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進化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997年,Pinker在《大腦如何工作》(HowtheMindWorks)一書中提出了“逆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方法。在技術上,我們通常是先設計和制造某種裝置,然后再用它來實現相應的功能,完成相應的任務。而反過來,如果我們不知道某種裝置的設計制作機制和過程,那么就可以通過分析它的功能和所要完成的任務,來對它的內部設計機理做出一個假設式的預測說明。同理,假如我們把人類的適應策略以及相應的行為看作人類心智的功能,那么就可以根據這種功能的實現來假定內在的心智結構,猜測這種心智結構是如何被設計和創造出來的。為了獲得心智結構方面的知識,就對心智的功能進行分析,從而提出關于內在設計機制結構的假說。這就是逆向工程的研究方法,其實也就是從功能到結構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類似于Cosmides和Tooby提出的“預測的進化心理學”。Cosmides和Tooby將進化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區分成解釋的和預測的。解釋的進化心理學主要是針對當代的人類行為,給出一個關于其起源的假說,其實也就是用祖先面臨的適應性問題及其解決方案的假說來解釋當代的行為。預測的進化心理學則主要是認為祖先所面臨的生存環境中的適應性問題,是借助于內在心智結構的適應性功能來加以解決的,于是外在功能來源于其內在結構而我們就可以通過對外在功能的分析,來對其內在心智結構的設計機制提出一些可能性假說。在上述兩種研究進路的基礎上,Buss提出了進化心理學分析的層級理論。
Buss認為進化心理學的分析層次,包括一般進化理論(如廣義適應性理論)、中級水平的進化理論(如性選擇理論),和具體的進化假設(比如,若雄性會給后代提供資源,那么雌性在擇偶時會考慮對方獲取資源的能力和向自己投資的意愿)。在這些進化心理學分析層級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得到兩種形成進化假設的科學策略。一種是自上而下的理論驅動型,從較高層級的理論推導出較低層級的理論,比如從廣義適應性理論,我們可以推導出人類會更多的幫助較近的血親,而不是較遠的親屬或者陌生人。另外一種是自下而上的觀察驅動型,從較低層級的經驗現象得出較高層級的假設性理論解釋。比如,從男性在擇偶時更看重女性的外貌這一事實,可以得出女性外貌在遠古時是男性推斷她們的生育能力的重要線索之一這樣的一個假設性解釋。Cosmides和Tooby給出的研究方法,相比較Buss給出的研究方法,更多體現了進化心理學自身研究方法的特色,是進化心理學家在進行具體研究時更容易操作的方法,也是為大多數人所支持的一種研究方法。首先Buss的研究方法是任何學科都具有的一種形式,進化心理學的理論建構符合它是毫不奇怪的。其次Buss給出的研究方法的論述更多是一種理論重構,是對于已經建立的進化心理學的理論做出一個層次劃分,并沒有真正反映出進化心理學家在做實驗研究時真正采用的研究進路。所以,Cosmides和Tooby夫婦給出的兩種進化心理學研究進路代表了進化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而Buss的理論則是對上述兩種研究方法得出的結論進行了理論重構。所以如果抓住了解釋的進化心理學和預測的進化心理學這兩條基本研究進路,我們也就把握住了進化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假設的故事”的批評
