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體質指數(shù)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年第四期
摘要
目的探討類風濕關節(jié)炎(RA)患者體質指數(shù)(BMI)與疾病活動性之間的相關性。方法收集620例確診為RA的患者,分為體重過低(BMI1)組:110例(177%);體重正常(BMI2)組:354例(571%);超重(BMI3)組:156例(252%,其中肥胖者占30%),比較各組臨床特征及實驗室指標之間的異同,分析RA患者BMI與疾病活動性之間的相關性。結果①BMI1、BMI2、BMI3三組首發(fā)癥狀為膝、踝及髖負重關節(jié)炎的患者比例分別為236%、280%、442%,首發(fā)癥狀為手、足等外周小關節(jié)炎的患者比例分別為764%、720%、558%(P<0001);BMI1組較BMI2、BMI3組雙手X線骨破壞較重、關節(jié)功能差(P<0001);三組在是否使用激素及改變病情抗風濕藥、抗環(huán)瓜氨酸多肽(CCP)抗體陽性率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②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關節(jié)腫脹數(shù)(SJC)、關節(jié)壓痛數(shù)(TJC)、健康評估問卷(HAQ)評分、疾病活動指數(shù)28(DAS28)在三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MI1組較其他組ESR、CRP、DAS28、HAQ評分高,SJC及TJC數(shù)目多(P<005);③相關性分析顯示:BMI與RA患者的ESR(rs=-0174,P<0001)、CRP(rs=-0138,P=0001)、DAS28(rs=-0155,P<0001)、SJC(rs=-0110,P=0006)、TJC(rs=-0123,P=0002)、關節(jié)功能(rs=-0102,P=0012),以及雙手X線分期(rs=-0113,P=0007)呈負相關性,與類風濕因子、疼痛VAS評分、HAQ評分、病程等指標間無相關性;④多元線性回歸顯示:BMI為CRP和ESR的影響因素。結論低或正常BMI的RA患者發(fā)病以小關節(jié)為主,而高BMI患者以負重關節(jié)發(fā)病比率增高;低BMI的RA患者有著更高CRP、ESR及疾病活動性,而高BMI對疾病活動性及骨破壞可能有保護作用。
關鍵詞
關節(jié)炎;類風濕;體質指數(shù);疾病活動性
類風濕關節(jié)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種以慢性滑膜炎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可累手、膝、踝等多個關節(jié)。RA患者體質指數(shù)(bodymassindex,BMI)對疾病活動性以及預后是否有影響,目前尚無定論,國外有研究[1]表明高BMI者有著更高的疾病活動性,但也有研究[2]顯示高BMI是骨破壞的保護因素,且有研究[3]顯示高BMI的RA患者比低BMI者有更低的死亡率,國內目前相關研究尚未見報道。該研究旨在探討RA患者BMI與臨床特征及疾病活動性之間的相關性,以提高對RA疾病的認識。
1材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收集2013年1月~2015年6月于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風濕免疫科就診的RA患者620例,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和歐洲抗風濕病聯(lián)盟2009年RA分類標準或1987年ACR修訂的RA分類診斷標準,排除合并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年齡16~83(5423±1300)歲;病程4個月~40年,中位病程6年;其中女503例,男117例。
1.2方法BMI由受過專業(yè)訓練的工作人員使用統(tǒng)一的工具測量身高(m)、體重(kg)計算而得(精確到001m和01kg),每次測量前均校零,計算公式BMI=體重/身高2(kg/m2)。根據(jù)《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推薦的標準[4],將所有RA患者分為3組:BMI1組為體重過低組(<185kg/m2),共110例(177%),病程8個月~40年,中位病程7年,其中男23例,女87例;BMI2組為正常體重組(185~239kg/m2),共354例(571%),病程8月~40年,中位病程5年,其中男63例,女291例;BMI3組為超重組(≥240kg/m2),共156例(252%),其中肥胖者(BMI≥280kg/m2)共19例(30%),病程4個月~40年,中位病程6年,其中男31例,女125例。三組在性別、病程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3臨床及實驗室指標的收集所有的RA患者均詳細記錄臨床及實驗室指標,包括病程、起病關節(jié)、激素及改變病情抗風濕藥(diseasemodifyingantirheumaticdrug,DMARD)使用情況、28個關節(jié)疾病活動指數(shù)(diseaseactivityscorein28joints,DAS28)、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28個關節(jié)腫脹數(shù)(swellingjointscount,SJC)、28個關節(jié)壓痛數(shù)(tenderjointscount,TJC)、關節(jié)功能、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C反應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抗環(huán)瓜氨酸多肽(anticycliccitrullinatedpeptide,CCP)抗體、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factor,RF)、雙手X線分期、健康評估問卷(healthassessmentquestionnaire,HAQ)評分等。
