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患者安全風險評估與管理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風險評估技術;精神科;安全管理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法治觀念及自我保護意識在日益增強,醫院面臨的風險亦越來越大,尤其是精神疾病患者在精神癥狀的支配下隨時可能導致自殺自傷、傷人毀物、出走等意外事件的發生。因此更要求精神科護士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風險意識,做好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我科認真組織學習了護理風險評估技術,并較好地在臨床工作中應用,切實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安全預見性,保障了各項安全防范措施的有效落實,降低了精神科護理風險,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期間在河南省精神病醫院早期干預一科、早期干預二科住院的首發精神障礙患者共520例,診斷均符合CCMD-3精神病診斷標準[1]。根據住院時間先后將2012年11月2013年4月的住院患者設為對照組,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的住院患者設為觀察組。對照組共260例,其中男性133例,女性127例,年齡25-53歲,平均(35.98±11.34)歲。診斷分別為:精神分裂癥187例,躁狂癥35例,抑郁癥29例,其它診斷9例。觀察組共260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132例,年齡23-50歲,平均(34.72±12.16)歲。診斷分別為:精神分裂癥189例,躁狂癥30例,抑郁癥31例,其它診斷10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種等方面進行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模式,按精神科護理常規進行護理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護理風險評估技術,對患者進行細致的精神檢查及病情觀察后,再與主管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之后按照精神科風險程度評分表的內容進行評估,確定風險等級,再根據風險等級制定個體護理計劃,實施針對性的防范措施,見表1。
1.2.2 評估標準 自殺風險評估共10項,1-7項每項分值為1分,8、9、10項分值分別為8、9、10分,風險程度:1-4分為輕度,5-7分為中度,8分及以上為重度。攻擊行為風險評估共9項,1-5項每項分值為1分,6、7、8、9項分值分別為6、7、8、9分,風險程度:1-4分為輕度,5-7分為中度,8分及以上為重度。出走風險評估共4項,1項分值為2分,2項分值為4分,3項分值為6分,4項分值為8分,風險程度:2分及以下為輕度,4-6分為中度,6分及以上為重度。
1.2.3 實行三級護理評估 一級評估: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或當班護士建立風險程度評估表進行評估,以后由責任護士每周評估1次;二級評估:在一級評估中存在有中、高風險的患者由責任護士進行動態的每日評估;三級評估:護士長24小時內對新入院患者及重點患者進行再次評估,每周帶領責任護士進行總評估1次,并指導護理計劃及防范措施的制定,檢查措施的落實情況。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住院期間自殺自傷、傷人毀物、出走等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比較應用風險評估技術前后護理人員受傷害事件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 果
2組患者在住院期間的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見表2;應用風險評估技術前后護理人員受傷害率比較,見表3。
3 討 論
3.1 應用護理風險評估技術有利于降低精神科風險事件發生率 精神障礙患者大腦活動異常,思維行為異常,自理能力下降,特別是在受幻覺、妄想的支配下,往往會出現危害自身和傷及他人的行為[2],故精神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具有偶然性和突發性,護理安全存在著極大的挑戰。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2),提示應用護理風險評估技術,從患者入院到出院實施連續的三級評估方法,橫向全面地評估了風險程度,縱向評估了住院期間各個階段的風險,在危險未發生前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將危險控制在萌芽狀態,從而降低風險的發生率[3]。
3.2 應用護理風險評估技術有利于降低精神科護士受傷害率 在精神科病房與患者接觸最直接、最緊密的是護理人員,要24小時不間斷的照顧患者,被患者攻擊的危險性最高。雖然精神疾病患者的風險行為具有突發和難以預料的特點,但發生前大多有先兆表現,其中有嚴重幻覺、妄想和不服從管理的患者發生風險行為的可能性最大,因此,開展預見性護理極為關鍵。預見性護理是在全面了解并評估患者的病情基礎上,制定有效的、防患于未然的護理,其根本在于積極認識預防以及處理并發癥的發生,采取預防為主的原則,有計劃有秩序有目的地給患者提供護理服務[4]。我們通過應用護理風險評估技術對新入院患者實行預見性護理,提前啟動防范措施,使護士受傷害率明顯下降(見表3)。同時,還有利于將護理工作由被動轉為主動,調動了護士的積極性,提升了護理人員的自身價值[5]。
3.3 應用護理風險評估技術有利于保障精神科護理安全 風險評估技術對精神科護理有著重要的臨床指導作用,通過對精神障礙患者實施風險評估,可以先預測出風險,指引臨床護理的方向,使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中便于抓住護理的重點,這樣既能使護理工作不再盲目又能提高護理安全質量[6]。同時,掌握護理風險評估技術能強化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提高專業內涵,使其在臨床工作中能有效控制風險,提高護理安全管理質量。
綜上所述,安全管理是精神科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實施護理風險評估降低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和護士受傷害率,有效地保障了護理安全。因此精神科風險評估是是切實可行的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方法,具有在臨床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第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7-89.
