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結構調動中加工貿易發展方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傳統的加工貿易在我國的外貿出口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據統計,我國的加工貿易從1978年的2.35億美元,增至2001年的1474.5億美元,增長了627倍。但是,1998年以來,主要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之進口關銳調整和國家實施進一步規范加工貿易的一些政策措施,使加工貿易持續低迷,前景并不樂觀。在加工貿易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我國的加工貿易在產業主體、產業轉移環節以及產業轉移重點等方面明顯具有傳統加工貿易特點。其中相當部分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總體發展水平較低,部分產品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低,特別是一些項目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現象。這些都將影響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
一、加工貿易在我國各產業結構中的弊端
加工貿易,通常是指兩頭在外中間在內的貿易方式,即從國外進口原材料或零部件,在國內進行加工裝配,產成品出口到國際市場。加工貿易包括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是我國利用外資的重要形式。
(一)引進技術質量不高,產品增值率低我國的加工貿易,特別是在來料加工,外商企業完全掌握市場和銷售渠道,嚴密控制關鍵技術,把技術和產品的開發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參與簡單的加工裝配環節。中國境內的加工環節多屬于產品加工裝配的邊際環節,在整個產品的增值鏈條中只占小部分。據統計,外商投資企業從事加工貿易的增值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更低于國有企業的增值率。這種只重進出口,不重加工效益的外商投資企業的進人,會造成生產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延緩了整個加工貿易的升級和提高,從而延緩了加工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帶動作用。
(二)與上游產業關聯度小,貿易波及效果差我國目前所開展的加工貿易,不僅技術含量低,而且中間投人品沒有實現國內替代,而主要依靠進口,加工貿易通常只是個別企業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一種貿易方式,即使具有一定的貿易規模,也主要局限于本企業和少數相關企業。整體規模的擴大對其他企業和地區的輻射作用不大。因而,加工貿易的發展就不能給國內企業發展帶來新的市場,也就很難通過加工貿易帶動相關工業發展以實現產業結構的改善與升級。另一方面,我國政策鼓勵外商投資于勞動密集型等下游產業,對上游產業的關心不夠,造成產業結構向下游產業傾斜,客觀上造成了加工貿易的產業關聯度不大。
(三)出口加工貿易技術溢出效果差在我國的出口加工貿易中,出口加工區的外資企業為獲得最大限度的利潤,不得不將企業的產品質量管理方法和工業技能傳授給雇傭的當地居民,因而使發展中國家能從出口加工區獲得額外利益。但是,跨國公司往往把次要的價值鏈放在發展中國家,進人出口加工區的技術含量并不高,并且有些面臨淘汰,盡管這些技術同設區國同類行業的生產技術相比仍然領先,但已不可能促進設區國的總體技術水平的提高。而且,跨國公司的交易往往在企業內部進行,一般都盡可能避免同設區國經濟發生直接聯系,不愿將關鍵技術和生產技能進行轉移。東道國大多管理技術水平不高,接受技術轉讓的能力有限。由此可見,出口加工區技術溢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開展境外加工貿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針對我國當前傳統加工貿易所帶來的一系列弊端,中央提出“走出去”戰略。實現“走出去”戰略的途徑很多,但從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來看,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境外加工貿易將是主要方式。
(一)避免重復建設,節約社會資源針對我國目前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我國應走一條存量盤活與增量相結合的道路。存量盤活主要解決生產能力過剩和大量閑置,企業經濟效益低下等問題。盤活資本存量,積極推動境外加工貿易的發展,把產品價值鏈較低的一部分放在境外,能夠避免國內重復的低勞動建設,能夠把節約的社會資源放在增值鏈較高的那一部分建設中,實現資源合理化利用,消除經濟中的瓶頸制約,從而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二)發揮比較優勢,帶動設備、技術出口我國是一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低工資的比較優勢。但是一個行業的競爭優勢一般很難在一國長久保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人提高,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這種競爭優勢就會轉向水平更低的國家。另一方面,我國已進人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的新時期,已涌現了不少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和在世界市場上具有競爭能力的產品及一批素質良好的企業。由這些企業掌握的成熟技術具備了向國外轉移的條件,是我國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的技術基礎。對于這些我國已經屬世界領先地位的技術,完全可依據比較優勢外移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積極利用這些國家低廉的勞動力市場和豐富資源發展本國經濟。而對這些技術經過引進,消化吸收和改進創新,也正是一些發展中國家所需要的。我國企業應該積極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有利時機,在開放的經濟中利用別國有利的資源為我所用,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提高國內產業的產品科技含量,將勞動密集型產業中一部分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且具市場潛力的國家和地區轉移,有利于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有利于為境外加工貿易的開拓提供優越的環境。
