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出口貿易碳排放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研究模型與數據處理
1.1參考Chai[8]的研究成果,出口貿易引起的碳排放可以用公式表示為。式(2)中帶撇的變量表示該變量在研究時序內的變化量,等式左邊表示由出口引起的碳排放變化量,右邊的第一項表示我國出口貿易的結構效應,即在總出口額和部門碳排放強度不變的情況下,由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碳排放量變化;第二項為技術效應,即在出口總額與出口結構不變的情況下,由各部門碳排放強度變化引起的碳排放量變化;第三項表示規模效應,即在出口結構和部門碳排放強度不變的情況下,由出口總額變化帶來的碳排放量變化。
1.2數據來源與處理本文中的工業分行業增加值、分行業能源消耗量以及出口貿易總額數據均來源于2005年、2009年和2013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分行業出口貿易額數據來源于《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要說明的是這里的分行業出口貿易額選取的是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出口貿易額。為了剔除價格因素的影響,分別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平減出口貿易額和工業增加值數據。鑒于統計口徑的不一致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借鑒前人文獻的分類方法,將中國主要工業分類歸并調整為14個行業,具體如表1所示。
1.3行業碳排放量測算為計算各主要工業行業的碳排放強度數據,進而計算出口貿易影響碳排放的技術效應,有必要經測算獲得各工業行業的行業碳排放量數據。本文將采用方程(3)所示的計算公式,通過一次能源消耗量及其碳排放系數來估算各主要工業行業一次能源消費活動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中,C為行業碳排放量,E表示一次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的行業消費量,F為一次能源的碳排放系數。通過搜集不同機構研究確定的能源碳排放系數,取其平均值,確定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能源的碳排放系數F分別為0.728,0.549,0.416。
2出口貿易對碳排放量影響的因素分解分析
2.1結構效應根據模型(2)的計算方法,將2008年相對2004年、2012年相對2008年各主要工業行業的出口份額變化量,分別與2004年和2008年該行業的碳排放量相乘,加總后即得到出口規模和碳排放強度不變的情況下,在2004~2008年和2008~2012兩個計算期內,主要工業行業由于出口結構變動而引起的碳排放量變化,計算結果如圖1、圖2和圖3所示。由圖1、圖2和圖3可以看出,在第一個計算期內,我國工業行業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出口份額下降較多的行業有服裝鞋帽制造業和紡織業,由此帶來的碳減排量分別為142.002萬噸和1536.27萬噸。值得注意的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出口份額的減少量雖然不是最多的,但其對我國工業碳排放量的增加發揮了最大的抑制作用,減排量為299.28萬噸,此外,一些加工制造業出口份額的小幅降低也為碳減排起到了積極作用。出口份額增長較快的行業包括通信設備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其中,通信設備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與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這種行業的能源利用率高且碳排放量低,即使出口份額增長很快,帶來的碳排放量占總量的比重并不大。而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是加工制造行業,由該行業出口份額變動帶來的碳排放增量最多,多達21006.23萬噸。總的來看,在2003~2007年這一計算期內,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使碳排放量增加了20140.03萬噸,結構效應為正。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工業行業的出口貿易結構處于從輕紡制品行業向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品行業轉變的過渡階段,出口商品結構已經在朝著清潔化的方向發展。從圖4、圖5和圖6可以看出,在第二個計算期內,出口份額增長較快的行業有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通信設備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在這些年里逐步發展了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品的出口,由此帶來的碳排放增量分別為819.425萬噸、154.5555萬噸和274.29萬噸。由于這些行業本身屬于技術密集型的低碳行業,所以由此引起的碳排放增量并沒有對環境造成很大影響。出口份額減少的行業包括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金屬、非金屬礦采選業和煤炭、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其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出口份額的調整對降低碳排放做出了巨大貢獻,碳排放量減少了17810.1萬噸。2007~2011年處于“十一五”規劃期間,總的來看,在這一計算期內,工業行業出口結構不斷向低碳低能耗轉變,工業行業的碳減排起到了成效,減排量為167.81萬噸,結構效應為負。由此可以說明,此計算期內,我國始終堅持以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為主的出口結構,把減少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作為優化出口產業結構的主要方向。結合這兩個計算期來看,在第一個計算期內,我國初步確立了工業碳減排意識,但減排成效尚不明顯。在第二個計算期內,各主要工業行業已基本實現了向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結構轉變,并取得了較顯著的碳減排成效。