所謂“假設的故事”,是針對進化生物學中的適應主義綱領的批評。1979年,高爾德(S.J.Gould)和列沃汀(R.C.Lewontin)發表了題為“圣馬可的三角拱腹與潘哥洛斯范式:適應主義綱領的一個批判”的文章,總結并激烈地批判了適應主義綱領(adaptationistprogramme)。他們所說的適應主義綱領基于這樣一種觀念:自然選擇具有至高無尚的力量,它用于支配生物體的設計與建造的,將是可能方案中最佳的。按照這種綱領來研究適應現象,通常要進行兩個主要的步驟:一是,“生物被原子化為‘性狀’,這些性狀又被解釋為由自然選擇按其功能設計的最佳結構”;二是,“逐個部分的最優化失敗后,通過斷言生物不能每一部分都最優化又不伴以其他部分的消耗,而承認了相互作用。‘權衡’觀念被引入了,生物被看成是(滿足各種)互斥要求的最佳妥協方案”。高爾德和列沃汀還列舉了適應主義者的論證風格,如“當一個適應性論證失敗了,就去試另一個”、“如果一個適應性論證失敗了,就假定還存在另一個較弱形式的論證”、“強調直接的功利性而排斥結構的其他性質”、把適應性論證的失敗歸因于對生物的生命缺乏完善的理解,等等。他們所要指出的是:一個適應性故事的拒斥經常導致它被另外一個解釋所取代,而非導致對于是否需要一個不同解釋的懷疑;一個故事的接受標準是如此的寬松,他們可能不需要確證就可以成立。也就是說,適應性假設具有很大隨意性,缺乏一個客觀可靠的步驟、程序,也無法提供經驗的證明。高爾德和列沃汀對適應主義綱領的批判也成了對于解釋的進化心理學最為著名的批評,因而也是對于進化心理學作為科學的最大障礙之一。Cosmides在一個采訪中回應了這種批評:“具有專業進化生物學知識的人都知道,對于任何特征的事后解釋進行虛構都是不可能的,因為進化解釋具有重要的約束。”也就是說進化心理學提出適應性假設的過程,是有著嚴格標準而絕非任意的,那些批評進化心理學是隨意編造的人都是門外漢,根本不具有專業的進化生物學知識。Holcomb還明確地辯護道,進化心理學是一個最佳解釋推理,而最佳解釋推理是科學事業中經常用到的研究方法,所以進化心理學的解釋也是科學的。
這里,需將“假設的故事”和“最佳解釋的推理”背后的邏輯展示出來。我們不妨先構造一個進化心理學的例子。通過對當代人類個體行為的觀察可以發現,1號男性喜歡腰臀比更低的2號女性而不是較高的4號女性,3號男性喜歡腰臀比更低的6號女性而非更高的8號女性,5號男性……,等等。這時,得出歸納命題:當代男性中的大多數喜歡腰臀比值低的女性。我們暫時接受描述當代人類行為的命題是真的。對于這個當代人類行為的歸納命題,進化心理學家提出一種解釋的假說,認為這是由于遠古祖先面臨著一個在繁殖中選擇最佳婚配對象的適應性問題,如果那些具有喜歡腰臀比值低的女性這樣一個內在心理傾向的男性,其繁殖更為成功,那么經過多代的繁衍,當代人群中具有喜歡腰臀比值低的女性的內在心理機制的男性的數量就會更多。對此,進化心理學家所經常使用的表述,往往是將許多概念混雜在一起,讓人感覺似乎有道理,但概念的定義不明確,邏輯線索不清楚,同時也缺乏一種有力的理論表述形式。實際上,其核心命題不過是描述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外界環境條件所要求的適應性問題,同時在一部分人群中出現了形成解決方案的內在心理機制的變異;第二個階段則是自然選擇發揮作用,具體來說就是某些內在心理機制的變異能夠成功解決適應性問題,從而具有這種內在心理機制的個體具有更高的繁殖率,經過自然選擇其后代數量也就更多。概括起來說,自然選擇偏好那些具有能夠解決遠古適應性問題的內在心理機制的個體。令上述的解釋性原因為假說a,把被解釋的當代人類行為稱作假說b,然后從a可以推出b。根據a和b的真假,可以得到一個因果推理、一個最佳解釋推理和一個講故事的假設:
1.如果a被考古等多方面的證據表明為真,b作為一個歸納命題被接受為真,那么我們對b作出解釋a時不會感到任何困惑。這正如用“下雨”對“地面濕”做出因果解釋一樣。
2.如果a的真沒有得到有效的證據,而b作為一個歸納命題被接受為真,并且如果a是真的,則相對于其他可能性假說b得到最好的解釋,于是有理由認為a是真的。這是具有蓋然性的溯因推理。接受大爆炸學說也是這樣:為什么所觀測到的宇宙數據是如此這般的,宇宙大爆炸學說比其它學說的解釋更為合理(有更多的歸納證據),于是大爆炸學說被人們所廣泛的接受。