(三)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源配置和產業調整經濟全球化極大地增強了資源的流動性,創造了資源有效配置的可能和機會。要想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受益,就要有駕馭資源跨國流動和配置能力。生產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內容,從根本上決定著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向和力度。境外生產形成的龐大的全球生產經營網絡,已逐步替代了傳統的出口貿易,全球生產經營網絡使企業不再受到國界的限制,利用全球資源捕捉商機,從而具備從全球各個角落吸取發展能量的能力。國際直接投資是實現生產全球化的主渠道。我們要擴大利用外資的領域和規模,積極吸收服務,營銷等領域的資本,拓展發展空間,轉移長線產業,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國際分工是生產全球化的直接基礎。企業通過跨國投資,在境外組建各種分支機構,來擔負不同環節的生產任務,把分布在不同國家的生產分工掌握在自己手中,組織全球分工與協作的企業,以自己直接從事的少量生產環節為基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核心業務和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居于主動。我國企業要逐步形成核心競爭力,避免陷人主要從事低附加值的業務,始終處在國際分工較低層次的“低附加值陷阱”中,必須走出去,拓展企業內部的國際分工。
三、促進加工貿易發展的措施
針對我國開展境內外加工貿易的現狀,有人提出要取消境內加工貿易。在此,筆者認為,我國目前還不是資本輸出國,不具備大規模對外投資的能力,境外加工貿易還只是處于探索階段,只是帶動出口的一個新的起步。過早取消加工貿易,在短期內勢必會造成出口貿易額的減少,引起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因此,我國政府應采取一定的措施與手段,盡量完善傳統的加工貿易,走一條境內加工貿易與境外加工貿易相結合的道路。
(一)實現加工貿易投入品本地化。加工貿易對外商來說可以降低采購成本,對我國來說可以帶動上游工業品的生產和出口,延長產品鏈,提高加工深度,帶動產業升級。因此加工貿易中間投人品本地化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我國基礎產業(包括機械、電子、化工等行業)的基礎材料、原器件等生產發展滯后是一個長期未得到解決的問題。而價格、投資、稅收等政策幾乎都是向下游傾斜的。因此,不從根本上扭轉對中間品的歧視政策,就難以實現加工貿易中間投人品的進口替代。有關部門應對現行政策法規進行清理,對不利于加工貿易企業在國內采購材料的規章加以修訂。
(二)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與傳統產業的梯度轉移不同,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出現跨越式轉移,促進了全球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的興起。這種背景使得我國加工貿易面臨兩大機遇:一是沿海地區承接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轉移的高新技術,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貿易;二是內地有條件的地區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中可以承接沿海地區轉移出來的部分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提高參與國際分工和合作的程度。我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貿易,必將大大加速我國產業結構向高新技術產業的轉型和升級。因此,有必要選擇開放式發展模式,大幅度降低以信息技術產品為主的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口關稅,參加WTO信息技術產品協議,同時借鑒國外科技工業園的經驗,將有條件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創辦成規范的高新技術產業出口加工區,從而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整體突破產生強大的示范效應。
(三)加強對境外加工貿易的風險管理。目前,我國境外加工貿易主要是境外帶料加工,這種方式是典型的跨國直接投資,其核心是我國企業將成熟技術和現有設備向海外轉移,從而帶動國產零配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大量出口。海外直接投資總是伴隨著一攬子資源的轉移,投資金額大,風險高,特別是在非洲地區。因此,國內企業在做好市場容量、產品定位、競爭趨勢等經濟技術分析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投資的國際保護。
(四)加強對境外加工貿易的信貨管理。各商業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要高度重視境外加工貿易業務在擴大出口、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積極作用,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外貿政策的需要,在切實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對國家確定的境外加工貿易給予積極支持,促進境外加工貿易業務的發展。對境外加工貿易業務的信貸支持重點是我國在設備、技術上有較強優勢的輕工、紡織、家用電器等機械電子及服裝加工等行業貸款銀行要加強和改進服務、積極探索和完善服務方式和手段,加強對貸款的監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