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孩子探究能力的培養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合作探究;學習興趣;動手操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6-192-01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學就是要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維活動。而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為培養兒童自身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創設一個廣闊的空間,通過教師必要的啟發誘導,填補空缺,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思考中掌握知識,在掌握探究知識中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那么,如何開展學生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數學知識呢?
一、提供學生動手操作機會,激發學生探究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教學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動手操作最能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激發學習新知的欲望,促使學生進入最佳狀態,并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它能有效的幫助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掌握數學規律,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如在我上《三角形的分類》這一課時,新授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運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自己去量一量活動表中三角形的每一個角,并把量得的結果填寫在表格里。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張表。問:你有什么發現?通過組內交流后,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我們小組發現圖①和⑥都有2個銳角和1個直角。” 有的說:“圖③和⑤都有2個銳角和1個鈍角,圖②和④三個全都是銳角。” 有的說:“我們小組發現銳角最少有2個,鈍角和直角最多有1個。”最后讓學生根據三角形角的特征再給這些三角形進行分類。讓他們在操作中感知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三類。果然,學生一談到動手分一分,興致高、勁頭足,完全消除了課堂教學所帶來的壓力;更使他們身心愉快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從而創設一種愉悅、輕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并且這種氣氛一直延伸在整堂課中。在整堂課中,學生的參與意識非常強烈,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得到了充分體現。學生由聽者變成了實際參與者,在自己說的同時又傾聽別人的發言,使學生始終處于興奮和積極探索的狀態之中。每位同學都參加了學習,還至少得到了二至三次的發言機會,學生的思維都被激活了,大班教學中這一合作學習的改革,真正做到了新課改中“生生參與”的要求,也讓學生充分得到了發展。這樣使學生對所經歷的教學事情有了深層的體驗,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趣,從而達到教學的理想效果。
二、創設操作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生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最重要的學習助推器。由于數學知識本身具有抽象性,與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點和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構成矛盾。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以及學生思維發展階段的特點,創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充滿疑問的情境,點燃學生的“發現”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例如,在教學“毫米的認識”一課時,可以先讓學生猜猜新華字典的厚度。學生學過長度單位“厘米”,所以能很快地說出新華字典的厚度是4厘米多一點;再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一元硬幣,讓學生說說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用直尺量量它的厚度是多少。這一下學生們都呆住了――它不滿1厘米,怎么量呀!究竟是多少呢?學生馬上就會產生一種想探個究竟的強烈欲望,這就使單調、枯燥的概念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被有效地激發出來。
三、利用動手操作,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數學意識
教育家布魯納指出:“教學不應該奉送真理,而應該教人發現真理。”教師在課堂中要樹立服務意識,把學生玩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的使命留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的主人。“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是他們思維過程的體現。動手操作,使他們獲得感性認識,從而向抽象思維過渡。在《三角形的分類》本節課中,我想方設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多地動起手來。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有沒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有沒有兩個鈍角的三角形?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沒有”。我就讓每個學生在練習紙上畫一畫去驗證一下自己的判斷,畫完后,有的學生把手舉得高高對我說:“老師,不可能有2個直角,那樣有2條邊就不相交了。”一個三角形里也不可能有兩個鈍角。通過這樣的動手實踐,既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氣氛,也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在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組織有效操作機會,提高學生參與探究的能力
操作活動不僅促進學生把外界的運動和內部的思維活動緊密結合起來,而且可以能激發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有效參與能力。操作與思雄同步,把外在的操作程序,轉化為學生的內部智力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 好奇心 探究意識 問題意識 探究能力
