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孩子叛逆心理的教育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叛逆心理是不健康的一種心理,如果家長、教師方面不能及時給予矯正,將會對他們的發展造成很不利的影響。目前我國教育專家、學者們針對青少年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一般都是從家長、老師們轉變思想,耐心與青少年溝通以及加強社會文化現象方面著手的。而社會文化現象方面到底怎么去引導,并沒有提出實質性的方法,而社會引導這一方面在我看來,恰恰與家長和教師對青少年所做的引導起著一樣重要的作用。所以說,矯正青少年叛逆心理的這條道路,依然很漫長。
二、正文
(一)叛逆心理的概念
至今為止,關于叛逆心理這個定義還沒有一個唯一的概念。不過學者們普遍認同朱智賢在《心理學大辭典》中對叛逆心理的界定:客觀環境與主題需要不相符合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
(二)叛逆心理的表現
通常學者們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有2個主要方面在變化。一個是從生理方面;另一個是在心理方面。對于生理方面學者們一致都認為孩子在身體結構上在發育;心理上,青少年在得不到渴望的承認和理解時,常常表現為任性和耍小脾氣,常常采用懷疑的眼光和敵視的態度來對待周圍事物。更嚴重者常常無視家長和老師的教育甚至用傳播負能量來擾亂周圍人的思維和態度,給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不好的影響。
幾乎所有青少年都會經歷叛逆心理,它有什么危害呢?絕大部分學者對這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卻沒有給予確切的說明。處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他們的某些不恰當的行為和心理如果不加以糾正和引導,會導致其產生對抗社會、不合群等病態性格,甚至會進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也有無數案例也證明了嚴重逆反心理的危害。如社會上多發的離家出走現象、自殺事件等都有力的說明了這一點,如果不在叛逆初期給予正確的引導,會引起多么嚴重的后果。
(四)青少年叛逆心理產生的原因
對于青少年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眾說紛紜,但是無一例外都提到了以下幾種。
1.自身原因。青少年在青春期的發育時期腦功能越來越發達,思維發展也也越來越迅速。青少年由于到了一定的年齡,他們在生理上性意識以及性別意識都開始覺醒,性意識又進一步在心理上產生斷乳,進而形成越來越強烈的獨立意識。但是此時他們的社會閱歷不足以支持他們的正確判斷,而他們又盲目的想自己做決定,這就使得他們叛逆心理的產生。
2.家庭原因。家長們對子女管教的思想并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有多大的改變。年代不同了,管教孩子的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而他們對孩子缺乏民主的管理方式,遇到事情總想要替他們做決定。而且硬是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灌輸給孩子。這讓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十分抵觸,所以就會加劇孩子們的反抗,和家長的對抗也更加強烈。
3.學校環境。與家長想法和教育方式相似的是學校的老師教育方式,他們也認為“嚴師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理念是對的。所以,對待青春期們孩子的反抗更加毫不留情。遇到沖突不會換位思考,毫不留情的批評學生。
4.社會文化和傳媒因素。青少年的價值觀在還沒有成型,所以不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這個時候家長和老師如果不能好好的引導,那么青少年就會和網絡上學習他們認為好的。比如“古惑仔”、“嬉皮士”“朋克”對青少年就有十分不好的影響力。
5.青少年自身的社會性。我認為青少年自身的社會性也是影響著他們叛逆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人是一種社會學生物,青少年的成長過程屬于社會化的一部分,青少年的叛逆行為更多的是一種成長現象,我認為這是一個健康的青少年的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青少年不叛逆他就不完整。正因為經歷了叛逆時期,他才回長大,才回促進自己思維的發展。所以,這是一個必然現象。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青少年叛逆是受同伴影響。青少年這個時期是格外注重友誼的時期,為了融入這個群里,有時候他們甚至不得不公然對抗老師或者家長來贏取同伴的好感。
(五)解決策略
不要過分擔心他們的叛逆心理,在他們產生叛逆的時候,我們可以先關注一下是不是自己的管教方式有問題。如果是,那最好的就要平等的看待他們;發自內心的尊重他們;不要把他們僅僅當成一個孩子,而要認真的傾聽他們的聲音。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參與到他們的活動中。在社會方面,青少年最喜歡模仿偶像,可以借助于網絡媒介創造正向的偶像榜樣作用,讓青少年在模仿中,可以正確學會疏導叛逆情緒,平穩的度過這一叛逆時期。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桑標.中國青少年情緒調節的發展特點[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5(1):(37-41).
