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以案例分析檢驗與臨床溝通重要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探討在臨床檢驗工作中,檢驗工作者采用形態學的檢驗方法對患者的病情分析診斷的價值,以及在檢驗過程中與臨床溝通的重要性。本文選擇日常工作中典型的形態學案例,針對不同發展情況,從檢驗質量的前、中、后階段分別進行分析解讀。通過幾個案例的有效處理,論證常規形態學檢驗的價值及與臨床有效溝通的重要性,通過及時與臨床(或患者)溝通,避免誤診誤治、過度醫療及延誤病情。最終得出檢驗與臨床及時、有效溝通可提高檢驗報告質量,提高診斷正確率。
[關鍵詞]形態學;檢驗質量;臨床;溝通
醫學檢驗發展迅速,近年來隨著儀器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檢驗質量與效率有了明顯提高,可由于檢驗項目的不斷增多、檢驗臨床應用的復雜性等因素,檢驗與臨床的溝通交流越來越少。為增強檢驗與臨床的溝通,原衛生部與中國醫師協會在??漆t師分類中增設了檢驗醫師類別,適應檢驗醫學的快速發展。2003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15189,它是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的管理平臺。2003年《醫學實驗室———質量和能力的專用要求》中明確指出:“醫學實驗室除對患者的標本進行各種檢測外,還要能提供檢測結果的解釋,以及在實驗室所涵蓋內容和范圍之內的咨詢性服務”[1]。這就對檢驗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在檢驗與臨床之間起溝通作用的檢驗醫師勢在必行。2012年作為北京市首批檢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友誼醫院對檢驗醫師的培養進行了積極探索,推動了檢驗醫師的發展[2]。但是,目前仍未有明確的檢驗醫師定位,相應的制度仍不夠完善,面臨困境。形態學檢驗是臨床檢驗最基本的手段,對于多種疾病的診斷、治療都有重要意義。隨著高科技手段在醫學檢驗的廣泛應用,很多純手工檢驗,如血細胞顯微鏡計數逐步被自動化儀器所代替。但在實際工作中,針對特殊情況或報警,仍需手工鏡檢進行復核確認及與臨床進行有效溝通,而不宜直接發出檢測報告。作者總結分析如下案例,以探討檢驗與臨床溝通的重要性。
1蠶豆病患兒的緊急救治
1.1患兒,男,2歲6個月,急診采末梢血時發現患兒皮膚明顯黃染,精神不佳、乏力,疑似“蠶豆病”。詢問患兒基本情況,既往身體健康,現發熱,曾就診于小診所,考慮感冒,治療無明顯好轉?,F患兒皮膚黃染、乏力進行性加重,遂來本院就診。血常規示:RBC1.02×1012/L,Hb28g/L。追問病史,患兒約3d前進食蠶豆制品,立刻查網織紅細胞(RET),RET比值13.4%,明顯增高,囑咐患兒家長,持檢驗結果,緊急辦理入院,并叮囑家長一定告知醫生3d前曾進食蠶豆制品。經輸血治療等緊急處理,第2天,患兒復查血常規,Hb75g/L,明顯好轉,繼續觀察治療,3d后Hb升至121g/L。后完善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檢查,提示G6PD缺乏,建議必要時完善相關基因檢查。
1.2分析G6PD
缺乏癥是南方地區一種最常見的酶缺陷性溶血性貧血,發病時可因食入蠶豆和某些藥物等因素引起急性溶血性貧血,須積極搶救[3]。該案例通過細致觀察,并與患兒家屬交流詢問病史,盡快找出了病因,為救治患兒爭取了時間。
2小女孩“被感染”寄生蟲
2.1患兒,女,6歲,大便標本。標本外觀黃軟,量一小勺,無明顯異常。顯微鏡下查見大量運動活潑的線蟲,懷疑糞類圓線蟲。立刻查看該患者的其他檢驗結果,均無異常。是否有其他寄生蟲感染相關的陽性體征或者檢查結果?鏡下的蟲子該如何報告?作者追問無所獲,聯系醫生無結果;仔細研究這些線蟲,加上碘液,頭端可見明顯口腔,咽部可見兩個球狀物,生殖原基大,尾端尖細,鉤蚴、糞類圓線蟲的特征都不符,多方請教老師,查找資料,最終考慮為艾氏小桿線蟲[4],其形態特征基本吻合。該蟲主要為自生生活,偶爾寄生人體和動物,若患者沒癥狀,首先考慮污染所致。后輾轉聯系到患者家屬,得知孩子未飲用過生水或污水,也無腹痛腹瀉。詳細追問后得知,大便標本取自便池,可能存在取標本時受便槽邊緣污染的情況。作者要求必須嚴格規范重新取標本,及時送檢。第2天經復檢,標本性狀、鏡檢完全正常,證實為標本污染。
2.2分析
小小誤會并非小事,作者分析,作為檢驗工作者,需要的不僅是鏡下識別技術,更重要的是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積極主動溝通,才能把自己工作中的疑惑解開,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3兇險的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
3.1患者,男,57歲,因“反復發熱伴口腔潰瘍1周,雙眼視物模糊1d”入院。血常規散點圖異常;推片染色鏡檢,發現大量“蝴蝶樣核”“屁股樣核”的異常早幼粒細胞,查看凝血結果,D二聚體明顯增高,考慮為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立即聯系臨床,詢問情況,臨床初步考慮原發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ITP),正準備激素治療,作者立刻告訴醫生鏡下所見,高度懷疑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該病非常兇險,極易發生顱內出血,患者情況危重,隨時有可能并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需立即處理,建議立即完善骨穿、基因等明確診斷,積極治療。當日下午醫生及時反饋,已按建議執行,治療藥物積極準備中。后骨髓穿刺支持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骨髓象,建議立即予口服維A酸及靜脈輸注亞砷酸雙誘導化療。隨著后續基因、染色體等檢查結果的回報,PML/RARα融合基因陽性[5],診斷無誤。因緊急用藥效果明顯,患者預后良好。
3.2分析
基因診斷固然是很多疾病的金標準,但形態學檢驗能更及時給臨床提供參考,指明方向。細胞形態學檢驗人員除了要不斷提高細胞形態學檢驗水平以外,還要加強血液病臨床知識的學習[6]。鑒于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的特殊性,建議把其納入危急值范疇,為挽救患者生命爭取時間。
