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詐騙案例及分析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電信詐騙犯罪的特點
(一)詐騙形式新穎、易得手
詐騙人通過電話或短信方式,冒充公安、電信、銀行、郵政等部門工作人員,虛構被害人涉嫌洗錢、電話欠費、信用卡欠費、家屬被綁架、中獎等事實,利用事先取得的被害人姓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等個人資料信息,誘騙被害人將錢款打入提前設置好的所謂的“安全賬戶”內。由于犯罪形式新穎,被害人對此類詐騙方式鮮有耳聞,防范心理不強,犯罪極易得手。
(二)詐騙手段先進、偵破難
犯罪分子利用網絡技術平臺,通過voip網關的改號功能,撥打出去的電話在被害人手機上顯示的確實是其所冒充的國家機關辦公電話,被害人更容易相信犯罪分子的身份。另外,電信詐騙大多數屬于遠程的、非接觸式的犯罪行為,沒有犯罪現場、也沒有痕跡物證,而且電信詐騙案件的犯罪空間復雜,犯罪行為的實施地、案件發生地、結果地大多不相同,并且其所操作的服務器和IP地址大多在境外,跨區作案,隱蔽性強,偵破難。
(三)詐騙團伙隱蔽、組織性強
電信詐騙組織者承租居民住宅房作為行騙地點,隱蔽性較強大,不易被外界發現。同時,詐騙團伙成員有五到十人甚至更多,他們分工明確細致。所有的詐騙行為都由組織者掌控全局,事先擬定好詐騙臺詞,對詐騙人員進行培訓,詐騙得手后,按照詐騙金額給成員提成工資,內部組織結構緊密、關系穩定。
(四)詐騙后果嚴重、涉眾廣
電信詐騙團伙是針對全國范圍實施詐騙,犯罪波及面非常廣,詐騙對象寬泛且非特定,詐騙數額大,被告人退賠能力差,社會危害性非常大。
二、電信詐騙犯罪的防范措施
(一)加強銀行和通信行業的監管,打破作案平臺
電信詐騙的犯罪分子利用銀行和通信部門的漏洞,假借他人的身份證到銀行開設賬戶,到通信部門購買電話號碼不需要身份認證,而且能夠通過網關等非法軟件任意改變主叫號碼,使銀行和通信部門在客觀上起到了助紂為虐的不良作用。要想從根源上治理此類犯罪,需要這些部門的大力配合,采取相關的政策支持,加強行業監管,嚴把銀行賬戶開設關口,推進落實通信號碼實名登記制度,保護個人信息不泄露,同時要與公安機關加強配合,建立日常會商機制,從源頭上遏制電信詐騙的發生。
(二)開展打擊電信詐騙專項活動,遏制犯罪勢頭
針對電信詐騙日益猖獗的情況,公安機關要加強社會治安整治的力度,開展專項行動,通過宣傳、發動形成良好的、嚴厲的打擊氛圍,震懾犯罪。在專項行動中綜合利用各種偵查手段,主動發現和打擊犯罪的黑窩點,加強治理犯罪突出的原籍地,派工作組進村入戶,注意發現高危人員。同時,通過專項行動的方式,提出社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使有關部門加強重視,推進社會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從根本上遏制電信詐騙發展蔓延的勢頭。
(三)拓寬宣傳覆蓋面,提高群眾防范意識
要通過開展法律咨詢、案例直擊、風險提示等方式,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進行相關司法宣傳,讓民眾了解電信詐騙犯罪的手段特點,增強防范意識,不輕信來歷不明的短信和電話,不輕易泄露身份信息和銀行卡號及密碼,遇事要同家人、朋友商量,一旦掉進詐騙陷阱,立即報警,以求最大限度挽回損失。
(四)加大懲處力度,威懾犯罪分子
關鍵詞:高校 電信詐騙 安全教育
