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述大學生就業難及應對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很復雜,有客觀的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本文試著從客觀及個體自身兩個方面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指導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 困難 指導
上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高校辦學模式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國家計劃部門不再安排大學生就業,而是實行了“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自主擇業、不包分配”的新的就業模式。在這種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就業模式下,大學生一方面獲得了職業選擇的主動權和選擇權,同時也因此失去了就業保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壓力。伴隨著近年來眾多高校大規模擴招學生的畢業,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變得日趨嚴峻,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大學生就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及困難。本文試著從客觀及個體自身兩個方面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作出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指導對策。
1 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
1.1客觀原因
從客觀上分析,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1勞動力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總量矛盾
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大量的人口已經給社會帶來了嚴峻的就業壓力。而隨著近年來城鎮登記失業率急劇攀升、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而出現的農業勞動力大規模轉移以及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用人單位吸納大學畢業生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勞動力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總量矛盾更加突出。大學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而就業率卻逐年下降。
1.1.2高校專業調整滯后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
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許多學校仍沉溺于計劃經濟的慣性之中,很少考慮到社會和企業的實際需求,專業設置和調整不是面向市場需求,而是單純立足于自身師資條件,造成學校專業設置與社會嚴重脫節,導致部分大學畢業生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
此外,高校的人才觀及相應的培養目標滯后于社會的發展,導致人才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過去幾十年,我國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著一定誤區,往往片面強調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專業理論知識,忽視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的培養。一些課程教學內容陳舊,不能和學生所學專業緊密結合,大多脫離實際,學生缺乏實踐鍛煉的機會和訓練。部分大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專業文化知識,但實踐操作能力欠缺。改革開放30年來,由于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對人才產生了很多新需求,而高校培養不出來,或者等到培養出來,社會已經不需要或者需要更高層次的人才。高校在人才培養和專業調整方面明顯滯后于社會需求。
1.1.3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要求進一步提高
在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用人單位接收大學畢業生的標準越來越高。他們不僅挑選名校的大學畢業生,而且非常注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如政治思想素質、學習成績、道德品性、協作精神、創新精神、實踐操作能力等等。三好學生、學生黨員、學生干部以及誠實可信、踏實肯干、具有強烈事業心和團隊協作精神的大學畢業生普遍受到歡迎;復合型、外向型、開拓型以及具有創新意識的大學畢業生日益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畢業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已經成為許多用人單位考核的內容;獲得英語六級、計算機二級證書也成為一些地區和單位接收畢業生的基本條件之一??傊F在的用人單位選擇人才更加注重的是素質、能力和品德。
1.2大學生自身的原因
從大學生自身的原因來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2.1就業能力不強,缺乏就業過程中必要的應對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除了應該具備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外,還必須具備各種不同類型的職業素質,如高度的責任感、良好的組織協調能力、創新精神、良好的實際操作能力等等。而現實是,很多大學生雖具備了較好的科學文化素質,但在職業素質、實踐能力等方面很欠缺,缺乏就業過程中必要的競爭力。
1.2.2擇業觀念定位不準,存在誤區
有的大學生自身的需求比較高,一些苦累臟的艱苦崗位不愿意干;有的大學生愛慕虛榮,盲目攀比,往往拿自己身邊同學的擇業標準來對照自己;有的大學生不能準確評價自己的綜合素質,單向追求就業理想,對用人單位工資、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環境等要求過高;有的大學生擇業標準很籠統,只把薪水、福利等當作選擇標準,而沒有從長遠的職業發展角度來尋找真正適合自身的崗位,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缺少必要的規劃,從而陷入求職的誤區。
1.2.3缺乏“先就業、后擇業;先生存、后發展”的觀念,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的意識淡薄
中國人向來視穩定為生活的重要條件,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一次就業定終身的觀念,經過歷史的積淀便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就業心理。有的畢業生急于在短時間內找一個固定的“鐵飯碗”,從而導致遲遲無法就業。此外,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的意識淡薄。
1.2.4缺乏到西部及邊遠地區就業的思想
在就業地域方面,多數大學生向往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的中心城市,因為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發展前景較好,施展個人才能的機會多。部分大學生認為小城鎮特別是山區,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思想觀念比較保守,缺乏發揮自己才能的環境和機遇,因而不愿下到基層就業。
2 指導對策
針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及困難,國家要繼續加強各項大學生就業優惠政策的實施;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以及與用人單位的對接工作,想方設法擴大畢業生就業的門路;大學生自身則要注重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及能力,轉變就業觀念,培養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爭取早日就業。