3.如果a沒有得到有效的證據證明為真,而b作為一個歸納命題被接受為真,并且如果a是真的,則b得到一個并非最佳的解釋,那么a就是一個隨意的假設。這就是真正的講故事了,比如為什么所觀測到的宇宙數據是如此這般的,神創說比起宇宙大爆炸學說就是一種隨意的假設,就好象講故事一樣,中國人可以說是盤古開天辟地,而印度人則說是梵天創造了世界。在批評者眼中,進化心理學屬于第三種情況。他們把進化心理學中遠古適應性問題的假設都看成是隨意編造的故事,看不到進化心理學家在做出適應性假設時遵循的嚴格規范,把典型的最佳解釋推理或溯因推理完全混同于“選擇萬能論”的適應性論證。實際上,進化心理學家大都強調他們的理論在解釋力上優于行為生態學的,其根據就在于歸納證據的數量。同時,進化心理學在給出適應性問題假說時,廣泛吸收了進化生物學、神經生理學以及認知科學的成果,有必要的科學事實依據。強調最佳的解釋力及假說的科學事實基礎,就是最佳解釋推理區別于“假設的故事”的最重要的特征;而這兩個特征也最佳解釋推理作為科學方法的基本條件。Holcomb指出:“進化心理學已經建立起來了一套精致的專門的技術來檢驗關于行為的適應意義和相關機制的假說。……隨著證據的數量和質量的提高,我們不僅僅認為這些進化假說是值得選擇的,同樣認為它就是正確的。”
三、對內部心智結構的預測
有些批評者認為,進化心理學家都在忙于為當前的人類行為編織各種各樣的可能解釋,很少做出一些可供實驗檢驗的經驗預測。即使偶爾對內在心理機制的結構構建出了各種模型,但這種預測也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的猜測,仍然缺乏明確的關于內在心智結構的獨立證據,因而也是成問題的。而進化心理學家則明確表示,進化心理學研究的最終落腳點就是提供有關內部心智設計機制的預測,其途徑和方法是:根據有關的環境信息輸入以及心智模塊所執行的任務、表現出來的行為功能來預測內部機制。進化心理學家的具體作法有下面三個步驟。第一,進化心理學家首先假定:我們都有一個石器時代的大腦,大腦最初被設計制造的時候是用來解決遠古適應性問題的,所以我們關注的不是當前環境條件下的輸入輸出,而是遠古環境條件下的輸入輸出。第二,大腦對輸入的信息進行計算然后輸出特定的行為。通過大腦的功能也就是它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任務,可以對它的內部設計機制做出合理的預測并構建出近似模型。這就類似于平克(StevenPinker),所說的“逆向工程”方法,如果我們知道了一個裝置的功能,那么就能夠對其內部的設計機制做出一些合理預測。第三,對于大腦內部設計機制的假設模型仍然要進一步經受檢驗,具體的做法就是考察其輸入輸出是否完全符合我們大腦的真實輸入輸出,也就是考察假設模型在各種條件下的行為輸出是否符合人類的真實行為,符合度越高,那么我們的假設模型就越逼近對于大腦內部結構的真實描述。
按照Silverman的一項研究,我們的男性祖先要四處奔波狩獵,而女性祖先則是在固定地方采集,在這兩種適應性環境條件下的男女具有不同的行為模式。綜合有關環境信息輸入和行為輸出的情況,可以假定男女具有不同的空間辨認模塊,男性更加擅長于運動中的精確定向和對三維物體進行心理轉換,而女性則更加擅長于記憶物體之間的空間關系。“男女具有不同的空間辨認模塊”的假說,還要被運用于預見男女在其他方面的行為差異。比如,男性注重通過變換居住地來改善自己的居住條件,女性更注重通過裝飾和重新擺放家具來改善居住條件。如果根據空間辨認模塊假說做出的預見都是真實的,就能證明人類男女大腦中的確存在不同的空間辨認模塊。這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相似性。認知心理學強調將條件與結果加以對照,即將輸入和輸出聯系起來進行推理,以發現某一心理現象的內部機制。因此,認知心理學特別注重實驗設計,以求獲得判定內部心理機制所需要的材料。不過,進化心理學并非是對當下的輸入輸出進行操作,而是通過考察遠古環境的輸入和人類行為輸出之間的適應關系來預測內部心智結構的。