在如今的信息時代,手機、固話、網絡等通信工具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必不可少的角色,然而在給予人們便利的同時,頻發的詐騙案件也隨之而來。詐騙犯罪來勢洶洶,2016年8月,即將成為大一新生的臨沂女生徐某在被犯罪分子以發放助學金為名騙取了近萬元辛苦攢下的錢后不幸猝死身亡,在令人為之痛心的同時,引發了社會對于詐騙案件的空前關注和對犯罪分子的強烈譴責。學生群體因其單純性越發地被列為犯罪分子的詐騙目標,校園詐騙案件頻發,且案值趨于增大,極大地造成了學生財產的損失,影響了校園的安全穩定,高校詐騙案的控制形勢不容樂觀。
一、高校電信網絡詐騙的特點
(一)犯案手段多樣化
犯罪分子以電信和網絡為載體設下花樣百出的詐騙陷阱,令人防不勝防。比價常見的有如下形式:1、“恐嚇式”,冒充銀行、郵政、公檢法等官方機構通過“恐嚇”的方式誘騙其轉移金錢到所謂的“安全賬戶”;2、“熟人型”,假扮校領導、老師獲得學生的信任,再進一步騙取金錢;3、“中獎型”,通過手機短信或者網絡平臺謊稱學生中了大獎,以手續費為名騙取金錢;4、“賺錢型”,利用學生想兼職賺錢的心理,向受害者收取中介費、費、押金、進貨費;5、“病毒型”,犯罪分子通過改號器等技術手段扮演銀行客服、支付寶等商家,向學生發送帶有病毒的鏈接,進而盜取銀行卡信息。詐騙手段層出不窮,社會經驗不足的學生極易上當受騙,落入陷阱。
(二)破案難度大
本文探討的校園電信網絡詐騙案是非接觸式的詐騙,犯罪分子通常隱藏在一個個手機號和QQ號背后,為破案帶來了極大的難度。2013年,為進一步促進移動通信市場競爭,工信部向民間資本開放了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并劃分了170號段、171號段供移動轉售企業使用。這些轉售企業也被稱為虛擬運營商,但因為監管措施跟進不到位,無需實名登記即可購買,這些號段儼然成為了詐騙電話和短信的犯罪溫床。一旦罪案發生,嫌疑人棄用號碼,公安部門便無法通過號碼追查,想要抓捕嫌犯無疑大海撈針。
(三)經濟損失難以挽回
由于監管不力等多方原因,許多犯罪分子通過網絡等途徑獲得他人的身份證信息,再冒用他人信息辦理銀行卡,因此詐騙案中常常存在“人卡不一”的現象。一旦錢已匯入犯罪分子的銀行卡,即便公安部門成功阻止了正在進行中的電信網絡詐騙案,抓獲了犯罪嫌疑人,但因為銀行卡戶主并非犯罪分子本人,銀行卡里的錢仍舊無法取出。更因為作案與破案之間時間跨度較長,被詐騙的金錢往往在犯罪分子被抓獲前就已經被花費掉,無法追回。
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的特點使得未雨綢繆,讓學生避免陷入犯罪分子的陷阱就更加重要。要想減少校園詐騙案的發生,除了依靠公安部門的重拳出擊以及銀行、電信等行業的通力合作之外,更需要發揮高校傳道授業的重要作用,在校園中做好防詐騙的安全教育工作。
二、如何開展校園防詐騙安全教育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感情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1]。安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同時也是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基礎[2]。頻頻發生的詐騙案件不僅侵害了師生的財產安全,更破壞了受害人的安全需求,只有提高學生的安全素質才能夠有效地防患于未然,減少校園詐騙案的發生,而大力加強校園安全教育至關重要。
(一)多方面統籌教育
提高學生的防詐騙意識是減少校園詐騙案發生的基礎。當今社會是一個風險社會,所謂防人之心不可無,學校應當在學生入校的各個階段加強培養學生的防詐騙意識,可以通過充分利用新生安全教育、日常安全教育課程以及專題安全活動等機會將防詐騙意識傳遞給學生,真正做到將安全意識內化于心。