幼兒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幼兒探究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策略問題需要深入研究,這影響幼兒教育的水平,影響幼兒的成長與成才。幼兒教育者應該更多地思考“孩子喜歡什么”、“對什么好奇”,致力于孩子探究意識的激發,極力引導孩子點燃思維之火,打開身邊問題的謎團,鼓勵孩子大膽實踐,培養探究能力等,這是幼兒教育者的職責與使命。
一、幼兒好奇心的培養策略
培養幼兒的探究意識和能力不能忽視對幼兒好奇心的重視和培養,幼兒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這種好奇心對孩子的創造力和探索發現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第一,認同幼兒的好奇心。幼兒對待事物的看法在成年人看來常常是不可思議的,甚至會讓人啼笑皆非,而這正是幼兒最真實的一面,伴著對事物的好奇,用自己的想法探究事物。例如,脫掉鞋子變成“彩虹腳”的教學游戲,老師將五個腳趾涂上紅、橙、黃、綠、藍五種不同的顏色,脫掉鞋子,顏色很鮮艷,引起全班孩子的好奇心。腳趾孩子們都熟悉,但孩子們好奇的是腳趾的神秘色彩。老師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教會孩子如何辨別不同的顏色,也可以教孩子穿鞋、脫鞋,孩子的好奇心得到認同,還創造良好的授課環境。
第二,引導幼兒的好奇心。幼兒教育不是“哄孩子不哭”那樣簡單,而是一門很復雜的學問,在幼兒教育過程中科學引導幼兒的好奇心,反映的是教師的能力和水平。然而,幼兒對待事物的好奇心常常是缺乏目的性的,只是簡單的好奇而已,有的孩子看到老師的腳趾變成“彩虹腳”,很好奇,也想看看自己的腳是不是也發生變化,這時老師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教會他們如何脫掉鞋子,再穿上鞋子。
第三,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幼兒教育的實踐證明,培養幼兒的好奇心是培養幼兒探究意識和能力的基礎,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創新教育手段,認同孩子的好奇心,積極引導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把自己發現的問題說出來,讓更多的孩子參與他人發現問題的討論中。每次教學過程完成后,孩子的探究意識和能力都會有所提高,這種好奇心的培養過程就是日常的經驗積累過程,加上教師的總結分析,以及對孩子的肯定與鼓勵,都會讓孩子與真理更進一步。老師要鼓勵幼兒展示自己好奇心發現的問題,學會交流與分享,讓孩子在老師的肯定與鼓勵下培養好奇心,提高想象力、創造力、展示力,奠定幼兒探究意識和能力提高的基礎。
二、幼兒探究意識的激發策略
幼兒探究意識的激發是一個過程,通過游戲式教學活動,使孩子的潛能得到挖掘,探究意識和能力得到提升。幼兒探究意識的激發策略可以推動幼兒全面發展,通過最直觀的感知認識世界、發現世界。
第一,以經驗為基礎,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幼兒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有目的的幼兒探究實踐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采用符合幼兒特點的意識激發形式,意識激發一定要建立在幼兒對事物有自我認識的基礎之上。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在保證幼兒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接觸一些能見到的小昆蟲,使孩子從對事物的圖片認知上升到客觀真實認知,這有助于幼兒對事物的探究欲望,更好地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像螞蟻運蟲子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可以看到,這樣能更真實地感受到螞蟻合作的力量。
第二,以展示為載體,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不同孩子對待同一事物的關注點存在不同,這反映的是幼兒的不同思維方式,幼兒教師可以讓孩子將自己眼中的某一現象或者事物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在幼兒彼此的展示中體現了不同的側重角度。老師要鼓勵孩子展示自我發現,在分享的過程中提出彼此間對待某一事物或現象的個人想法,對展示中的優點或者比較有特點的角度適當提出表揚,并鼓勵其他孩子多學習對方的長處;對于交流過程中表現出的不足要指出,不能回避或掩蓋,要引導孩子確立正確的觀點,幫助孩子樹立改正缺點和不足的信心。以這種交流展示作為載體,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
第三,以推測為突破,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幼兒時期孩子都有好奇心,這個時期的大膽想法需要老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幼兒的大膽嘗試不應該被無端制止。實踐證明,一些時候幼兒無較強目的性的推測,往往是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甚至在以后的科技發展過程中成為某種發明創造的意識雛形或者假定前提,這種探究意識是值得鼓勵的。教師要給孩子更多想象的空間,鼓勵孩子根據某些現象做大膽的推測,從思想意識和行動上都主動求知。教師還要有針對性地對幼兒的想法進行指導和修正,對于能夠驗證個人推測的孩子給予鼓勵,對于推測缺乏邏輯性孩子的表達勇氣給予表揚,讓幼兒的探究意識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培養孩子勇于探究問題的信心。
三、幼兒探究能力的養成策略
幼兒的探索發現能力很強,一些常被成年人忽視的細節卻逃不過幼兒的眼睛。幼兒的探究能力培養,對于以后的執著創新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第一,利用活動保障幼兒探究。幼兒是一切幼兒教育活動的主體,幼兒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參與教育活動,提高幼兒的綜合水平,保障幼兒探究。例如,讓孩子討論泥球、木球、紙球在水中的狀態,各種聲音都有,老師讓每個孩子都動手操作幾次,最后得出結論同樣大小的球哪個更重,哪個更容易下沉,輕的更容易上浮。在活動中,幼兒的很多方面都實現突破,提高幼兒探究能力。
第二,靈活手段引導幼兒探究。幼兒探究能力的發展影響幼兒未來創造能力的發展狀況,在幼兒教育活動中,教師所采用的教育手段要更靈活,且有利于幼兒的身心特點,積極引導幼兒探索突破。幼兒的探究主要始于對待事物的特殊發現,教師給予積極引導將有利于孩子探究,而且,教師要給孩子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樣既能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和表現能力,又能推動幼兒探究能力的發展。幼兒教師要細心觀察不同孩子的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啟發孩子的思維,使孩子更專注自己的發現。再者,教師采用的教育手段要符合幼兒的特點,每個具體環節都對幼兒有不同的意義和價值,這樣將更有利于幼兒探究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謝美華.談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2(9).