4真假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4.1患者,男46歲,門診患者,臨床初步考慮ITP。血常規示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增高(35%),觸及復片規則,推片復檢竟然發現瘧原蟲,嗜酸性粒細胞假性增高。詢問病史得知患者持續發熱、盜汗伴寒戰,最高達45℃。入院前一年6月曾于緬甸出差,現發熱3d,當地醫院檢查血小板低,一直當感冒輸液治療,用抗生素后仍發熱,遂來本院進一步治療。緊急聯系臨床科室,報告疫情。
4.2分析
瘧疾發病原因在于紅細胞內瘧原蟲裂解增殖,生成瘧色素,為一種雙折光晶體,當瘧色素被宿主白細胞所吞噬[7-9],干擾檢測,致嗜酸性粒細胞假性增高。作為一名高水平檢驗工作者,熟練掌握形態學是必備基本功之一,找到病原體直觀準確。目前輸入性瘧疾病例呈上升趨勢[10-11],遇此情況,緊急溝通,積極上報,干預治療,挽救生命,避免誤診及延誤治療。
5EDTA依賴性假性血小板減少癥(EDTA-PTCP)
5.1患者,女,28歲,婦科疾病準備行手術治療,急診血常規示血小板23×109/L,未復片,直接報危急值,轉血液科,骨穿刺,輸血小板、激素及丙種球蛋白治療。該患者后多次復查血常規血小板仍低,均未復片。第5次復查血常規,血小板仍低,鏡檢發現片尾血小板大量聚集,EDTA-PTCP可能性大,與醫生溝通,告知其特殊情況。后讓患者直接到門診窗口,立即采血上機檢測(未加抗凝劑),同時手工計數,血小板真實值為249×109/L,患者重新入住婦科,順利完成手術。
5.2分析
抗凝劑誘導血小板中的特殊蛋白使血小板發生互相聚集的現象為EDTA-PTCP[12]。據報道該癥狀多見于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肺心病、孕婦、晚期肝病等人群中[13]。該癥狀會導致臨床進行大量的輔助檢查,甚至誤診、誤治[14]。對于與臨床表現不符的血小板結果,與臨床及時溝通是避免誤診的重要途徑。此案例在遇危急值時,工作人員未嚴格復核,未及時了解患者情況,假危急值導致過度醫療[15],貽誤手術時機;后雖有補救,未造成更大影響,但由此可看出,溝通和復核的重要性,科室應采取相應措施,避免醫療糾紛。
6總結
據報道,醫院的診療活動中實驗室提供的檢驗信息占患者全部診斷信息的60%以上[16]。在常規檢驗中,加強與臨床及患者的及時、有效溝通,不僅可以促進標本的正確采集、還可以保證檢驗結果的合理解釋和應用;檢驗的質量控制需要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共同參與,特別是檢驗前的質量控制;檢驗與臨床的有效溝通可以從臨床獲取反饋信息,找到臨床表現與檢驗結果不一致的原因,更好地配合完成檢驗中及后的質量控制,最終更好地為患者和臨床服務,同時也提升檢驗人員在臨床的話語權。因此,重視檢驗人員與臨床溝通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綜合評價檢驗的方法學及其臨床價值,更有效發揮檢驗科的作用[17],必將有利于檢驗醫學的持續發展。檢驗人員應堅持不懈地學習,完善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才能在與臨床溝通中立足,更好地向檢驗醫師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魯辛辛,岳燕,吳薇.檢驗醫師隊伍的建設與探索[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8,31(5):585-586.
[2]王川,李筱梅,王建祥.基于ISO15189醫學實驗室認可條件下的檢驗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6(5):647-648.
[3]謝祖林,藍秋星,黎華連.1例G6PD缺乏癥溶血患兒血涂片出現泡紅細胞、海因小體、咬紅細胞的報道[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9,16(2):285-287.
[4]李朝品,高興政.醫學寄生蟲圖鑒[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354-354.
[5]沈悌,趙永強.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4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99-100.
[6]顧兵,鄭明華,陳興國編.檢驗與臨床的溝通-案例分析200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40.
[8]吳忠道,諸欣平.人體寄生蟲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55-67.
[10]張麗,豐俊,張少森,等.2016疫情分析[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17,35(6):515-519.
[11]湯林華.輸入性瘧疾的診治與管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0-73.
[12]常菁華,王劍飚.EDTA依賴性假性血小板減少的實驗室解決思路[J].檢驗醫學,2014,7(29):733-737.(2):155-157.
[14]王宏,周蕓,葉琴,等.EDTA依賴性假性血小板減少誤診1例[J].臨床檢驗雜志,2011,29(4):275.
[15]張博林,俞安清.醫學檢驗假危急值報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5):166-167.
[16]金哲洙,李曉陽,解殿清.加強檢驗與臨床交流提高檢驗結果真實性[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5):246-247.
[17]司曉楓,龐潔,王一雯.加強檢驗科與臨床的溝通,更有效發揮檢驗科的作用[J].甘肅醫藥,2011,30(7):432.
作者:幸娟霞 黃琳淋 劉琪 付素容 劉婷婷 鄧文平 單位:重慶市涪陵中心醫院醫學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