向學生傳授有效的防詐騙知識是減少校園詐騙案發生的保障。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培養學生防詐騙意識的基礎上,學校應當承擔起向學生傳授時下“流行”的詐騙手段相關知識的職責,讓學生做到有所知,有防備。隨著科技的進步,犯罪分子的詐騙手段也在不斷地“與時俱進”,常常讓人防不勝防。因此在安全教育中,學校相關部門更應當注重“時事”的不斷更新,利用網絡平臺等手段在第一時間將新的詐騙案例轉達給師生知曉,讓犯罪分子無可趁之機。
培養學生的防詐騙技能是減少校園詐騙案發生的助力。“知之”與“行之”之間往往存在差距,相對于防詐騙意識和防詐騙知識,防詐騙技能的獲得通常需要一定的實踐。如與警方合作組織安排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也可通過詐騙模擬演練等方式鍛煉學生的防詐騙技能[3]。
(二)多部門聯動教育
校園詐騙案一旦發生,涉及到的往往有個人、家庭、學校、公安乃至銀行及電信部門,每一個環節的合作聯動都至關重要。筆者認為,聯動教育應該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校園各個部門之間的聯動教育,另一個則是校園、家庭與社會各部門之間的聯動合作。第一層面,在學校里面的各相關部門如保衛處、學生處、教務處、輔導員之間建立聯動合作機制,從防詐騙安全教育的內容設計、課程安排、效果考察以及詐騙案發生后的處理等各個環節開展聯動模式教育。在這一層面,應當注意各部門的分工合作,統籌兼顧,在建立領導責任制的基礎上,真正將防詐騙教育落實到位。第二層面,要加強學校與家長及社會相關部門的聯系,校園詐騙案的受害者不一定是學生本人,也有可能涉及到學生家長,因此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聯系,提高家長的防詐騙意識和能力,及時制止詐騙行為也可以有效降低詐騙案的發生率。
(三)多平臺整合教育
進行防詐騙安全教育應當注意教育的模式創新。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而應通過課堂、網絡、主題活動、社會實踐等各個平臺鋪展開來。課堂是目前高校開展安全教育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渠道,具有系統性和全面性的優點。微信公眾號、微博都是現今學生當中非常流行的網絡互動工具,通過這些平臺開展網絡教育能夠很好地達到吸引學生參與學習的目的。筆者認為網絡上詐騙案例的實時分享分析,安全知識的自測自評,公眾號一對多的在線答疑等等都是很好的網絡教學方法,具有實時性、趣味性、服務性的優點,能為課堂安全教育扮演好“助手”的角色。安全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應當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參與學校的安全主題活動,通過警校合作加入到公安部門的防詐騙宣傳工作中,到社區組織開展防詐騙小調研等等都是不錯的實踐活動。
高校電信網絡詐騙案是建設平安校園不容忽視的隱患,控制案件的蔓延,維護校園穩定刻不容緩,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筆者認為,對于高校來說,在外依托公安部門,對內大力推進安全教育,強化師生對于電信網絡詐騙的思想防線,防患于未然才能更好地減少校園詐騙案的發生,為師生營造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 陳志沛.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在學校管理中的運用[J].教育與職業,2007{20}:37-38.
[2] 程詩敏.風險社會視域下大學生安全素質提升研究[D].北京: 首都師范大學,2014.
[3]安春元.新時期增強高校安全教育實效性的幾個關鍵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2):44-46.