2.1國家層面
目前我國已經在實行“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制度。國家要繼續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支持和傾斜。加大公務員招聘制度、國家勞動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戶籍制度的改革力度,創造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的宏觀環境。要繼續加強優惠政策的實施,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到邊遠地區、艱苦行業和其他急需人才的基層單位去工作,鼓勵大學生到第三產業企事業單位和鄉鎮企業工作。
大力發展經濟,保持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據統計,國民生產總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能多提供100萬個就業崗位。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保持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速度,無疑將促進國家對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從而緩解日趨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
2.2高校層面
目前,造成部分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一個來自學校方面的原因是,部分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脫節,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是受制于學校的既有師資,人才培養模式與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距離。因此,學校要面向市場設置專業和制定招生計劃,認真研究人才市場的發展趨勢,積極調整自己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
加強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領導,切實提高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水平,加強就業信息服務。加強就業信息網站建設,構建就業信息平臺,積極開展網上雙選活動,開拓網上就業市場,努力實現多渠道、立體化網上就業信息的收集及,積極開展與大型人才網站及有關地區人才網站的鏈接與實質性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畢業生快捷擇業與就業;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與用人單位廣泛建立合作關系,共建畢業生就業實習基地,為畢業生充分就業創造條件;通過舉辦畢業生就業供需洽談會,根據各個學院、各個專業的需求舉辦校內專場招聘會,促進畢業生就業;做好困難畢業生的就業幫扶工作,對困難畢業生給予“一對一”的重點幫扶,優先為其提供就業指導、心理咨詢、技能培訓、就業推薦和信息服務。
2.3個體自身層面
2.3.1提升個人就業能力
大學生自身要積極優化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環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等等;掌握良好的面試技巧,提高面試能力。
2.3.2制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畢業生雖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和相對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但對自己的職業素質、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還不能作出完全清晰的界定,對職業缺乏了解、認識,求職時盲然不知所措。因此,大學生要在學校就業指導部門及指導人員的幫助和指導下,通過制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準確地分析自我、了解自我,并結合客觀實際需求,確立職業方向、職業目標,選擇職業道路,確定學習計劃、發展計劃,并采取積極的具體行動去努力實現這一目標。
2.3.3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
大學畢業生要打破一步到位、從一而終的舊的就業觀。過去大學生總是要到大中城市,到國家機關找“鐵飯碗”、“吃皇糧”,認為這樣才是就業,但現在要把這個觀念轉變過來。大學生應該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不必急于在短時間內找一個固定的“鐵飯碗”。隨著人事制度的不斷完善,為畢業生的就業創造了條件。畢業生畢業時可以將戶口遷回生源地,把檔案托管在工作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哪里找到崗位就在哪里就業。
2.3.4樹立到農村、到西部地區、到基層就業的觀念
農村是廣闊的天地,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0%以上,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離不開農村的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的社會、經濟、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迫切需要大量優秀畢業生投身于農村的廣闊天地,發展農村經濟。具有創業精神和創業技能的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去求職,更有可能成為新的工作崗位的創造者。
當前國家正大力推行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鼓勵大學生到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就業。廣大畢業生要依托西部大開發重點任務和重大建設項目提供的廣闊舞臺,樹立到西部地區、邊遠地區、基層工作的觀念,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抱負。
2.3.5增強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的意識
大學生畢業后可以通過單干、合伙等方式自主創業、創辦公司。自主創業給最具創造力和活力的大學生提供了就業和深造以外的創新之路。自主創業雖然具有一定的風險,但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自主創業將是一個必然趨勢,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之一的畢業生更是應該成為自主創業、努力創造就業崗位的領頭羊。
2.3.6培養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決定著求職者能否客觀正確地分析自我、認識自我,對擇業的過程有著重大影響。大學生在擇業中,將會遇到自薦、面試、筆試、競爭等一系列考驗,也會遇到職業興趣、職業前景、就業地域、經濟因素、家庭因素等方面的抉擇,能否順利經受這些考驗,正確地進行抉擇,心理素質起著重要作用。大學生要了解心理素質的有關問題,進而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求職擇業的過程中,要客觀地認識社會,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我,提高自我調適的能力,克服擇業自卑感、焦慮情緒、嫉妒心理、怕苦心理,提高自己應對挫折的抗壓能力??梢酝ㄟ^參加學校就業指導部門開展的心理測驗、心理講座、心理輔導沙龍、團隊訓練等方式,培養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
盡管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存在一定的困難,但也有很多促進就業的有利因素,如國家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支持和傾斜、我國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速度、畢業生就業市場與就業服務體系的不斷建立與完善,給大學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就業環境。高校畢業生既要克服就業中存在的諸多困難、不利因素,又要積極利用當前就業的有利因素,正視現實,抓住機遇,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