1.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正態(tài)分布或近似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珋x±s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資料以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間距)[M(QR)]表示。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態(tài)分布資料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或KruskalWallis檢驗),組間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多元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結果
2.1一般情況620例RA患者中男性平均BMI為(2174±333)kg/m2,女性平均BMI為(2166±316)kg/m2,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17)。三組年齡分別為(5399±1542)歲、(5327±1298)歲、(5656±1077)歲,BMI3組年齡高于其他組(F=3521,P=003)。
2.2三組RA患者計數(shù)指標的比較BMI1、BMI2、BMI3三組中首發(fā)癥狀為膝、踝、髖等負重關節(jié)炎的RA患者比例分別為236%、280%、442%,首發(fā)癥狀為手、足等外周小關節(jié)炎的RA患者比例分別為764%、720%、558%,三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提示隨著BMI的增加,以膝、踝、髖等負重關節(jié)炎為首發(fā)癥狀的患者比例越來越高,以手、足等外周小關節(jié)炎為首發(fā)癥狀的RA患者比例越來越低。雙手X線分期、關節(jié)功能分級在三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兩比較結果提示BMI1組較其他組雙手X線骨破壞重、關節(jié)功能差(P<005);BMI2與BMI3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三組RA患者間抗CCP抗體陽性率、激素及DMARD藥物使用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3三組RA患者計量指標的比較ESR、CRP、TJC、SJC、HAQ、DAS28在三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疼痛VAS評分、RF、抗CCP抗體在三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兩比較結果提示BMI1組較其他組ESR、CRP、DAS28、HAQ評分高,TJC及SJC數(shù)目多;而BMI2組與BMI3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2.4Spearman相關分析結果BMI與RA患者的ESR(rs=-0174,P<0001)、CRP(rs=-0138,P=0001)、DAS28(rs=-0155,P<0001)、SJC(rs=-0110,P=0006)、TJC(rs=-0123,P=0002)、關節(jié)功能(rs=-0102,P=0012),以及雙手X線分期(rs=-0113,P=0007)呈負相關性,與RF、疼痛VAS評分、HAQ、病程等指標間無相關性。
2.5影響CRP和ESR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逐步法),以年齡、性別、SJC、TJC、疼痛VAS評分、BMI、HAQ為自變量,以ESR和sqrt(CRP)為因變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BMI為sqrt(CRP)和ESR的影響因素,見表3。
3討論
本研究顯示RA患者低體重、正常體重、超重、肥胖的比例分別為177%、571%、222%和30%,2010年統(tǒng)計我國18歲及以上成年人超重率為318%,肥胖率為121%[5],因此,RA患者低體重及正常體重者較多,而超重及肥胖者較少。研究中超重及肥胖的RA患者較正常及低BMI者以膝、踝、髖等負重關節(jié)發(fā)病的比例增高,以外周小關節(jié)發(fā)病比例降低,這可能與體重增加導致負重關節(jié)負擔加重從而引起關節(jié)間隙狹窄有關。本研究顯示BMI1組較其他組DAS28、ESR、CRP高,SJC、TJC數(shù)目多,相關性分析顯示BMI與ESR、CRP、DAS28、SJC、TJC呈負相關性。研究[6]表明,RA患者中低體重者有更高的ESR和CRP,另外研究[7]也表明,營養(yǎng)狀況差的RA患者有更高的HAQ和更多的SJC,本研究與之相符。研究[8]表明,這一結果是由于風濕性惡病質所導致,是指長期慢性炎癥導致機體代謝亢進,致使肌肉組織降解的同時伴有脂肪組織增加或不變,在疾病的早期,BMI可保持正常,隨著疾病的進展,BMI逐漸低于正常,此時BMI便不能反映患者的肥胖程度。關于風濕性惡病質的機制目前仍不明確,目前認為促炎因子(如TNFα、IL1β、IL6、IFNγ)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激活NFκB從而誘導肌肉蛋白分解,同時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可加劇肌肉蛋白的分解代謝[9]。研究[10]顯示,RA患者肌肉蛋白的丟失將導致BMI和生活質量的降低,也進一步驗證了風濕性惡病質對RA患者BMI的影響。然而國外有關研究[1,11]卻得出相反的結果:隨著BMI的升高,RA患者的CRP和DAS28也逐漸升高。這可能是因為后者的研究對象病程相對較短,在疾病早期風濕性惡病質導致RA患者肌肉組織降解尚不明顯,此時BMI尚能反映RA患者的肥胖程度,而脂肪組織可產(chǎn)生炎癥細胞因子,導致CRP的產(chǎn)生以及疾病的活動,但隨著病程的延長,最終將導致BMI的降低。Westhoffetal[12]通過對767例RA患者隨訪3年發(fā)現(xiàn),肥胖者關節(jié)破壞更緩慢,本研究與之一致,提示BMI升高是骨破壞的保護因素,Scarianoetal[13]認為瘦素在其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是一種由脂肪細胞分泌的多肽,可影響骨的形成,與BMI呈正相關性,隨著BMI的升高,瘦素可增強骨的重建和抑制骨的重吸收,從而延緩骨破壞。但目前尚未達成共識,仍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不同BMI的RA患者臨床特征及疾病活動性有所差別,BMI低者有更高的ESR、CRP、SJC、TJC及疾病活動性,相關機制仍待進一步研究,在評估RA患者疾病活動性的同時,不可忽視BMI對其的影響。
作者:常玲 徐建華 徐勝前 肖會 黃玲玲 劉娜 馬芹 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風濕免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