【關鍵詞】高等學校 盜竊 詐騙 分析 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5-0124-02
高等學校校園安全,是全社會十分關注的焦點,雖然各高校領導、老師非常關注,并為此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但是,大學校園盜竊、詐騙案件有著根深蒂固的社會根源,近幾年,侵害大學生的財產安全的案件有愈演愈烈之勢。這類案件的頻發,嚴重危害了大學生的人身財產安全及合法利益,嚴重擾亂了高校正常的管理秩序。如何有效防范大學校園盜竊、詐騙案件的發生,保證高校正常的教學秩序,保護大學生的人身、財產安全,是全體高校教師需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本文從大學校園發案較為突出的盜竊、詐騙案件的作案手段和特點入手進行分析,尋找此類案件的規律,并提出防范的措施與對策。本文探討的對大學生安全警示教育和提高安全防范意識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一 盜竊案件分析
在大學校園發生的刑事案件中盜竊案件占到了其中的60%~70%,且還有不斷蔓延上升的趨勢,其中,入室盜竊是盜竊的一種,而且又是大學校園中最為普遍的盜竊形式之一。它報案率之高、牽扯的學生數量之多、影響范圍之大,歷來都是高校廣大師生詬病的焦點。為什么在大學的象牙塔中偷盜案件會如此猖獗?這些偷盜案件又有什么共同的規律呢?大學生們又該怎么樣去防范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探討大學校園盜竊案件的規律和特點:
1.盜竊時間比較固定
犯罪分子一般選擇在白天作案。大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一般學生白天上課,晚上上網。這就給犯罪分子有機可乘,他們正是利用白天學生都去上課宿舍空無一人的機會下手,輕松得手。
2.作案手段呈現規律性
第一是借口誤進入無人的寢室。犯罪分子常常以找人為借口,堂而皇之敲門,如遇有人時便謊稱是找某某(或謊稱是同學、老鄉、朋友),遇無人時則放開手腳盜竊。第二就是“順手牽羊”。犯罪分子利用學生離開寢室短暫的時間空隙進入寢室進行偷盜。第三是內盜,大學盜竊案件多發生在寢室成員內部。
3.盜竊財物對象集中
犯罪分子盜竊財物對象主要集中在金錢、衣物、手機、MP3等,同時也對價格貴重的財物如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手表、電子學習用具等物品十分垂涎。
4.盜竊案件多為內盜
作案者多為本校大學生所為,他們深受社會不良風氣的毒害,虛榮、攀比心理滋生。他們利用自己熟悉地形、出入方便和學生的身份作掩護,大肆作案。
二 盜竊案件的防范手段
怎樣防范盜竊案件的發生呢?本人認為加強大學生的防盜教育、增強大學生的防盜意識是防范的關鍵。一個人走上犯罪道路,總是從思想觀念轉變開始的,部分大學生入學后深受社會不良風氣的毒害,虛榮、攀比心理滋生,任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滋生蔓延,逐漸養成了不勞而獲的心理,這些都需要我們通過教育的手段來剔除他們思想中的毒瘤,鼓勵他們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重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另外,提高學生對盜竊案件的自我防范也是教育的關鍵,這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對貴重財物的保管觀念,讓學生清楚認識到貴重物品不要隨意擺放。《易·原辭上》說“慢藏誨盜,冶容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寢室內不要存放大量現金,寢室較長時間無人時,不要存放貴重財物。寢室之間要相互關照,不要給犯罪分子留下作案空間。到銀行自動取款機取款時,要時刻留意周圍的環境,注意保護自己的銀行卡密碼,如果發現銀行卡被盜后應立即撥打銀行電話掛失。寢室內不要讓陌生人留宿,做到人走門關。發現形跡可疑的人時應及時向宿舍管理員或者老師報告。
三 詐騙案件分析
詐騙案是一種嚴重的財產性犯罪行為。在大學校園日益“社會化”的今天,犯罪分子的黑手也隨之伸向了大學校園,導致大學生被騙的案件頻發,有的學生被詐騙的數額之多令人咋舌。還有的學生被騙后,不僅財產上遭受到了損失,心情也變得痛苦不堪,甚至還有的學生嚴重抑郁。據有關部門的數據統計,在大學校園發生的刑事案件中,大學生被騙案件的發案率僅次于盜竊案件,如何有效地防止此類案件的發生,保護大學生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已引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高度關注。認真分析犯罪分子的詐騙特點和規律后,本人認為詐騙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傳統的詐騙方法是利用大學生的物質欲望、僥幸和貪婪的心理,設計詐騙圈套。如犯罪分子謊稱被害人在電視、網絡購物中獎,然后冒充“電視購物中心禮品發放處”的工作人員,給學生打電話,以其被抽中幸運者等為誘餌,免費贈送高檔原裝進口化妝品、手機充值卡、國外名牌產品為由,向大學生收取運費、押金、手續費用等。
第二,利用大學生與親屬朋友的空間距離,以網絡、電話遙控的方式編造學生在校發生交通事故、突發疾病等事由騙取大學生親屬朋友錢財。
第三,利用對大學生基本情況、生活動向的了解實施詐騙。這樣的詐騙手段虛實相結合易使學生陷入圈套,從而放松警惕,上當受騙,讓人防不勝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