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三年級語文教學敘事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能力及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新課程改革提倡加強教學與生活的聯系,即讓生活走進課堂,讓教學回歸生活,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基于這一認識,近年來,筆者在自身小學語文教學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一、引導深入生活,豐富學生直接經驗
與其他教材一樣,語文教材呈現的是前人已有的經驗。這些內容,對學生來說都是間接經驗。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經歷少,他們所擁有的直接經驗很少。而教材所呈現的知識,有的他們完全沒有經歷過;有的雖然經歷過,但并未留下多少印象。由此造成了教材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之間的距離。語文學習需要以一定的直接經驗為基礎。缺少這一基礎,就不能縮短上述距離,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受到影響。因此,在平時的各類活動中,我們應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感受生活,獲取必要的直接生活經驗,為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槐鄉五月》(蘇教版三年級下冊)以優美形象的語言描繪了槐鄉五月飄香的槐花和可愛的孩子,表達了作者對美麗的槐鄉和可愛的槐鄉孩子的喜愛。其中,槐花既是作者的寫作重點之一,也是作者描寫槐鄉孩子的重要鋪墊。教學前,筆者發現本班學生雖大多來自農村,但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對槐花仍缺少足夠的認識。為了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槐花,為課堂教學打下基礎,課前,筆者組織學生來到學校的一棵大槐樹下,讓他們觀察槐樹的全貌,欣賞雪白的槐花,品味濃郁的花香,以獲得直觀的感受。有了這樣的經歷,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起來顯得非常輕松。他們飽含深情地朗讀,積極踴躍地發言,繪聲繪色地講解……整節課氣氛熱烈,效果很好。
二、指導再現生活,幫助學生理解文本
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用的內容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時代氣息,富有童心童趣,而且題材、風格豐富多樣,為兒童所喜聞樂見。這些課文,有的飽含深情地描寫了祖國壯麗的山水風光,有的生動具體地敘述了感人至深的名人故事,有的形象逼真地介紹了動物植物的美麗可愛……為了使學生更直觀地領悟文本、產生真情實感,我們可以采取種種手段生動地展示文本內容,形象地再現生活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傾聽等直觀方式,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1.多媒體展示
社會的飛速發展,使我們的教育設備有了質的飛躍,多媒體等設備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與之相配套的教學資源的研發工作也成果豐碩。與傳統的掛圖、插圖相比,多媒體技術的最大優點是把靜態的、呆板的內容以動態的、鮮活的畫面呈現出來。這對形象思維大于抽象思維、無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的小學生來說,無疑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再現生活,實現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夢圓飛天》(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詳細記敘了“神舟”5號飛船載著航天員楊利偉首次飛行太空的過程,表達了中國人民實現飛天夢想的無比喜悅與自豪之情。課文中充滿各具特色的場面描寫:送行的場面肅穆、莊嚴而又激動、喜悅,發射的場面緊張、壯觀,飛行和通話的場面則溫馨而又美妙。這樣的特點,學生單純從課文的文字敘述中很難獲得切身體會。教學時,筆者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上述三個場面。生動形象的場面,緊張壯觀的氛圍,溫馨感人的對話,使孩子們時而凝神注視,時而緊張萬分,時而歡呼雀躍。通過展示,學生真正把握住了各個場面的特點。在研讀文本時,他們如臨其境,感同身受,飽含深情,準確而又深刻地理解了課文。
2.課本劇表演
所謂課本劇,就是把課文中敘事性的文章改編為戲劇形式,以戲劇語言來表達文章主題。小學生形象思維大于抽象思維,所以比較容易感受、接受直觀的、現實的東西,而且他們有著很強的表現欲和模仿能力。所以,在敘事類課文的教學中,我們適時采用課本劇表演的教學方式,是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優化教學效果的不錯的選擇。