為了培養孩子探究能力,結合自己的小小課題《小學科學課堂學生探究精神的培養》,在教學中對自己的科學課堂做了小小的嘗試,旨在能在科學課堂中滲透探究能力的培養,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情懷。
一、開展常規探究活動是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保證
在小學科學課本中有很多很好的探究活動,這些探究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孩子探究能力,因此在一直的教學中都非常重視這些活動的開展。將每個活動開展好,也就是盡可能將每個實驗都讓孩子去參與去體驗,通過孩子的參與和體驗可以讓孩子在收獲奇幻的科學現象同時完成科學知識的習得。這部分的例子有很多,幾乎每個科學內容模塊都有一定的科學實驗,只要能將這些試驗完成好,基本就是能達到提升孩子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用心完成好課本中的實驗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基本。
二、開放性實驗教學可以提升孩子自主探究能力
在保證了常規探究活動的開展后,學生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如何更好地提升孩子自主探究能力呢。這就是要設計開放性實驗,將一個問題、一個難題拋給孩子后讓孩子利用已有的技能或是已有的知識去完成自主探究,也就是讓孩子根據問題自己的設計實驗方案,自己動手去完成實驗。給了孩子更多自,他們探究就更加有欲望了。
在講解《彩虹》這一課的時候,按照科學提示就是利用噴壺完成“重現彩虹”實驗,這樣能達到實驗目的,但是為了培養孩子自主探究,我的設計是將這個實驗設計為開放性的。在我第一課時 已經講解了自然界里形成彩虹的原理后,讓孩子通過網絡、科學、咨詢等方法去尋找再現彩虹的方法。這樣突破了課本的設計,把更多的自給了孩子,孩子也用他們的智慧和創新想到了很多“再現彩虹”的方法。
其實這一學年來這樣的嘗試還有很多,把更多的自交給孩子,精心等待,很多孩子都會給我們帶來驚喜和感動。這驚喜和感動中我們能感受到孩子自主能力在一點點提升。
三、巧妙利用身邊資源提升孩子自主探究能力
對于很多一線科學老師來說,給學生開展實驗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而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開展實驗需要的器材。需要的資源很多,往往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在校園里找到他們,因此給實驗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所以在本學年里,我嘗試利用孩子身邊的資源去完成探究活動。這樣讓孩子研究熟悉的事物中找到新發現,激發了孩子動腦動眼的意思。
在教學《種子與幼苗》一課中,我們經常給孩子這樣一個探究活動:種子一種豆類植物種子,通過種子發現和體驗種子的萌發。這個活動很好,課本也是這樣做的。但是這樣實驗設計忽略了種子萌發在地下過程,給學生一種只有種子出土,我們能看到種子發芽的誤導。于是我提出一個疑問,能不能種子的萌發在我們眼皮底下發生。很多孩子開始想法辦,最終大家統一到一點上利用透明的容器。于是我們鼓勵孩子就利用你身邊有的透明容器來完成這個實驗。讓種子的萌發更加“透明”。
其實資源就在身邊,只要稍微加以突破和改變,我們就能驚喜發現它能為我們的實驗服務也能為提升孩子自主探究能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