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年段學生美術色彩培養途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小學高年段學生的美術色彩感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循序漸進地推進。在美術課堂中,教師可運用不同教法,貼近學生的生活開展美術活動,強化學生對美術語言的運用頻率,運用媒體深化學生的美術認知,為學生美術色彩感的培養提供良機。
[關鍵詞]美術教學;色彩感;高年段;美術活動;美術認知
小學高年級學生美術色彩感的培養有多種途徑,所以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對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優化,以提升美術教學的針對性。美術色彩感包括認色、涂色、配色三個方面,主要通過對色相、明度、純度、色調、色性等因素進行感知,以形成豐富的美術色彩感。因此,教師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運用多種媒體形成教學輔助,注意強化美術語言的運用,提升學生的美術認知品質,培養學生的美術色彩感。
一、強化美術語言運用頻率
小學高年段學生有一定的美術認知基礎,對美術色彩有較強的敏感性,所以教師根據教學實際對學生展開美術熏陶活動,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契機。強化美術語言運用頻率,要求師生展開多種形式的學習互動,對美術色彩進行充分認知,以有效提升美術學習的效度。學生美術基礎、美術悟性、美術訓練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教師要正視學生學習認知的個性化特征,為學生量身定制美術學習任務,提升學生的美術色彩認知頻度。強化美術語言運用,是培養學生色彩感的重要手段。如教學浙美版小學四年級上冊《水資源》時,教師為學生展示一幅畫:“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幅畫,看看畫上有哪些景色,然后猜想一下它要表達什么。”學生給出個性化的解讀:“這些龜裂的地面是灰色的,給人的感覺是整個世界都缺少水。”教師進行引導:“這幅畫具有美術的抽象性,構圖雖然簡單,但寓意深刻,極富震撼力。我們需要通過猜想推演,才能體會畫面的個性色彩。”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繼續展開課堂討論,對畫面色彩進行多元感知體驗。上述教學,教師為學生準備抽象畫,讓學生展開美術猜想,引導學生用美術視角觀賞這幅畫。在互動探究中,學生運用美術語言進行交流,自然培養了美術色彩感。美術構圖方式眾多,教師給出觀察提示,讓學生自覺進行學習感知,由此建立起來的美術色彩認知也會更深刻。
二、貼近生活開展美術活動
美術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教師要注意貼近學生的美術認知實際展開活動設計,讓學生在多種美術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美術感知能力。美術實踐活動的形式豐富,貼近學生的生活認知基礎,對激活學生生活認知思維及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逐漸建立美術色彩感有重要作用。美術實踐活動是學生美術認知成長的基本途徑,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進行美術實踐活動,以滿足學生的認知成長訴求。在設計美術實踐活動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學習條件。如教學《墻》的相關內容時,教師發動學生展開實踐觀察活動:“我們的身邊有形形色色的墻,其形狀、顏色各不相同,請大家深入生活,收集有特色的墻的照片,并進行個性化介紹,參與班級展示活動。”于是學生深入社區,認真觀察有特色的墻,經過對比篩選,找到具有典型特征的墻進行拍照。照片集中到教師手上,經過篩選后,教師將這些有個性特點的墻的照片集中展示出來,并讓學生具體介紹。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來特別興奮,自然有話要說。上述教學,拍照活動簡單易行,適合學生操作,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學生的表現可以看出,教師的設計是比較成功的,學生通過觀察對比,運用美術視角看待這些墻,色彩感逐漸形成。
三、運用媒體深化美術認知
教師運用多媒體展開教學,可以為學生帶來豐富的視聽感官刺激,因為將美術圖片、美術視頻等信息以更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自然能夠激活學生的美術學習思維。學生的美術感知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學媒體的豐富性,使學生對色彩形成深刻的認知。學生對直觀的事物比較敏感,教師以此展開教學,適合度更高,教學效果更值得期待。如《美術檔案袋》涉及手工制作的內容,在課堂上,教師拿出一些記錄袋成品讓學生觀察:“這些記錄袋都是其他班級同學制作的,形狀、色彩都呈現個性特點,請發揮你的想象力,為自己制作一些美術檔案袋。”教師為學生進行示范操作,并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視頻,學生看得特別細致,逐漸掌握操作要領。在學生操作時,教師深入學生之中,對學生存在的問題給出糾正意見。在課堂展示階段,教師集中展示學生的作品,給學生帶來視覺盛宴。總之,學生對美術色彩的敏感性不同,教師要針對高年段學生美術學習的特點,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引導,發動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學習探索活動,幫助學生深化美術認知,以提升美術教學效率。
作者:黃信賢 單位:福建福州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