《談禮貌》(出處同上)通過幾則小故事對學生進行了文明禮貌教育。課前,筆者把牛皋、岳飛問路的故事改編成課本劇。教學時,筆者安排幾名學生進行表演。通過表演,牛皋的粗魯無禮和岳飛的彬彬有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老者對他們二人的迥異態度更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本劇的巧妙安排,使孩子懂得了禮貌待人能使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使社會更加美好的道理。
需要指出的是,多媒體展示適用的范圍比較廣,而課本劇表演一般只適用于敘事類課文。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我們應根據教學內容及要求,相機選擇,正確運用。
三、放手體驗生活,實現知識回歸生活
不管是深入生活還是再現生活,其最終目的還是要回歸生活――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自身的生活實際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在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再現生活的同時,我們還要通過學校生活實踐、家庭生活實踐和社會生活實踐等多種活動,放手讓學生去體驗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驗證知識、應用知識、強化知識,實現知識向生活的回歸。
【關鍵詞】作文承接性梯度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3.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67X(2014)07-005-01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乃至整個基礎教育框架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可以說這是不爭的事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第四學段7~9年級――寫作)中明確指出“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寫記敘性文章,表達意圖明確,內容具體充實;寫簡單的說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做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常見應用文……”里面提出了突出作文的“需要”選擇“表達”,在文體上,也提到了“敘事性文章”、 “說明性文章”、 “議論性文章”、 “應用文”等文體,但是,我們的教學實踐,不是一下子就教給學生所有的知識,而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充分說明,中學生的寫作應該有一個承接性、梯度性,不應該是一蹴而就。
一、對于課標的解讀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與《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號稱語文試卷的“半壁江山”――作文,應該更加注重“獨立”、“表達”、“文體”的需要。所謂作文梯度訓練 ,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認知結構水平,采取與之相應的訓練方法,區別對待、因材施教,使之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種寫作教學方法。
二、訓練目標梯度訓練設計
為了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讓學生掌握好這門言語交際工具,充分發揮其基礎性作用,為促使學生學好其它學科奠定基礎,為使學生全面綜合發展,中學生作文教學應從初一至初三年級實行作文系列化的梯度訓練,體現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簡單到復雜,由單純向深刻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訓練層次。以下為具體的梯度訓練目標分解:
(一)整體目標
(二)能力目標
。
(三)各年級話題梯度目標
(四)各年級寫作技法梯度目標
(五)各年級積累訓練梯度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2-0267-02
一直以來,有這樣一種現象被教師們所忽視,即使有人談起,也只是說說而已。這種現象就是高中生的字寫的不如初中生,初中生的字不如小學生寫的字。這是為什么?究其原因,恐怕人人都知道,那就是作業量的遞增是導致書寫越來越差的重要原因。就小學語文教學本身而言,它是一個夯實基礎的階段,這個階段的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習習慣和聽說讀寫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不能撲滅孩子對語文學科的好奇和濃厚的興趣。因此,就目前我們語文教學的現狀,有必要進行調整,這種調整就是要“增一些”,同時也要“減一些”。
