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蒜白腐病病情分級標準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大理州種植的冬春早熟大蒜是以“一早、二好、三高”為顯著特點的地方特色農產品。近年來,大蒜白腐病已上升為大理州大蒜生產中的主要病害。基于目前國內缺乏大蒜白腐病病情分級標準,2014-2018年在大理州對大蒜白腐病的田間發病情況進行了連續調查。在明確當地病害發生規律以及病情發生嚴重度與產量損失率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以大蒜植株基部外觀發病變黃葉片的數量多少,作為判斷大蒜白腐病發生程度的主要依據,并提出了相應的分級標準。
關鍵詞:大蒜白腐病;發病程度:分級標準
大理州地處低緯度高原,冬暖夏涼,有利于冬春早熟大蒜生長的氣候條件和種植傳統。近年來,大理州常年大蒜種植面積約2萬hm2,主栽品種為溫江紅七星,以及河南杞縣大蒜、彌渡紅皮蒜、永平白皮蒜、成都二水早、四川彭縣早熟蒜和金堂早蒜等品種。大理州種植的大蒜,以“一早、二好、三高”著稱:一早是指上市時間早;二好是指大蒜品質好,瓣蒜和獨蒜個頭均較大,大蒜素含量高;三高是指經濟效益高,年均凈收益為0.7萬~1.0萬元/666.7m2。近年來,隨著大蒜種植年限的延長,加之輪作制度沒有實施好,大理州大蒜田間白腐病病原菌大量積累,大蒜白腐病上升為大蒜生產中的主要病害。本地區大蒜白腐病主要發生區域為大理市、彌渡縣、洱源縣等大蒜主產區,發生面積0.5萬hm2左右,病害造成的損失一般在10%~60%之間,發病嚴重的植株直接枯死,蒜田毀產,成為大蒜生產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目前,國內尚無大蒜白腐病病情的相關標準,影響了田間調查的準確性,也為病害損失的評估帶來不便。為此,自2014年8月開始,連續4年對大蒜白腐病的田間發病情況進行了系統調查,明確了當地病害發生規律,并初步提出了病情分級標準,以期為改進調查方法、提高預報和防治水平提供參考。
1大蒜白腐病發生概況
近年來,大蒜白腐病在大理州大蒜種植區發生較為普遍,主要為害大蒜鱗莖。同時,也為害大蔥和韭菜等。大蒜播種后,帶病蒜種萌發時,在表皮下產生水漬狀病斑和白色菌絲,發病重時造成蒜種不發芽、不發根,直至蒜種表面產生水漬狀病斑,蒜種凹陷軟化腐爛,表面產生大量白色菌絲[1]。大蒜苗期受病菌侵染,從下部葉片向上部葉片擴展,根系也腐爛軟化,根上及腐爛的鱗莖表面產生大量白色菌絲,病株很容易從土壤中拔出。蒜薹伸長期、鱗莖膨大期和成熟期,植株葉片從下部往上部逐漸變黃枯死,發病部位產生大量濃密絨毛狀白色菌絲和黑色球狀菌核(直徑0.1~0.2mm),發病嚴重時鱗莖(蒜頭)腐爛,喪失食用價值和經濟價值。本地發病高峰期為每年的12月中下旬至翌年2月。經云南農業大學植物病理重點實驗室鑒定,大蒜白腐病病原菌為白腐小核菌(SclerotiumcepivorumBerk),屬真菌界子囊菌門。經觀察,其菌絲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0~22℃;菌核形成的溫度范圍為8~15℃,且在8~27℃范圍內均可萌發,但菌核萌發對濕度的要求相對較高,只有在空氣濕度達到100%時(蒜田土壤灌水時)才能萌發[2]。根據大理州氣象局提供的資料,大理州秋冬季大蒜生長期的多年月平均溫度為9月20.4℃、10月16.6℃、11月12.7℃、12月9.6℃,次年1月9.3℃、2月11.1℃、3月16.1℃。因此,本地氣象條件非常適合大蒜白腐病病原菌的菌絲生長、菌核形成和菌核萌發,該病原菌在冬季能隨本地大蒜生長而持續侵染,不存在越冬的情況。
2大蒜白腐病病程內外相關性觀察
大蒜白腐病是系統性、全株性侵染的土傳和種傳病害,一般首先從地下部分發病,且鱗莖受害最重。通常情況下,在田間開展大蒜白腐病發生為害情況調查時,為了確定鱗莖受害程度,每次調查都要拔起蒜株,很不方便;且由于地下部位發病,發病初期不易觀察,到鱗莖外觀顯示癥狀時,往往已造成損失。通過2014—2017年連續調查和田間觀察大量發病植株的實踐經驗,發現在整個發病過程中,基部葉片外觀癥狀與鱗莖內部受害情況有高度相關性,可以根據基部葉片發病的黃化情況判斷鱗莖內部受害癥狀。
3大蒜白腐病病情分級標準與產量損失率之間的關系
2014年9月秋季大蒜播種時開始到2018年4月間,在大理市灣橋鎮大蒜白腐病重發區,連續4年開展了大蒜白腐病發病黃葉數、病情分級與產量損失之間的關系試驗示范研究。每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對試驗蒜田進行收獲時,按照表1中大蒜鱗莖基部黃葉數及其對應的鱗莖受害的不同等級,分別調查產量損失率,并結合全州大面積調查結果,擬定了大蒜白腐病病情分級標準。由于大蒜白腐病發病后侵染過程較快,葉片變黃速度也快,為了田間調查時易掌握標準,發病葉片黃葉面積占葉片總面積50%以上時才計算為發病葉片,由于該病是系統性、整株性的侵染性病害,調查時以株為單位。
4大蒜白腐病病情分級標準實踐意義
本文提出大蒜白腐病病情的分級標準,是對統一大蒜白腐病田間調查規范的一次嘗試。該分級標準具有兩個特點。①調查時直觀易掌握。根據大蒜植株基部葉片發黃數量多少來確定鱗莖受害程度,癥狀直觀、易掌握。在開展大蒜白腐病田間發生為害調查時,不必每次都拔起蒜株(事實上田間調查株數多時也做不到),就能判斷大蒜白腐病發病情況。②可以直接判斷鱗莖受害程度。對蒜農而言,如果及時發現大蒜植株基部葉片有發黃情況且發黃葉片數少于3片時(發病程度為1~2級),如果鱗莖已經有商品價值時,可以盡快采收,能最大限度的減少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呂佩珂,蘇慧蘭,李秀英.蔥姜蒜薯芋類蔬菜病蟲害診治原色圖鑒[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7.
[2]梁靜,程智慧.大蒜白腐病及其防治方法研究進展[J].中國蔬菜,2010(14):13-18.
作者:楊德良1;馬艷1;楊學東2;吳國云3;茶菊青2;劉坤平4 單位:1.大理州植保植檢站,2.大理市植保植檢站,3.大理市灣橋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4.昆明正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