進化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沒有本質的不同。它們都同樣地把人類大腦假定為一個信息處理裝置,都相信這個裝置里面充滿了成百上千臺功能分化的微型計算機,每一臺計算機專門負責處理一個特殊的適應性任務。其實,整個認知科學都采用這種功能主義研究進路。雖然無法知道心靈的物理-化學結構,但可以知道電腦的內部設計機制。而且,當把電腦看作是人腦的模型時,可以成功的預見許多人腦支配行為的許多特征。按照功能主義的主張,即使在缺乏關于黑箱內部實際經驗證據的基礎上,我們也能夠憑借其輸入輸出,構建出各種功能模型來對它進行科學研究。所以即使沒有細胞學和生物化學的證據,孟德爾關于遺傳因子(基因)的研究也是科學的,同時只要承認模型在科學中的作用,就沒有理由懷疑進化心理學有關內部心智結構研究的科學性,因為雖然各種心智模塊假設還缺乏直接的獨立證據,但這不是進化心理學獨有的“缺陷”,而是一切以模型為工具的科學研究共有的特征。
四、進化心理學研究方法的不足
對于進化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許多批評,大都是出于對進化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誤解。進化心理學中廣泛使用的溯因法和功能分析法,都具有科學的合理性。但是,這種情況并不表明進化心理學在運用上述兩種基本研究方法時完全沒有缺陷。實際上,它仍然面臨著直接證據不足、缺乏可檢驗性以及概念的定義不清晰等方面的困難。直到目前,進化心理學家還沒有考慮在神經生物學和遺傳學的基礎上為諸如心智模塊這樣的內在心智結構假說提供直接的證據。這就使得進化心理學遠離了公認的科學事實。盡管直接的獨立證據并非必需的,但置已經得到科學家廣泛公認的科學事實于不顧,讓心智模塊完全中立于神經生物學和遺傳學的進步,畢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缺陷。假如能把某種心智模塊與特定的基因聯系起來,有關內在心智結構的假說就有了直接的證據。而做到這一點,在當前的科學背景下是有可能的。可惜,進化心理學家還沒有打算這樣做。進化心理學的功能分析要針對遠古人類來進行。這就需要搜集大量的古人類學資料。這不僅超出了進化心理學家的能力范圍,即使是古人類學家搜集的資料也是不完整的。如果說進化生物學家還有古生物學提供的化石作為直接證據,那么進化心理學家就沒有可資研究的關于遠古人類行為的“化石”。根據今天的人類行為去推測遠古祖先的心智結構,無論如何是難以從經驗上加以檢驗的。更為嚴重的是,進化心理學家對這樣一種困難還缺乏深刻的自覺。進化心理學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沒有明確的定義。例如,男性和女性的空間辨認模塊,就是兩個含糊不清的概念。進化心理學家不能把男性的空間辨認模塊與狩獵行為穩定地對應起來,也不能把女性的空間辨認模式唯一地與采集行為對應起來。因為男性有時也愿意從事采集活動,女性有時也參與狩獵工作。
這讓我們想起了阿德勒的“自卑感”,它對應了幾乎所有的行為。指出這些嚴重的問題,并不是要斷言進化心理學是不科學的,而是要說進化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還需要改進其研究方法。進化心理學采取的解釋的和預測的研究進路,其科學的合法性是不容置疑的。進化心理學作為進步的研究綱領,應當容納神經生物學、分子遺傳學、進化生物學等學科提供的科學事實,并且隨著實驗手段的提高,逐步解決上述這些困難。本文堅持認為,進化心理學是一項科學的事業;不過它在經驗證據、可檢驗性、可重復操作性以及概念的定義等方面的問題,又說明進化心理學還不是成熟的科學。
作者:江景濤董國安單位:遵義醫學院人文醫學研究中心華南師范大學哲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