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創業生態系統的眾創空間構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眾創空間是經濟常態下,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經濟發展新引擎而發展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根據眾創空間的理論內涵與研究意義,借鑒國內外學者對創業生態系統的相關理論成果,將創業生態系統作為眾創空間研究的理論依據,提出了眾創空間的六大構成要素,即政策、市場、人力資本、金融、文化和支持。在此基礎上,提出以社會力量為主體建立多元組織體系,以公共服務為內容完善政策支撐體系,以活動培訓為形式營造良好人文環境等途徑發展眾創空間,引導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
[關鍵詞]
創業生態系統;眾創空間;構成要素;發展路徑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經濟新常態,所謂新常態,就是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處于相對穩定的中高速增長階段。然而,經濟增速的換檔回落更是要求我們抓住這一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在這一宏觀經濟背景下,黨中央國務院及時提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1]為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激發億萬群眾的創造力,2015年3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系統性的提出發展眾創空間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與重點任務。因此,研究眾創空間的結構要素、運行機制與發展路徑等問題對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經濟發展新引擎來說意義重大。
一、眾創空間的理論內涵與研究意義
眾創空間由創客而來,是創客們以創新創業等社會實踐方式改變未來世界的承載器與活動空間。在2015年年初,因為國務院總理的關注,由“Maker”一詞翻譯而來的“創客”開始引起國內各界關注。創客們以用戶為中心,以共同開放創新為特點,以創業實踐為平臺,從而打造了互聯網環境下新型創新創業模式,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步與發展。所謂眾創空間,是在創客空間和創新工廠等孵化模式的實踐基礎上,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有效集成創業服務資源,提供全鏈條增值服務,實現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來幫助小微創新企業成長和個人創業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綜合創業服務平臺。可以看出,發展眾創空間是順應網絡時代特征,適應時展的新興產物。一方面,國際社會對于創新創業的關注度逐漸上升,例如美國早在2011年就推出了“創業美國”計劃,創業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另一方面,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中,我國經濟發展的許多領域仍然是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體制化因素造成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水平低下。同時,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創業者又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創業環境。為此,黨和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簡政放權、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因此,通過政府提供集成化政策支持,運用互聯網等技術強化開放共享,以市場導向為基本原則,創新服務模式,發展一個為創新創業服務的綜合性平臺,可以極大的增加全社會創新創業的活力與質量。
二、眾創空間研究的理論依據:創業生態系統
創業活動,尤其是技術創新型創業,不僅能夠促進就業,而且能夠帶動技術進步與經濟社會發展,因而受到各個領域的廣泛關注。然而創業活動本身所具有的多主體參與、多因素作用的復雜特性,使得創業行為的出現與創業活動的成功與否都變得不可預估。因此,對于創業活動的研究除了對企業的戰略行為進行研究之外,還應從更宏觀的視角去研究其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近年出現的創業生態系統理論,正是從生態學的視角去研究在創業企業的成長過程中,各個層面的因素對創業活動產生的影響與作用機理。因此,本文嘗試基于創業生態系統理論,研究分析新創企業在創業過程中所面對的復雜環境,從而明確眾創空間的構成要素,用以指導眾創空間的發展,提供不同的路徑選擇。從本質上說,創業生態系統屬于組織生態學的研究分支。自Tansley于1936年首次提出“生態系統”概念以來,國外許多學者都曾經嘗試運用生態學理論來分析創業行為。[2]Cohen指出創業需要非正式網絡、正式網絡、大學、政府、專業服務機構、金融服務以及人才池等要素,并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創業要素模型。