關鍵詞:中學生;叛逆;心理;影響
據調查,約有98%中學生中存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我們學校不少學生叛逆心理很強。這里所說的叛逆心理是指中學生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不考慮是非曲直,對家長和老師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具體表現在:對正面宣傳作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對先進人物、榜樣無端懷疑,甚至根本否定;對不良傾向持認同情感,為其喝彩。
一、叛逆心理對中學生成長的危害
叛逆心理雖然在每個人成長歷程中都會出現,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其后果是非常嚴重的:
1.會引起偏激的行為和不正確的行為。不肯接受別人的意見,一意孤行,過分肯定自我,往往表現為狂妄和自大。
2.讓人產生壞的思想,會養成不良習慣。叛逆很多時候是針對正確要求產生的,經常采取這種叛逆的行為就容易成為一種習慣。
3.性格孤僻,人際關系緊張。不能傾聽師長的教誨,造成自己和家人,老師的關系緊張。
4.前途受到一定影響。中學的叛逆心理對他們的學習和心理影響很大。有一個初三的學生說:初一時,因一次單元測試作弊,事后被英語老師嚴厲批評,我當時非常氣憤,覺得英語老師太過份了,于是叛逆心理隨之產生,之后,凡是上英語課我都不專心聽,作業也不做,這樣,導致我的英語成績一落千丈。現在一想到快要中考了,我多么后悔自己當初的叛逆行為。
調查表明,叛逆心理對中學生人生觀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叛逆心理的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病態心理或犯罪心理轉化。所以對中學生這種逆反心理的危害不能不引起重視。
二、中學生叛逆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
1.特殊年齡階段所帶來的心理問題
中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3~18歲,屬于“青春期”階段,是生理和心理發展最快的時期,也是心理素質發展的關鍵階段。但此時他們心理發展和生理發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容易產生心理失誤,甚至心理滑坡。由于學習、人際交往的困難以及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的不一致而產生的困惑,使他們心理出現異常,極易引發心理疾病。
2.青少年叛逆心理與行為受社會壓力與不良習氣影響。
青少年叛逆心理與行為更受大眾傳播媒體影響。許多的電視、網絡在信息內容選擇、制作方法上因著眼于廣大觀眾,片面追求收視率而忽略、忽視對青少年觀眾群體的需求,使本來用來警示人們和青少年的內容,而被青少年負面地接受和消化,加劇負面心理作用,強化了叛逆心理的形成。日本,韓國等一些電影電視片,極力美化叛逆者的個人行為,夸大叛逆者的能耐,鼓吹個人主義。包括現在很多學生喜歡看的玄幻小說也是這樣。叛逆在他們看來是一種有主見、很酷、有個性的行為,看到周圍同學這么做也跟著學,就盲目的從眾。現在社會越來越講究個性化,自我化,導致叛逆的心理更加厲害。其實有個性和叛逆并不是一回事。
3.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根本環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長教育方式的簡單粗暴或命令式、專斷式等慣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學習等方面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等,這些都無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種壓力,當這種壓力不斷積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時,便在情緒上不滿,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4.學校老師的教育方式也是導致學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有些老師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居高臨下,過于經驗主義而不考慮現實社會各種因素對學生的影響,簡單地指示學生必須怎樣想,必須怎樣做,根本不與學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脫離教育實際,這容易激起學生叛逆心理。
三、中學生消除叛逆心理的實施對策
1.老師,家長與孩子之間應該站到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老師和家長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他們所犯的錯誤。了解他們犯錯誤的原因,動機以及目的。以朋友的身份與他們平等交流,在理解的基礎上以身作則來影響孩子。家長也要教育孩子尊敬老師,講究禮貌地溝通。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如果老師真的有什么錯誤,可以在課后通過匿名紙條的方式傳達給老師,不要上課的時候站起來爭辯,這樣既不禮貌也耽誤了大家的時間。而老師也應該放下身份,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讓沒個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師的關懷,不要輕易放棄任何學生。對待學生的錯誤要采取“軟”應對的策略,千萬不要跟學生硬來,這樣不但自己很尷尬,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發展。
2.適當發泄心中情緒
對于中學生,受了委屈,心中不愉快,有時可以發泄一下,轉移注意力,如聽音樂,劇烈運動,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宣泄出來,不要積累在心中,要象回收站的垃圾一樣及時清空。
3.讓中學生全面發展
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多多的參加社會活動,多接觸社會上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在自己所在學校的小圈子內,以防認識問題的狹隘,這樣更加能夠從大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以及規范自己做事的方式。
4.營造一個寬松、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我們的社會必須加強措施,減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對中學生的腐蝕和滲透,減少影響中學生身心健康的事件發生。社會各界也應關心中學生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進其發展,形成一個有益于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只有為中學生營造了一個寬松、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同時加強中學生心理宣傳與教育,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有用的人才。
總之,中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有其多方面因素,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冷靜對待,努力尋求解決的正確方法,引導學生自覺接受教育,使他們健康的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陽飄.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J].中學教學參考,2011年21期
2封三河.淺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青春歲月,2011年14期
3牛濤.中學生叛逆心理的探究與思考[J].內蒙古教育,2008年12期
