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依托地域文化的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將地域文化融入大學校園文化,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迫切需要,也是地方高校打造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的突破口。湖南文理學院作為湖南省高校轉型發展應用型高校試點之一,大力推進地域文化進校園,豐富學生文化生活,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營造特色校園文化。
關鍵詞:地域文化;校園文化;實踐探索
一、引言
校園文化建設是各類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石,而如何打造屬于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成為了現今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每所學校都存在于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為當地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做著貢獻,潛移默化地受到當地文化氛圍的影響。目前,我國高校的校園文化在一個自我封閉的圈子內發展,呈現出極大的趨同性,與地域文化脫節,缺乏創造力。隨著地方高校深度轉型發展,學校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出現了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這種“發展”的結果也給廣大地方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問題,地方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適應這種“發展”?將地域文化引進校園以之豐富校園文化、打造地域特色鮮明的文化氛圍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答案。
二、地域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的積極意義。
1.將地域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是衡量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成功的重要尺度。根據阿因考斯等人的研究經驗表明,任何變革得以成功的唯一條件就是參與改革的學校要能夠創造出適宜變革生存與繁榮的生態環境。將地域文化融入到轉型發展的地方高校,從而形成極具地域特色和風情的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形成適宜于高校轉型發展的肥沃土壤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從而進一步推動和鞏固地方高校轉型發展。
2.將地域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是地方高校轉型持續發展的基石。融入地域文化的地方高校,其轉型發展擁有堅實的基礎,使其能非常和諧地融入當地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的大潮,并實現快速可持續發展。然而,沒有地域文化支持的高校,其改革只能是膚淺的、暫時性的和形式化的。
三、融入地域文化的校園文化建設的原則
1.開放。學校以圍墻為界將自身與社會分隔開來。然而,在當今多元化的今天,任何組織和個體都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和發展,學校也不可能固步自封,固守早已經被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壓力所沖破的領地。學校要實現自我發展,必須要以開放的心態面對社會變化,積極做出自我調整。地方性本科院校更應該積極面向地方社會文化,吸收融合地域文化精華,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2.合作。合作能給學校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那些具有合作精神的院校就要比其他院校更加具有生命力。變革的本質就是學會新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這種新的變化必然會給引發新的探討。因此,通過地校合作,互相交流,能夠使改革具有良好的氛圍。因此,現代學校,無論從改革還是從發展的角度出發,都需要構建合作的環境,發展合作的精神和文化。
四、將地域特色融入的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
常德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人文薈萃,文化積淀深厚。湖南文理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性大學,與這個城市水乳交融,有著密不可分的文化淵源。常德的人文精神、城市歷史文化等都對這所地方性本科院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湖南文理學院,作為常德市最高學府,其校園文化、校園特色也不斷地豐富常德城市文化的內涵,促進著城市的文化發展。
1.以“詩”文化為突破口,豐富學生文化生活。常德歷史悠久,古今文人名士在常德留下眾多的錦繡詩篇。古代有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等文人騷客,現有孫中山、、、宋教仁、林伯渠、魯迅、丁玲、喬石等近代偉人和大批名家。中國常德詩墻以沅江防洪大堤為載體,全長4公里,共八大篇章。選自先秦以來有關常德的詩作和中外名詩1530首。薈萃名家詩詞、書法、美術精品鐫刻于一墻,被稱為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墻,獲“吉尼斯之最”。學校利用常德“詩文化”,開展系列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如,培育和選拔一批優秀學生參加中國常德詩墻的導游講解培訓,并在新生入學教育時,組織學生前往中國常德詩墻參觀,既能有助于學生了解地方文化,又能進行傳統詩詞文化教育;積極配合地方政府開展一年一度的中秋詩詞朗誦大會,營造良好吟誦氛圍,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借用屈原《離騷》“沅有芷兮澧有蘭”的詩句,成立了“蘭芷”文學社團,豐富師生文化生活,提高了師生的審美情趣。
2.以“武陵風韻”為契機,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武陵風韻”是一場充分彰顯常德深厚文化底蘊、充分展示常德文化藝術豐碩成果的文化“盛宴”。它以常德獨具地方特色的文藝形式,常德絲弦、漢劇高腔、花鼓戲等,傳唱常德的發展變化。常德絲弦是我國十大曲藝品種之一,更是常德獨有的曲藝奇葩。常德漢劇高腔是常德戲劇文化的主要承載者,是常德戲劇的活化石。兩者都是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常德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和發展也顯得尤為重要,學校積極組織優秀師資和學生編創、表演、傳唱相關曲目,有不少曲目獲得全國獎項,如《奇特的錄音帶》曾獲得全國大學生展演一等獎。由我校音樂學院教師改編的《武陵人家映像—劉??抽孕鲁犯峭昝赖貙F代音樂元素與傳統花鼓戲文化相結合,為花鼓戲文化的傳承貢獻了一份力量。經由我校教師藝術加工、演繹的湖南經典民歌《澧水船夫號子》更是將澧水船夫們緊張而激烈的勞動生活和樂觀、自豪、堅毅、勇敢的性格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來。合唱《武陵人家映像—劉??抽孕鲁芳拔璧浮跺⑺蛱栕印冯p雙獲得第三屆大學生展演一等獎。”也在全省多所高校和縣市區公演,成為我校極具特色的一大文化品牌,同時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文藝生活。
3.以“善德”文化為載體,弘揚傳統文化。善德文化,是常德文化的根基和土壤。生活在常德枉山的善卷先生是善德文化的開山鼻祖,屈原、陶淵明、劉禹錫等先賢更是用自己的筆墨和思想豐富了善德文化。善德文化的宗旨是“和”,善卷先生以自己的實踐平息了各民族間的矛盾,使天下得以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吧频隆蔽幕岢晕覡奚?,講求自律,他所向往的道德追求,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是一個人自覺的內在需求。學校以“善德”文化為載體,開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課程,成立常德歷史文化研究所、詩墻文化研究所等,并長期在學報《武陵學刊》創設“德文化”專欄,挖掘地方傳統文化內涵,凝練常德人文精神,對常德“德”文化、“柳”文化、“太陽山”文化、“桃花源”文化等地域文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實現了大學文化教育的功能。
五、結語
大學是人格養成之所,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對學生人格的培養,價值觀、世界觀的養成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以地域文化作為校園特色文化的根基和土壤,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一個時代要求和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朱旭靚.大學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和諧互動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2013:34-35.
[2]許學剛.對地域文化的承傳、凝煉和貢獻———析紹興文理學院的校園精神[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5,(5):10-15.
[3]張志云,劉地松.海西地域文化與大學校園文化的融合與共生途徑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7(11):25-27.
作者:陳建清;鄢靈 單位:湖南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