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縣域經濟中的產業問題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農業特色產業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縣域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特色經濟。自2009年來,遼寧把做大做強縣域特色主導產業作為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主攻方向,走出了一條切合當地實際的縣域經濟發展之路。至2012年,全省已經評定了岫巖滿族自治縣食用菌、桓仁滿族自治縣冰葡萄、東港市草莓、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花生、鐵嶺縣榛子、西豐縣鹿業、盤山縣河蟹、新民市西瓜、莊河市藍莓、長海縣海參、寬甸滿族自治縣人參、北鎮市葡萄、黑山縣蛋雞、開原市彩色苗木、昌圖縣生豬、凌源市花卉等16個“一縣一業”示范縣(市),占全省44個縣(市)的36.4%。這些區域特色明顯的“一縣一業”,經過努力,在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區域品牌,推進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已經初見成效,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構建了遼寧現代農業的基本框架,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
2.工業產業集群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工業經濟、產業項目是縣域經濟發展中決定區域強弱的關鍵因素。實施“縣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以來,遼寧依托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加強了產業聚集區的建設,通過在每個縣(市)規劃建設一個重點工業園區,推進大量工業項目和企業向縣域重點工業園區集中,形成了一批有競爭力的特色工業產業集群,并在此基礎上,發揮比較優勢,統籌規劃,積極培育縣域百億工業產業集群。2009年底,44個縣(市)重點園區已入駐企業4665家,銷售收入實現2569億元,2012年底,全省超百億元工業產業集群達到20個,瓦房店的軸承、法庫的陶瓷、莊河食品加工、海城市和大石橋市的鎂質材料、開原起重機制造、遼陽縣的鋼鐵精深加工、鐵嶺縣的有色金屬等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縣域工業產業集群的建設,促進了縣域經濟在新的起點上又好又快發展,為建設經濟強省、和諧遼寧提供重要支撐。
3.縣域經濟產業發展存在問題在遼寧縣域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地區生產總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速卻逐漸放緩,這與縣域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薄弱問題相關:⑴傳統低端產業多,戰略性新興產業比較少。各縣(市)縣域產品、產業結構趨同的矛盾具有普遍性,縣域工業以資源型、勞動密集型為主,傳統低端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在多數縣(市)仍占主導地位,具體表現為產業鏈條短且不完整,產品品種單一,資源配置效率低、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足,低技術含量和低附加值產品較多。以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為特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的特色產品不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和品牌規模小。⑵破壞環境的產業多。目前,遼寧縣域工業在全國還相對處于一個較低水平,而部分縣(市)為追求縣域經濟增長,不惜以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為代價,盲目引進了一些發達地區限制發展的高污染、高能耗企業。長此以往,縣域的生態環境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而如此的縣域經濟增長也是缺少質量的增長,其增長效益大打折扣。⑶產業集聚程度不高。各縣(市)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群仍未形成,只有少部分縣(市)形成了小企業集群。大部分工業園區內的產業集群缺乏細致的專業化分工,產業鏈的企業化傾向嚴重,這種“小而全”的經營方式,使得產業聚集程度不高。如瓦房店軸承產業集群、海城市和大石橋市的鎂質材料產業集群,盡管這些產業已經形成了以主導產業為特征的產業集群,但以高新技術為保障的網絡化分工與協作并未形成。
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思路
縣域的發展離不開產業,遼寧未來縣域產業的發展方向,一方面要繼續確保農業的“一縣一業”,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發揮比較優勢,統籌規劃,揚長避短;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縣域工業產業集群,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1.壯大發展縣域優勢產業傳統優勢產業絕非夕陽產業,隨著遼寧優勢產業資源的陸續開發,以資源稟賦為主導地位的優勢產業將得到進一步強化。在今后的發展中,要繼續結合資源優勢,對資源要素重新整合,帶動產業調整,科學地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推動優勢產業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堅持發展以特產農業和生態農業為主的遼東優勢產業區,以畜牧、干鮮果、優質雜糧為主的遼西優勢產業區,以特用專用糧食及農區畜牧區為主的遼北優勢產業區,以精品農業、設施農業、城郊農業為主的中部優勢產業區,以“兩水一牧”農業、出口創匯農業、現代園區為主的南部沿海優勢產業區。
2.改造提升縣域傳統產業首先,應以提升產業水平、提高產品質量為目標,推進企業技術改造項目建設,這是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重要支撐;其次,通過延伸產業鏈條,積極培育精細工業,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做大做強傳統產業,實現傳統產業高端化發展;第三,推動重點產業內以優勢企業為主體的聯合兼并重組,整合生產要素,集聚優質資源,進一步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步伐;第四,通過技術、裝備水平方面的改造升級,推廣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傳統產業,使其向新型工業化模式邁進。
3.加快培育縣域新興產業培育和加快發展縣域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加快轉變縣域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縣域產業核心競爭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遼寧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戰略選擇。重點支持新能源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新材料產業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擴規模、上檔次,推動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海洋科學產業、環保技術產業等具有潛在優勢的產業重點突破,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縣域經濟中所占比例,將春打造成為遼寧縣域經濟加速發展的強勁引擎。
4.提升重點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規模切實加強工業園區建設,完善園區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配套,提高金融、物流、科研等生產性服務功能及園區承載能力。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龍頭企業牽動戰略,引導優勢產業向優勢企業、重點園區集中,發展壯大優勢產業集群。爭取一批產業帶動強、資金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進駐園區,發揮其在產品輻射、技術示范、信息擴散和銷售網絡中的優勢,引導中小企業集聚。做大做強園區主導產業,加快具有相關配套條件的企業延伸產業鏈,增強園區發展后勁。
5.積極發展縣域生態工業環境惡化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以犧牲環境換取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弊端已經逐步顯現出來,治理環境的費用遠高于取得的利益??h域經濟發展必須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并重,基于此,遼寧應積極建設縣域生態工業園區。縣域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目標是在產業布局上,避免分散發展而導致的重復建設;在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上,發揮群體優勢,降低發展成本和市場風險;在產業關聯上,形成“鏈網式經濟”。由此可見,發展縣域生態工業園區,是在日益緊張的資源環境約束條件下,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培育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保障縣域生態安全的重要措施。
作者:葛立群單位:遼寧省農村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