[3]DanielJ.Isenberg在文章《如何開始一場創業革命》中首次明確提出了創業生態系統的概念,從政府的角度分析了創業活動需要的要素資源,他認為創業生態系統由市場、政策、融資、人力資本、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六個要素構成,當創業人員擁有上述支持之后,創業成功的概率就會被大大提高。這些要素所形成的整體環境就是創業生態系統。[4]在創業生態系統的構成方面,國內學者林嵩解釋了創業生態系統的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不同的屬性特征,從資源匯聚、價值交換及平衡調節三個方面分析了其運行機制。[5]趙濤、劉文光等指出了區域科技創業系統的生態學特征、結構模式及其功能機制,構建了科技創業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模型。肖勇軍提出了科技園區創業生態系統的要素模型,該模型包含了有機體和無機體兩個部分。有機體部分主要由政府、科技園區、金融機構、大學科研機構和中介機構組成;無機體部分指的是創業的生態環境,由經濟、政治、社會和自然生態因子等組成。此外,張玲斌、董正英基于非財務指標對創業生態系統中創業企業分別與政府、研究機構、風險投資之間的種間協同效應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認為我國的創業生態系統仍存在一定缺陷,政府應有選擇性的提高政策扶持效率。潘劍英研究了科技園區的創業生態系統特征,基于對多個科技園區的實證研究,著重分析了企業在進行科技園區這一創業生態系統之后的適應選擇、競合行為機制與嵌入發展機制。
三、眾創空間的構成要素
眾創空間作為一種新的孵化模式,必須要提供創業企業及其成長所需的所有資源與服務,例如技術設備等創新支持,投融資渠道,及時的市場信息與優惠政策,基礎生產辦公設施,專業創業服務體系以及創新創業文化氛圍等,促進先進人才和企業加入眾創空間,提高新創企業的存活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促進企業與眾創空間的共同發展。因此,從創業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眾創空間是創業生態系統的重要載體,分析眾創空間的構成要素,目的是為了實現眾創空間的上述功能,為新創企業創造一種良好的生存與發展空間。本文以美國百森商學院的百森創業生態系統項目框架為基礎,分析眾創空間應具備的六方面要素。
(一)政策以政府為主體,體現政府對創新創業的鼓勵與保護力度,推出利于眾創空間內的個人或創業企業發展與生存的各項政策支持。在《指導意見》中,不僅提出“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完善創新創業政策體系,加大政策落實力度”等方向性意見,更具體的給出了在企業工商注冊、辦公設施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包括利用財政政策引導眾創空間的發展等。政策的出臺、宣傳與實施一方面給相關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另一方面也利于在整個社會層面增強關注度,營造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
(二)市場眾創空間的主導思想就是以市場為導向,強調市場化運作,創新成果是否具有商業價值,創業企業是否能夠成功歸根結底必須要靠市場進行檢驗。而為了提升新創企業的成功概率,眾創空間一方面需要相關中介服務機構,如市場調研機構對市場動態進行即時把握,提供相應的市場動態信息,引導企業的創新方向。另一方面,眾創空間內部的許多企業已經擁有豐富的網絡資源與市場信息,甚至其本身就是需求方,可以為其他新創企業所用,為他們帶來早期客戶。
(三)人力資本《指導意見》中,發展眾創空間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鼓勵科技人員和大學生創業”,可以看出,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員、大學生是眾創空間重要的人力資本之一。眾創空間是科研成果進行市場轉化,帶動科研人員創業,同時也是大學生們進行創業型就業的重要平臺。同時,科研人員和大學生在進入眾創空間之后,利于形成更高效的協同創新聯盟。此外,眾創空間還應以相關培訓中介機構為主體制定多種形式的人才培訓培養計劃,提升他們的管理、營銷等多方面的創業能力。
(四)金融資金對新創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因此,提供投融資等金融服務是眾創空間應具備的基本要素之一。以銀行或其他金融服務機構為主體,通過互聯網眾籌、天使資金及區域性股權市場等方式,為眾創空間內個人或企業提供多種創業投融資服務,節約新創企業的財務成本。
(五)文化營造創新創業的“軟環境”是眾創空間的重要功能之一。《指導意見》中也提出“積極倡導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大力培育企業家精神和創客文化,將奇思妙想、創新創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創業活動”。通過文化氛圍吸引更多的具有相同價值導向的人才或企業進入眾創空間,利于創新協同,利于形成創業網絡,進一步提升創新創業水平。