【關鍵詞】叛逆心理 成因 對策 成長教育
中學生階段是少年時期向青年時期發展的過渡時期,心理活動顯得激烈、動蕩,身心發展不僅速度加快,還伴隨著質的變化與轉折。隨著年齡的增長,家長和教師會發現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乖巧,對于長輩的教導和勸告不像以前那樣聽話,甚至會產生抵觸、反抗的情緒,人們把孩子的這種現象稱為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是該年齡階段青少年的一個鮮明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
隨著社會節奏愈來愈快,青少年的交際能力逐漸強大,信息來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識面也較寬,但由于缺乏足夠的鑒別力,不能對來自各方面的信息進行合理篩選。根據專業的分析研究,叛逆青少年具有厭學、輟學、休學、叛逆、網癮、暴力傾向等行為特征,其中超過85%的青少年的叛逆期會體現在14~17歲這個年齡段。調查表明,青少年的叛逆年齡呈低齡化與擴大化趨勢。
一、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
1.主觀方面
由于青少年正處于心理的“過渡期”,精力充沛,探求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發展,具有強烈的自尊心,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也日益增強,正處在接受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階段,在認識事物和看問題時常常出現認識上的偏差,因而易與家長的意向不同。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希望得到承認、理解和尊敬。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自尊心是難以滿足的,往往會采取懷疑和敵視態度看待周圍事物。還有部分學生性格孤僻、任性,常以自我為中心,愛耍小脾氣,聽不進不同意見,拒絕有意幫助,自控能力較差。
2.客觀方面
據我們調查發現,父母與家庭、學校與教師、社會環境是造成孩子叛逆心理的關鍵因素。
(1)家庭教育對子女性格、行為習慣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大部分家長在對孩子教育時,都會有這樣的心理:我一定要讓孩子超越別人。這種想法固然是好,但家長常常把孩子作為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自作主張地為孩子安排生活,如不按照家長的說法去做,就會受到家長的說教批評,甚至會遭受棍棒式家教。當青少年與家長無法敞開心靈平等相待時,他們會反感家長的做法,進而產生了叛逆的心理。心理學研究認為,父母對于子女過分溺愛或過于專制,可能使孩子產生任性、反抗和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2)學校不良因素的作用是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學校是青少年成長和社會化的主要環境,學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老師的重要角色地位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教師對學生缺乏愛心、耐心,偏愛優生、漠視后進生,教學方法簡單、陳舊,隨意拖堂,隨意停課,甚至挖苦、諷刺、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易使學生產生對立情緒。良好的校風及班風也尤為重要。學生生活在不良的集體或“亂班”中,會使他們生活沒有目的,缺乏理想,不完成學習任務,紀律性差,自私心重,不關心集體。部分學生還可能形成小圈子,互相包庇缺點,故意與其他同學或教師鬧對立等。
(3)當今社會文化是影響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外在因素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及大眾傳播事業的發展,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渠道不像以前那樣單一,他們可以通過各種信息渠道獲得各種各樣的信息。由于青少年辨別是非能力不夠強,一些帶有負面影響的信息隨之會被他們所接受。比如一些影視作品,極為美化叛逆者的個人行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個人主義。這些不良的價值觀想和行為傾向對青少年的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加上自身心理的不穩定性和模仿性,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二、對策和建議
1.家庭教育方面
(1)家長首先需要加強與孩子在情感上的溝通交流
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熱情、親切、平等、民主、信任、寬容,相處融洽,孩子會慢慢敞開心扉。家長應在工作之余盡可能給孩子提供交流的機會,如野外郊游、登山運動等就是很好的方式。在活動中孩子既可以鍛煉身體,增加交流的欲望,還可以解除煩惱,順其自然的消除了叛逆心理對孩子的不利影響。
(2)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統中的基礎
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統中的基礎,具有啟蒙性、個別性和終身性的特點。家長要尊重孩子,給他們一定的自利,改變“棍棒式”“放任式”“溺愛式”等家庭教育方法,端正對孩子的教育態度,使孩子養成生活、學習、行為三大習慣。家長權威的樹立不是靠壓制、強求、主觀臆斷,而是采用剛柔相濟的方法。父母雙方在教育子女的態度上首先協調一致,并相互配合,應寬則寬,應嚴則嚴,在孩子面前樹立起一個慈祥而威嚴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2.學校教育方面
(1)“以愛動其心,以嚴導其行”
感情需要交流,心靈需要對話,若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熱愛學生,與學生在心靈上溝通,只有用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學生才會有可能在情感上與教師產生共鳴,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這樣他們才能把教師當做知己,在心理上對教師產生親切感、信任感。一個被教師所愛的學生,常常是充滿信心、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而這種師生之間真摯、融洽的感情能直接轉化為學生的動力,喚醒他們內在的最大潛力來高效的完成學習任務,收到高質量的學習效果。
(2)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賞識每一位學生
學生尊重老師,老師尊重學生,在生活中教給學生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別人這一理念。另外,對于成績差的學生也要積極地鼓勵他去學習,這樣的學生只要一有進步,就應該及時表揚,表揚是促使后進生進步的一種好的方法。在平時的教學中盡量少批評學生,要注意教育方法,語言不要尖銳刻薄,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有批評錯的地方也應向學生道歉,學生的寬容之心并不比老師差,真心地向學生承認錯誤的老師可能會更加受到學生的尊重。
(3)“身教甚于言教”
作為一名教師,最希望得到學生的信任和擁護,最需要權威性,自己的話有人聽,自己的號召有人響應,這就需要自身的人格力量來建樹。在教育這個神圣的崗位上,作為教師要使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學生以正面的影響,應端正自己的思想,純化自己的師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率先率范,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時時、處處、事事給學生楷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