[2] 郝偉.精神病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
[3] 鄧秋雁,梁艷,謝仲英,等.住院精神病人暴力危險分級及干預的研究[J].現代醫院,2008.1,8(1):8-10.
[4] 牟秀華.預見性護理程序在骨科創傷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4):16-18.
【關鍵詞】 急診科護理; 風險評估; 管理對策
急診科護理風險是指急診科護士在護理工作中及患者在接受護理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護理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職業風險,不可能完全避免。護理風險能造成對患者身心傷害、導致醫院遭受經濟損失或影響醫院正常的工作秩序和聲譽。造成護理風險的主要因素有護士因素、患者因素、管理因素、醫師因素等。如何盡早發現和有效處理各種護理風險隱患,減少護患糾紛和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確保護理安全,已成為護理管理者面臨的重要課題。急診科是風險系數極高的科室之一,為有效規避護理風險,降低醫療糾紛,保證患者安全,近年來,筆者所在科室采用自制的急診科護理風險隱患評估表強化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0年1月~12月,本院急診室共有護士10名,年齡20~45歲。主管護師1名,護師2名,護士7名;大專學歷6名,中專學歷4名。
1.2 方法 根據筆者所在科室實際情況,自制急診科護理風險隱患評估表,評估表評估項目共包括16項護理風險因素內容,包括:(1)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嚴格;(2)崗位責任心不強/脫崗、惰崗;(3)操作規程不完善/執行不嚴格;(4)知識缺乏/經驗不足;(5)無菌操作及消毒隔離不嚴格;(6)觀察、處置不及時/延誤救治;(7)查對不嚴格/輸血、給藥錯誤;(8)手術患者或部位識別錯誤;(9)告知不當/護患溝通不良;(10)一次性用品或藥源性不安全;(11)儀器設備或服務設施不安全;(12)院內跌倒、燙傷、壓瘡等;(13)護理記錄不當,醫護記錄不一致;(14)人力不足或配置不當;(15)帶教不力;(16)其他。對上述每一項不安全因素內容進行評估,以確定患者是否存在本項護理風險,可能發生護理風險的主要問題及后果、發生護理風險原因分析以及消除護理風險的整改措施及管理對策,最后對評估效果進行評價。責任護士每天對患者評估1次,根據評分調整護理干預方法。統計2010年、2011年急診科發生護理差錯、事故、意外、糾紛例數,并與實施護理風險評估前的2009年急診科發生護理差錯、事故、意外、糾紛例數進行比較。
1.3 統計學處理 選用SPSS 17.0進行統計學分析,P
2 結果
實施護理風險評估后,與未實施護理風險評估2009年比較,急診科2010年發生護理差錯事故情況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常見護理風險 護理工作是一種高風險的工作,而急診科急救因其突發性,是醫院救治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問題的一個階段[2],如護士技術不熟練或動作慢、操作失誤或言語不當、出診記錄缺陷或漏記,在急救轉運的途中沒有向患者或家屬交代清楚途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危險,對急救器材操作不熟悉,護士責任心不強,未嚴格按操作常規和制度執行醫囑,皮試或注射前未詢問患者是否有無過敏史,當醫囑不詳時未明確醫囑等直接影響了搶救的質量和速度,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研究結果顯示,本院急診科在實施護理險評估后,與未實施護理風險評估的2009年比較,2010年與2011發生護理差錯事故情況分別下降至2009年的15.38%和7.69%,說明進行護理分險評估,確定患者是否存在某項護理風險,可能發主護理風險的主要問題及后果、發生護理風險原因分析以及消除護理風險的整改措施及管理對策,是護理風險管理的基礎。急診科風險管理的重點是加強急診護理風險管理,提高急診科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和應對能力。
3.2 護理風險管理對策
3.2.1 完善醫院管理制度,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思想,不斷轉變服務觀念,加強急救業務培訓,加強護理管理,建立護理風險管理組織,制定完善風險管理制度。進行急診專業思想、醫德醫風教育,規范搶救物品、藥品、儀器的應用與管理,增強急診護士法律意識,加強護理記錄單的管理,規范護理文件書寫,積極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充分體現愛心和真誠,從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建立護患告知制度,強化護患共同承擔風險意識[3]。
3.2.2 建立預防急診科護理風險干預流程 對急診科護士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使每位護士都能熟練地根據急診科護理風險隱患評估表準確評估患者護理風險。對新入院患者由專職的護士進行評估篩查,對篩查出的有護理風險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和特殊護理干預,如對有褥瘡高風險患者使用氣墊床、氣圈、局部易壓部位使用褥瘡貼等[4]。對有跌倒高風險患者在床頭掛“小心跌倒”的安全警示牌。提醒各級工作人員、患者及家屬在患者活動時給予協助和警告,以防跌倒[5]。
風險管理的重點是加強護理風險管理,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和應對能力[6,7]。通過實施急診科護理的風險評估,使急診護理安全管理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減少了醫療差錯、事故與糾紛,切實為患者提供放心、安全、滿意的全程優質服務,提高了患者滿意率。
參 考 文 獻
[1] 繆薇菁.護理風險管理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9):830.
