵守社會行為規范,控制自身社會行為的心理特性。更多的強調人的后成社會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地發展起來的。有研究認為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性發展指幼兒在社會交往中產生并發揮作用的一切心理特性。狹義的社會性發展指幼兒能夠適應周圍的社會環境,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特性。綜合以上的研究,本研究考慮選取狹義概念。認為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是指幼兒在與他人和環境交互作用過程中的“成人”過程,即成為合格的社會人的過程。
3手指游戲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3.1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幼兒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基本上都是和父母家人在一起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差。很多剛入園的孩子都是哭哭鬧鬧,鼻涕眼淚胡亂抹,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上廁所。教師如果態度強硬,對幼兒的發展會帶來不利影響。手指游戲可以為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起到輔助作用,雖不至于讓幼兒完美蛻變,但絕對必不可少。例如《手指操》《洗小手》《小動物,愛清潔》《系鞋帶》《見到老師要問好》和《我是一個大蘋果》等手指游戲[3]。小朋友們喜歡玩,老師的諄諄教導會潛移默化的幫助幼兒形成餐前要洗手、有禮貌等良好行為習慣。當然,這些習慣也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才能發揮最好的效用。
3.2引導幼兒自覺遵守社會規則
在教學中,幼兒往往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上課講話,調皮搗蛋,不遵守紀律。基于此,在上課前3min、上廁所、洗手等一些常規行為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吟唱一些手指游戲來加強幼兒的紀律觀念。例如通過《十指排隊》《食指上課》《小手放哪里》《全體集合》等一些突出紀律的手指游戲[4],有意無意的引導幼兒自覺遵守規則,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為幼兒以后的學習生活起到良好的鋪墊作用。
3.3維護幼兒心理健康
幼兒剛入幼兒園,與自己熟悉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相分離,難免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的悲傷情緒,產生分離焦慮,慪氣、哭鬧、孤獨,不與人交往。對于幼兒的這些小情緒,實踐中可以引入一些輕松、活潑,令人愉快的手指游戲,如手指游戲《五個小朋友》《小羊過橋》《你是我的好朋友》《五兄弟》等來減輕幼兒的緊張感和陌生感,促使幼兒通過在玩游戲中學會與他人分享、合作、互助[5]。朗朗上口的韻律和夸張可愛的手指動作,使幼兒認識到團結就是力量,要和幼兒園的其他小朋友多多合作,分享,才會更快樂,也會間接的促進小朋友心理的健康發展。
4實施手指游戲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4.1存在問題
手指游戲活潑有趣,操作簡單,實施方便,在實際教學中,很受幼兒園教師的歡迎。但還存在不少問題:①一些手指游戲缺乏新意。②不少手指游戲的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幼兒的個體差異性、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教師只關注教而不關注幼兒到底喜不喜歡,愿不愿意,想不想學。③手指游戲是單個兒童實施的游戲,缺乏幼兒間的互動性,可能會導致一些幼兒不能很好的融入到集體中去。
4.2完善建議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教師要引導培養幼兒自覺主動的學習,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針對手指游戲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建議如下。
4.2.1設計手指游戲時要考慮各領域之間的有機融合:教師在向幼兒教授手指游戲時,應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而不應局限在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當下的手指游戲主要是一些手指操和手指兒歌,但它主要偏重于語言、數學方面的發展,我建議教師在進行手指游戲的創編時,可以參考我國教育部制定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加強健康、社會、科學和藝術四個領域的深入發展。
4.2.2實施手指游戲時要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也會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教師切忌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幼兒。教師在教授手指游戲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并不是說一個或一種手指游戲適合所有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教師若能及時發現所教內容與幼兒本身的抵制,多考慮幼兒的發展特征,例如“幼兒喜歡什么,更容易接受什么”,給予幼兒更適合他們身心發展的游戲,會更有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
4.2.3實施手指游戲時要盡可能考慮幼兒間的互動: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強調,幼兒處于前運算階段的前期,主要是通過探索感知覺與動作之間的關系來獲得動作經驗。而手指游戲恰恰是促進幼兒獲得個體動作經驗的途徑之一。教師如果能對手指游戲進行簡單的創設和改編,不僅能讓幼兒對所教內容有深入的記憶,還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去玩,增加同伴間的交流,快樂游戲,促進幼兒更快樂的成長。手是人體特別重要的組織器官,手的靈活性、協調性,需從小就好好培養,而可以促進幼兒自身更好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手指游戲。在未來,手指游戲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它可能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的手指,可以發展到一個游戲需要很多小朋友的手指在一起協作才能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也可以發展到需要身體上的一些協調來完成,而且,手指游戲所涉及的活動領域可能也會增加,如待人接物,自己購物,加強自理,學習能力等方面都可以注入一些新的元素,增強孩子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鄧華麗.開展幼兒手指操教學提高幼兒動手動腦能力[J].新課程(小學),2014(6):88-89.
[2]雷穎.淺談手指游戲的開發價值和對幼兒發展的影響[J].才智,2013(24):98.
[3]中國嬰幼兒教育網.幼兒園手指大全(69個)———幼兒游戲[EB/OL].
[4]蔡柯馨,都儼如,主編.幼兒園特色活動過程———幼兒園手指游戲[M].北京:朝華出版社,2006:86-90.
[5]趙妍卉.淺談手指游戲的教育價值[J].課程教育研究(上旬刊),2014(1):27-28.
作者:李西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