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以歷史思維推進大學生政治教育工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歷史思維,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從歷史視野和發展規律中思考分析問題、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的科學思維。它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獨特優勢,是高校學生工作開展的基本方法論,也是高校學生思政工作開展的基本要求,更是青年大學生培養全面有效性的試金石。通過對青年大學生歷史觀的塑造、在歷史視角下認識各類政治要領、批判思維培育與引導等三個途徑促進其歷史思維的形成?;跉v史思維視角下注重推動青年大學生“自我革命”精神的形成、注重發揮高校共青團助推作用、注重構建高?!昂狭λ颊苯逃热齻€方面的實踐設想,進一步推進新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向縱深發展。
關鍵詞:歷史思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青年大學生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指明了方向。新時代青年將肩負起歷史的使命,既當追夢者,亦是圓夢人。以歷史思維引導青年大學生尋初心之根,覓信仰之源,助力高?!叭θ恕彼颊ぷ骶C合改革理念和助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發展是每一位高校學生思政工作者的應然方位。“歷史思維,是指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從歷史視野和發展規律中思考分析問題、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的科學思維”[1]?!皻v史思維是標志馬克思哲學在思維方式上的革命性變革的一個根本特征”[2],是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中運用的科學方法,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
一、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視角下歷史思維的作用和優勢
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歷史就是不斷堅持真理、不斷自我革命、不斷修正錯誤的歷史。重視以歷史思維來看問題、觀大勢、謀戰略,“從歷史規律中把握前進方向,是我們黨克敵制勝的一大法寶”[3],是全面從嚴治黨、治國理政等重要論述理論創新的思維方法。對于高校思政工作者而言,引導并教育當代青年大學生學會以歷史思維看問題、解決問題,看世界、認識世界,多品一些歷史文化、多讀一些紅色歷史,才能讓青年看前行的步伐,感受國家前進的不竭動力,理清自身前行的方向,以更強大的動力把握當下,從過去走向未來,更深刻理解國家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關鍵所在。
(一)歷史思維是高校學生工作的基本方法論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是最好的教科書,是最好的清醒劑,是最好的營養劑”。高校學生工作方面,具體可以從“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三個歷史思維時態落實,讓青年大學生正確認識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忘本來,就是通過引導學生學會講述中國故事,追根溯源,重溫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偉大歷史,系統理和國家發展史,埋下“愛國之心”種子。吸收外來,就是引導青年學生理清國家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進程和脈絡。從近代以來洋務運動到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再到歷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讓青年學生深刻領會要不斷吸收和借鑒世界先進文化,堅持“中西合璧”,以理論創新指導實踐。面向未來,就是培育學生以“歷史思維”促進“未來思維”的形成,培育學生時代意識,始終要走在時代的前列,將未來歷史任務的實現落實到當前的努力奮斗實踐中。三個歷史思維時態的落實讓青年做到歷史文化傳承與發揚,以黨史文化引領精神世界成長,以國史發展脈絡堅定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成為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推進高校思政工作發展的重要方法。
(二)歷史思維是高校學生思政工作開展的基本要求
歷史思維可以“引導大學生用歷史眼光看待歷史問題,增強大學生的思想認知和辨識能力,做到知史明辨、知史愛國、知史愛黨”[4]。黨史、新中國史作為中華民族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源泉。如果用不上、用不好,不僅是一種遺憾,更有愧于創造了它們的革命前輩、先鋒模范,然而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對于當今青年大學生而言,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歷史呈現“碎片化”“快餐化”的特點,同時,受到西方思潮和等影響,產生負面作用。大學生中很少有人能講好近百年的黨史文化故事,很少有人帶著問題去深入研究歷史文化的思維意識,大多數青年只關注或停留在歷史的表象,缺乏形成屬于自己觀點與思考,不易于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現代化情懷,不易于深刻理解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初心與使命。
(三)歷史思維是青年大學生培養全面有效性的試金石
新時代青年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他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實現的中堅力量。作為一名全面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育學生形成以歷史思維為核心的“四個思維意識”,即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底線思維至關重要。戰略思維需要歷史思維提供依據和方向。戰略的產生必然是建立在對歷史上相關事件的認識以及經驗吸取。創新思維需要歷史的經驗支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都是指導當下技術創新、自我革新的良方。歷史思維充分反映辯證思維。對于底線思維,總書記強調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的論述正是對近代史的深刻總結,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才會不動搖。青年大學生只有在不斷實踐中形成歷史思維統領下的“四個思維意識”,才能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新高度。
二、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視角下歷史思維的具體內涵
關于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歷史思維的具體內涵,本研究從以下兩方面展開:一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歷史思維,強調要培養學生的歷史形象思維能力和歷史邏輯思維能力[5],讓學生不僅能把握歷史事實,形成文化自覺,更能運用歷史,形成辯證、批判性思維;二是認識世界中的歷史思維,即通過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與方法,解釋歷史現象,把握歷史規律并指導實踐。