[2] 李小平.風險管理在急診護理安全工作中的實施及效果[J].護理研究,2007,21(12):3367.
[3] 何元風.護理管理中實施風險管理的效果與分析[J].現代護理,2007,13(1):83-84.
[4] 楊春莉,杜金蓮.骨科患者壓瘡風險評估與護理干預[J],2011,32(6):1016.
[5] 李新輝,陳麗麗.老年病房跌倒危險因素及預防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08,6(11A):2829-2831.
[6] 申萍,孫琳,朱劍萍.護理風險管理的實施成效[J].護理學雜志,2006,2l(10):85-87.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患者資料50例,50例患者中男38例,女12例,年齡22~40歲,平均(25.4±2.3)歲,其中屬于本科學歷護理人員26例,屬于大專學歷護理人員13例,屬于中專學歷護理人員11例。
1.2方法
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之前,護理人員需要通過書面形式告知其治療期間各項注意事項,當患者確認無誤之后進行簽字;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之前,首診護理人員評估血液透析期間會產生的事項,由護理組長施行評估,按時檢測有關指標,最后由護士長根據有關規定對血液透析每個環節中的風險進行控制;護理人員在全面掌握患者基本情況之后,依照血液透析治療期間各類注意事項,如實進行編制并且填寫風險評估表,評估表主要包含患者一般資料、病情、透析治療方案、護理問題以及護理操作等[2-3]。
1.3觀察指標
記錄血液透析患者應用風險評估表前后出現并發癥情況及護理人員對于藥物使用、飲食知識、水分攝入量、并發癥、日常注意點知識掌握率。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50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患者在應用風險評估表之后出現并發癥發生率與開展風險評估表之前對比差異明顯(P<0.05)。應用風險評估表之前護理人員對于藥物使用知識掌握率為80.00%,對于飲食知識掌握率為82.00%,對于水分攝入量知識掌握率為86.00%,對并發癥知識掌握率為82.00%,對日常注意點知識掌握率為80.00%;應用風險評估表之后護理人員對于藥物使用知識掌握率為94.00%,對于飲食知識掌握率為94.00%,對于水分攝入量知識掌握率為96.00%,對并發癥知識掌握率為96.00%,對日常注意點知識掌握率為92.00%,應用風險評估表前后護理人員對于專業知識掌握情況對比差異明顯(P<0.05)。
3討論
血液透析護理工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同時風險性非常高,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期間會產生部分急性以及慢性并發癥,對于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影響,所以在開展血液透析管理工作中需要有效識別并且評估此類風險,制定風險評估表,開展風險管理措施[4]。風險評估法的開展,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給予患者充分的尊重,為其開展有針對性護理風險管理措施,護理人員利用制定并且執行風險評估表,可以掌握血液透析治療期間會產生的各類風險,利用有效識別風險做到防患于未然,完善風險控制措,利用風險評估表可以保證血液透析護理工作更具專業化以及標準化,為患者提供優質并且安全的護理服務[5-6]。根據本文的研究可見,選取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血液透析護理人員10名開展分析,對其應用風險評估表,記錄風險評估表應用前后患者產生并發癥情況,結果表明,選取50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患者在應用風險評估表之后出現并發癥概率與開展風險評估表之前對比差異明顯(P<0.05)。綜上所述,對血液透析護理風險管理工作中開展風險評估表,可以減少血液透析治療導致的低血壓以及失衡綜合征等并發癥的出現風險,顯著提升血液透析護理人員綜合素養,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楊開秀.護理風險管理對血液透析的安全分析及對策[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4):25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