2.2技術效應碳排放強度也稱碳強度,是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該指標主要是用來衡量一國經濟同碳排放量之間的關系,如果一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那么說明該國就實現了一個低碳的發展模式。鑒于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各主要工業行業,因此這里的碳強度是指單位工業增加值中包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據模型(2)的計算方法,結合兩個計算期各主要工業行業的行業出口額與碳排放強度變化量,二者相乘再加總便可得出主要工業行業出口對碳排放影響的技術效應,計算結果如圖7、圖8和圖9所示。由圖7、圖8和圖9中的碳強度數據可知,2004~2008年和2008~2012年兩個計算期內,碳排放強度都較大的行業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其制品和造紙印刷及文體用品制造業,這些高碳排放行業以資源密集型和加工制造行業為主,其生產效率和排污處理水平較低,伴隨著能源消耗而產生的碳排放量也較大。碳強度維持在較低水平的清潔型工業行業主要包括通信設備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服裝鞋帽制造業和金屬制品業??偟膩砜矗髦饕I行業的碳排放強度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資源密集型和重度污染行業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金屬、非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和化學原料及其制品和醫藥制造業表現尤為顯著。具體而言,第一個計算期內碳強度下降最多的行業依次為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非金屬礦采選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化學原料及其制品和醫藥制造業,由此帶來的碳排放量分別減少了191.1萬噸,215.83萬噸,34.01萬噸,295.23萬噸和327.04萬噸。在第二個計算期內,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仍保持著碳排放強度的大幅減少并躍居減幅量首位,給工業行業碳減排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到第二個計算期結束,14個主要工業行業中有13個行業的碳強度水平已經降低到每億元1萬噸以下,表明我國在節能技術上的進步,使得工業行業獲得了良好的減排效果,一些行業如各類機械、設備和器材制造行業的碳排放強度已經接近每萬噸0萬噸。綜上所述,由于碳排放強度的變化,在第一個計算期內碳排放量減少了1233.08萬噸,技術效應為負,在第二個計算期內碳排放量減少了1809.81萬噸,技術效應為負。這說明在過去這兩個計算期內,我國工業生產的環境保護意識明顯增強了,工業生產的節能減排技術得到了大力的發展與應用,對國家的碳減排和環境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
2.3規模效應根據模型(2)的計算方法,將2008年相對2004年、2012年相對2008年各主要工業行業的出口增長率,分別與2004年和2008年該行業的碳排放量相乘,加總后即得到出口結構和碳排放強度不變的情況下,在2004~2008年和2008~2012兩個計算期內,主要工業行業由于出口規模變動而引起的碳排放量變化,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在第一個計算期內,除金屬、非金屬礦采選業外,其余主要工業行業的出口規模都大幅增加,其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出口增長率均超過了100%,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更是高達730.01%。因而在該計算期內,由于出口規模的變動而帶來的碳排放增量大大超過減排量,總計2230144.01萬噸,規模效應為正,但一些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品行業的出口行業的出口規模顯示出大幅度的增加。在2007~2011年也即第二個計算期間,各主要工業行業的出口規模均大幅縮小,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金屬、非金屬礦采選業,金屬制品業和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其出口增長率分別下降至-60.02%、-64.07%、-1.80%和-18.51%,由此帶來的碳排放減量分別為792701.55萬噸、37204.81萬噸、352.78萬噸和339860.07萬噸,為工業碳減排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此計算期內,主要工業行業碳排放減少了204136.20萬噸,規模效應為負,說明“十一五”期間,我國工業堅持走信息化道路,擴展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品行業的出口,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加強了排污控制,工業碳減排取得了顯著成效。3.4總效應綜合來看,主要工業行業出口貿易的碳排放量變化是出口結構、生產技術和出口規模共同作用的結果。由表3可知,在第一個計算期內,主要工業行業出口對碳排放影響的總效應為正,其中出口規模的擴大是導致碳排放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技術進步給碳減排帶來了積極作用,結構效應雖為正,但結合上述分析可知出口結構已經處于向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清潔化方向轉型的過程中。在第二個計算期內,總效應為負,其中出口規模的減小是導致碳排放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技術進步是減少碳排放的關鍵因素,出口結構的變化給碳減排起到了積極作用。
3結論與建議
出口貿易一方面促進經濟飛速增長,另一方面也導致碳排放大量增加,對環境造成破壞。筆者運用因素分解法,從結構、技術和規模三個方面對工業行業出口的碳排放效應進行分析,得幾點重要結論,在2004~2008年和2008~2012年兩個計算期內,出口規模是影響碳排放量變化的主要因素。在第一個計算期內,出口貿易對碳排放影響的規模效應為正,結構效應為正,技術效應為負,在第二個計算期內,出口貿易對碳排放影響的規模效應為負,結構效應為負,技術效應為負。節能減排生產技術是影響碳排放量增減的關鍵因素,不斷調整出口結構使其向清潔化轉變是促進碳減排的必然選擇。因此,我國在發展對外貿易的前提下,想要使工業行業出口與碳減排目標相容,使對外貿易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關鍵要在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方面做出努力。
作者:白艷萍趙樂微單位:首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首都師范大學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