一、減少語文課文中對課文的煩瑣分析,增加課文內容以外的知識補充
語文課堂教學走到今天,已經有了長效的進步,很少再看到教師在課堂上的面面俱到、“精益求精”了。有些教師雖然在思想上有了認識,但卻不知在行動上該怎么操作。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與實踐,我感覺到減少課堂上的煩瑣分析,增加與此課本有關的課外知識,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我發現每次補充一些課外知識,學生的課堂興奮點立刻高漲起來。當然也不能讓課外知識喧賓奪主,對課文的備課就要做到把握重點,這樣無形中就增加了備課的時間,但那卻是值得的。因為在備課過程中提高了業務水平。由于在每節課中都會給孩子們帶來他們預料不到的東西。
二、在選擇課外讀物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喜好增加一些學生喜愛的課外讀物,減少一些理性較強的內容
英國詩人柯勒律治告訴我們,閱讀者首先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這樣才能“像挖寶礦的礦工,把礦渣甩在一邊,只揀純凈的寶石”。在指導學生選擇閱讀哪些讀物時,我覺得我一定要進行慎重的考慮。每學期推薦課外讀物時,都要先根據學生的興趣、喜好和他們的年齡特點進行選擇。當然不管你選擇什么樣的書目,主要是學生閱讀,因此征求學生的意見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學期開學初,先做一個問卷調查,然后對問卷調查表進行整理。每次整理我都會發現學生對敘事性較強的書感興趣。如《漂亮老師與壞小子》、《我要做好孩子》等。而對純理性說教的書不感興趣。于是,可以利用班隊課和同學們一起討論本學期閱讀書目時,會向孩子們解釋刪掉他們選的一些書的原因,然后會補充一本或兩本經典書目,并告訴他們為什么要讀這樣的經典書目。當然我們每次討論后制定的課外閱讀書主要還是以敘事為主的。書目定下來之后,會通過家長會將課外閱讀書目及具體要求印發給各位家長,提醒家長購買圖書,建立家庭書櫥,督促孩子讀書,檢查讀書情況,鼓勵他們為孩子的長遠發展做智力投資,為孩子的終生發展奠定厚實的人文基礎。孩子們經過了一學期的閱讀,不僅豐富了課外知識,而且激發了閱讀課外書的興趣,提高了閱讀課外書的能力。由此可見,教師在推薦閱讀書目時,要善于準確把握兒童的閱讀期待,激活他們的已有經驗,及時滿足他們的表現沖力,因勢利導,讓他們盡情的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表露、溝通、碰撞,從而體驗到語言的張力,閱讀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悅。
三、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減少寫的作業,增加背的作業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誤區,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講得新課,學生學得淺薄。教師們雖然在找新的途徑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但總是會被應試教育這個“瓶頸”所束縛。學生們升學考試的壓力下,有的已經成了與大量習題進行苦戰的“做題戰士”;有的已經成了機械接受知識的容器。《語文課程標準》上有這樣的規定: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背誦優秀詩文160篇(段)。教師和學生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筆者認為,要想達成這樣的目標,只有學會增減,即減少學生寫的作業,增加學生背的作業。
四、中年級的閱讀短文教學,要降低閱讀題的難度,增加閱讀的篇目
目前,一些只顧盈利的人在編寫配套練習冊中的閱讀題時,不考慮學生年段的特點和學生的興趣,隨便找一些難度較大的短文讓學生做。結果三年級的孩子剛接觸閱讀短文題就嘗不到成功的喜悅,久而久之學生就對它產生了厭惡感、恐懼感。我想這樣的閱讀題也是影響學生閱讀題得分率較低的主要因素。現在看來,三年級的起步是個關鍵,降低閱讀題的難度,讓孩子獲得成功的喜悅很重要。在閱讀教學中,首先應選擇一些練習題答案就在短文中的閱讀讓孩子們做。在孩子們做之前,直接告訴他們答案就在文中。只要多讀短文就能很容易找到。剛開始,有百分之六十的孩子能得到滿分。于是可以表揚他們,給他們一些物質獎勵。同時邀請他們說說得滿分的“秘方”。其他孩子聽了之后,就會覺得做這樣的題目很簡單。之后,再多找一些簡單的閱讀題給他們做,不斷的讓所有人都嘗到成功的快樂。一學期之后,再跟學生們商量一下能否做一些稍微難一點的閱讀。當然孩子們都很樂意。這階段,找一些習題中一小部分答案不直接出現在文中的閱讀。在他們做時,告訴他們,只要再多讀幾遍,然后再用你們的聰明腦袋進行分析,就會做了。其實,這樣做的目的之一是要讓孩子們體會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真正含義,目的之二是在多做題時的過程中,還要讓他們懂得“題做百次,熟能生巧”的道理。如今,學生們在這樣循序漸進的訓練下,不僅增加了閱讀的量,而且提高了做閱讀題的能力。
五、針對中年段,特別是三年級的起步作文教學,要讓學生少寫一些“虛作文”,多寫一些“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