(六)支持眾創空間并不完全是“互聯網+”形式存在下的虛擬空間,其存在的前提條件就是必須要有為創業者服務的基本的辦公生產場所,提供創業所需要的基本設備,例如一些科研儀器等,同時履行眾創空間基本的運營管理職能。利用國家給予的如房租、寬帶接入費用或公共軟件等方面的財政補貼,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業“硬環境”。眾創空間的六大構成要素由不同領域的行為主體來提供,包括政府、企業、科研機構、中介機構和投融資機構等在內,這些行為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創業生態系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場交易費用與運營成本,又促進了彼此間的合作與創新,引領著創業的發展,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力,因而,在當前的商業環境下,眾創空間可以被視為促進創新創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四、發展眾創空間的路徑選擇
(一)以社會力量為主體,建立多元組織體系眾創空間提供著從包括知識、技術等在內的創新活動開始,到滿足多樣化個性化市場需求的創業實踐的全鏈條服務,在服務過程中,科研機構、創新性企業、中介組織和投融資機構等行為主體的構成應以社會力量為主。為吸引社會力量進入眾創空間,建議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積極整合、落實已經出臺的各項人才引進計劃,吸引優秀人才“留下來”。二是改進目前科研人員的評價與激勵模式,鼓勵優秀人才“走進去”。三是開展多項面對高校畢業生、青年創業人員等創業創新培養計劃,建立眾創空間建設主體的備用人才庫。
(二)以公共服務為內容,完善政策支撐體系社會力量是眾創空間的建設主體,體現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但其成長過程需要政府提供公共服務進行扶持,政府服務與市場機制互為補充,實現眾創空間的可持續性發展。政府為眾創空間提供的公共服務內容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政策引導方面,包括降低創新創業門檻、加強財政資金引導、完善創業投融資機制等相關政策的落實等;二是專業支持服務,包括技術交流平臺、業務培訓、資源共享等;三是市場推廣服務,包括展會展覽、項目推介、產銷對接平臺等。明確公共服務內容的同時,仍然要厘清公共服務供給機制與模式,包括公共服務的提供主體、對象、環境等內容。
(三)以培訓活動為形式,營造良好人文環境人文環境是眾創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眾創空間推動創業創新的動力源泉就是來自于活躍互動的開放氛圍,創新思維才能互相碰撞,產生更高水平的創新成果。為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一是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宣傳創業創新文化,起引領作用。二是供助一系列活動開展創業創新的宣傳工作,以成功企業為例,激發省內外的科研人員、社會青年和高校畢業生的創業創新意識。三是進一步強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意識,利用社區開展相關形式的培訓活動,增加表彰與獎勵力度,使創業創新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價值觀。綜上所述,創業生態系統是借助生態學研究與創業企業有關的多種行為主體,以及對創業產生影響的各領域、各層面的多種因素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創業生態系統的重要載體,眾創空間構建了有利于創新創業活動的生態環境。本文從創業生態系統的視角研究了眾創空間的六大構成要素,即政策、市場、人力資本、金融、文化、支持,要素提供主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實現了眾創空間的功能。在此基礎上,應以社會力量為主體,以公共服務為內容,以活動培訓為形式多途徑發展眾創空間,引導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
參考文獻:
[1]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2015-03-05].
[2]沈漪文,盧智健.創業生態系統概念辨析[J].商業經濟,2013(8):93-94.
[3]CohenB.Sustainablevalleyentrepreneurialecosystems[J].BusinessStrategyandtheEnvironment,2006,15(1):1-14.
[4]IsenbergDJ.Thebigidea:Howtostartanentrepre⁃neurialrevolu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8,86(12):107-111.
[5]林嵩.創業生態系統:概念發展與運行機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4):58-62.
[6]趙濤,劉文光,邊偉軍.區域科技創業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式與功能機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4):78-82.
[7]肖勇軍.基于生態理論的科技園區創業環境對創業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2.
[8]張玲斌,董正英.創業生態系統內的種內協同效應研究[J].生態經濟,2014,30(5):103-105.
[9]潘劍英.科技園區創業生態系統特征與企業行動調節機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4.
作者:戴春 倪良新 單位:安徽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