(一)注重歷史觀的塑造
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國家,我們需要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大歷史思維,它是每一位青年的使命自覺和意識自覺行為:首先是回顧世界社會主義500年歷程,從社會主義由空想向科學的偉大飛躍,從蘇聯模式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新中國1949新紀元、1978新時期、2000年新世紀再到2017新時代的轉變。其次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從黨的指導思想到指導中國革命,從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從指導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最后是學會運用唯物辯證法來觀察歷史,并以此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方式,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善于抓關鍵、找重點。
(二)以歷史思維理解各類政治要求
隨著中國共產黨的不斷發展,諸如“兩個務必”“兩個維護”“四個意識”“四個自信”“五位一體”等政治標語越來越多,對于青年大學生來說正確理解他們的內涵顯得非常困難。然而每一個標語背后都有一段深刻的歷史故事,以歷史的思維視角去理解和研究是一個很有效的辦法。要從黨的發展歷史視角看,“兩個維護”源于黨的革命、建設、改革等歷史的傳承,是我黨在歷史發展中的總結與共識。1945年召開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提到:“我黨終于在土地革命戰爭的最后時期,確立了同志在中央和全黨的領導……”歷史證明:黨中央和全黨有堅定的領導核心后,各方面都有發展,否則只會有“左”或“右”等錯誤。另外,“兩個維護”是歷史指導現實和未來實踐的行為方向,做到“兩個維護”,是黨的基本政治規矩和政治紀律,更是立足黨組織、立足群眾、服務群眾的基礎。
(三)以批判性思維促進歷史思維的形成
“提問題、講觀點、作論證,都要有歷史的推演,要有來龍去脈”[6],這樣才能有比較,有立體感,批判性思維才能不斷被培育,才能進一步把握問題的本質和思想的精髓。批判性思維的樹立是青年大學生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培育青年大學生批判性思維意識,有助于其歷史思維的形成與可持續性發展。批判性思維始于問題意識,有了問題意識基礎,主動關注與思考才能跟進,理論學習和實踐能力才能促進與提升,并深刻理解絕對性與相對性統一的辯證關系,才能進一步理解歷史事實、立場、觀點等。批判性思維教育不僅改變現有灌輸式教育模式,也有助于青年大學生不斷增加知識儲備以及完善知識結構,促進自身對歷史的分析、理解,形成屬于自己的獨特認識,形成明事理、辨是非、懂社會、顧大局的優良品質。
三、歷史思維與高校學生思政工作的融合和實踐設想
新時代的高等教育面臨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關乎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要問題。高校學生思政工作也應該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與時俱進,特別是將歷史思維作為學生思政工作的內核,并將其融入到青年一代共產主義追隨者、社會主義建設者不斷筑夢、追夢和圓夢過程之中,不斷收獲信心和勇氣,在歷史文化的指引下奮斗、奔跑,不斷堅定理想信念。
(一)注重推動青年大學生“自我革命”精神形成
2019年1月,總書記在中紀委三中全會上首次提出了“四個自我”理論,即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這是勇于自我革命的生動實踐和具體體現,也是從嚴管黨治黨、使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制勝法寶[7]。分析可知,該理論其實就是黨不斷成長的自我革命歷史過程。在歷史各個階段,中國共產黨始終扮演著革命黨的角色。早期為救國圖存進行社會革命。在和平年代,為了更好地服務人民進行自我革命。同樣,黨組織也要引導青年大學生開展自我革命。過濾思想陋習,自我凈化。自覺抵制貪圖安逸享樂,逃避專研、基層就業的思想,堅決抵制校內外違紀違規、投機取巧、妄想作弊等心理。接收群眾監督,自我完善。加強團員、群眾、教師的評議和監督,不斷改進自身不足。加強服務意識,不斷提升自身先鋒模范作用,不斷提升群眾基礎。敢于突破自我,自我革新。敢于和舊觀念作斗爭,敢于革除阻礙自身進步、發展的“頑固”點。在逆境中,沉著應對,嘗試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自我超越。提升思想境界,自我提高。加強自身創造性思維、將“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內化于心,具有敢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的思想境界,深刻領會“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的辯證關系。
(二)注重發揮高校共青團助推作用
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共青團始終要把深入學習宣傳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擺在首位。群團改革以來,大學生團員青年發展比例越來越高,這對團組織要求也越來越高。新時代高校共青團工作的發展將直接影響高校學生思政工作的成效。共青團需要繼續深入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訓班”“四進四信”等教育,持續進行“青年大學習”行動,引導青年堅定“黨有號召,團有行動”的信念以及“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的行動方向。要實施“青年大學生講師團”。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團干部、輔導員等指導下,借助新媒體等媒介,引導青年大學生以青年易于接受的方式講好黨史、國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國青年運動史等故事,做到讓青年講清楚、弄明白、記得牢、用得上。深化國家發展成就,提升家國情懷,增強對青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團組織活動的影響力。
(三)注重構建校史“合力思政”教育
伴隨著高校的發展前行,其本身的歷史文化也在不斷積淀。充分凝聚并利用學校固有的歷史文化來推動學生工作特別是學生思政工作將更具效果、更生動、更形象、更有說服力。一是高校需要注重“校本黨史文化”的開發和利用。如作為“勞模”搖籃的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可以充分利用歷史悠久的勞模文化育人功能,引領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在“工匠精神”的不斷熏陶下,習得并內化于心,在實踐中傳承勞模精神,爭做大國工匠,助推“勞動教育”。二是要發揮高校“五老”的引領功能。將老一輩教職工的先進事跡、愛國榮校情懷作為最直接的教材,引導學生深化對“美”“可愛”的新認識,深化“美育教育”,促進新時代“五新”大學生的形成。三是要發揮校友的朋輩作用。校友是學校最硬的一張名片,充分發揮校友會的功能,搭建各類校友返校與師生交流的平臺,分享學習生涯史、職業發展史,引導在校生進一步增強“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信念。
作者:楊超杰 單位:上海第二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