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失眠用藥關聯性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中藥雜志》2015年第二十期
失眠(sleeplessness)是指無法進入睡眠狀態或者無法長時間保持睡眠狀態,從而導致人體睡眠不足,又稱為入睡和維持睡眠障礙(DIMS)。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斷斷續續不連貫,或者過早地醒來,醒后不能再繼續睡,有睡眠不足,全身乏力,倦怠的感覺,失眠多因健康情況不佳,身體疼痛、感覺不適,人體生理節奏被打亂,睡眠環境影響等因素引起,可以根據不同的原因采取對應的措施。中醫稱失眠為“不寐”(見《難經•第四十六難》),“夜不瞑”(見《靈樞•營衛生會》)、“目不瞑”(見《靈樞•大惑論》)。失眠是醫療臨床常見的病癥,雖然不屬于危重疾病,但是由于失眠妨礙人們的正常生活、工作、學習和身體健康,并且還能加重或者誘發心悸、胸痹、眩暈、頭痛、中風等等病癥。而頑固性的失眠,還會給病人帶來長期痛苦,甚至因此形成對安眠藥物的依賴,從而引發醫源性疾病。郭蓉娟教授擅長中西醫結合,藥物與心理結合,治療失眠癥。整理郭蓉娟教授治療失眠癥的方劑,通過數據挖掘的方式,發現其治療失眠癥的臨床用藥規律、常用藥物、藥對及用藥指征,總結用藥規律,并在歸納整理后獲得新處方,希望能為失眠癥的中醫治療開辟一條新的思路,為臨床研究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的來源與篩選本文所涉及的數據資料來源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腦病二科郭蓉娟教授治療失眠癥的方劑,經過數據提取整理后,篩選出中藥方劑3084首。
1.2分析軟件“中醫傳承輔助系統”軟件,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提供。
1.3處方的錄入與核對將篩選出來的數據按照“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的操作規范錄入數據庫,由雙人負責審核,以確保錄入數據的準確性,為下一步數據挖掘提供可靠性保證。構建郭教授中藥治療失眠癥用藥的數據庫,內容包括藥物,劑量,單位。
1.4數據分析
1.4.1基本信息統計分析應用“中醫傳承輔助系統”軟件中“統計報表”模塊下的“基本信息統計”功能,進行藥物的基本信息統計。統計出3084首中藥處方中高頻次的藥物以及四氣、五味、歸經等信息,得出該病用藥的主導趨勢。
1.4.2組方規律分析“支持度個數”設為500,置信度設為0.6,按藥物組合頻次從高到低的順利排列,得出常用藥對及網絡展示圖。
1.5新方分析“相關度”設為8,“懲罰度”設為2,進行聚類分析,算法包括:改進的互信息法和復雜系統熵聚類,得到藥物的核心組合,最終演化出新方,并實現網絡化展示。
2結果
2.1藥物基本信息統計
2.1.1用藥頻次統計結果顯示,郭教授的失眠癥方劑中共使用207味中藥,其中使用頻次大于100的藥有59味,占89.33%,使用頻率居前10味的藥物分別是:酸棗仁1089、熟地黃1049、刺五加1034、夏枯草929、羚羊角粉908、珍珠粉845、陳皮754、淫羊藿732、郁金718、黃芪644。
2.1.2藥物的藥性統計由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溫性藥占43.42%,寒性藥占25.31%,平性藥占20.73%(表2)。
2.1.3藥物的藥味統計通過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郭教授用于治療失眠癥的方劑中甘、苦、辛3種藥味的藥占91.58%(表3)。
2.1.4藥物的歸經統計由結果可看出,入肝經、腎經、脾經、心經、肺經的藥物使用頻率最高,占到了80.75%,而入小腸經、心包經和三焦經的藥物使用頻率最低,僅占0.83%。
2.2基于關聯規則的用藥分析將“支持度個數”設為500,支持度表示該藥在所有處方中同時出現的次數,“置信度”設為0.6,得出的結果按藥物組合頻次從高到低的順利排列,得出以下常用藥對,共涉及12味藥物(表5),藥物之間的關聯進行網絡展示(圖1)。
2.3基于改進的互信息法的藥物關聯度分析綜合考量,這里的相關度設為8,懲罰度設為2,得到方劑中兩兩藥物之間的關聯度,得到藥對數據20726條,將關聯度0.06以上的藥對列表(表6)。以上表中的藥物間關聯度分析為基礎,按照相關度與懲罰度約束,基于復雜系統熵聚類,演化出3~4味藥的核心組合41對(表7)。在以上核心藥對的基礎上,運用無監督熵層次聚類算法,生成7個新處方(表8,圖3~7)。
3討論與小結
本文采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為工具,搜集郭蓉娟教授治療失眠癥中藥處方3084首,涉及藥物207味,分析得到常用藥物59味、四氣五味歸經的分布、常用藥對21個,基于互信息法提取出藥對及關聯系數,演化出41個核心組合,最后,通過軟件集成的熵聚類方法進一步演化出7個新方。通過頻次統計,出現頻次最高的藥物前10味藥為:酸棗仁、熟地黃、刺五加、夏枯草、羚羊角粉、珍珠粉、陳皮、淫羊藿、郁金,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郭教授治療失眠的藥物除了常規安神藥之外,更多的應用了一些補腎補脾類藥物,失眠癥就診人群中老人患者居多,具有病程長、病情易反復等特點,中醫認為,久病及腎,疾病日久多影響于腎,出現腎氣衰退、腎陰腎陽的虧虛,此外,失眠患者常伴有記憶力減退、胃腸不適等癥狀,用藥也符合郭教授以瀉肝安神為主藥夜間服用,白天以健脾益腎為輔的用藥方針。
通過關聯分析,挖掘結果客觀的、全方位的展示出郭教授治療失眠癥的方劑,“酸棗仁+夏枯草+刺五加”為郭教授的“瀉肝安神方”,已經申請專利,與“羚羊角粉+珍珠粉”配合做為夜晚方劑使用;“熟地黃+鹿角膠+淫羊藿”為郭教授“補腎健腦方”的核心藥對,“熟地黃+黃芪+三七+陳皮”為郭教授“健脾益腎方”的核心藥對,“熟地黃+郁金”為郭教授“解郁醒脾方”的核心藥對。
最后通過改進的互信息法和熵聚類算法,演化出3~4味藥的核心組合41對,最后生成新方7個(表8),7個新方中新方4與郭教授“寧心安神方”基本相似,新方6與郭教授“溫陽活血泡洗方”雷同。失眠患者多易合并頭暈、肢體麻木等癥狀,且老年患者融合合并咳嗽、外感,因此在核心處方的基礎上經常隨證加減,如合并外感風寒加用新方1,合并陰虛咳嗽加用新方2,合并頭暈加用新方3,合并肢體麻木加用新方7等,從各個方面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以上分析符合郭教授對失眠病因病機的認識:以肝郁化火為核心病機,肝郁脾虛、久病及腎的特點,符合臨床實際。
作者:田瑾 劉仁權 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 東方醫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