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對利率市場化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中國的經濟正處于轉型時期,逐漸放開利率市場化是優化宏觀調控,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的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利率市場化的實現對我國資源的優化配置,資本項目自由化的推動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金融環境的改善,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利率市場化的目標、思路步驟、發展歷程、對商業銀行的影響以及其意義進行詳細地介紹和深入地思考,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利率市場化的認識與理解。
關鍵詞:
商業銀行;體系改革;市場經濟;利率市場化
一、利率市場化的概述
利率市場化是指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中介機構在貨幣市場上進行融資的利率水平。它的決定取決于市場供求關系,其中包括利率的決定、利率結構、利率傳導,以及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從本質上來講,它通過讓金融機構擁有利率的決策權,使金融機構可以自由的調節利率水平依據市場供求關系。最后,形成以中央銀行的融資基準利率為基礎,根據市場供求關系來確定存款以及貸款利率的一種利率形成的機制。
二、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消極影響
1.傳統經營業務受到巨大的沖擊利率市場化全面放開之后,商業銀行不再局限于通過發放貸款,吸收存款,賺取存貸利差的收入為核心,商業銀行的競爭形式也不再只是客戶之間的爭奪,而是擴展到一些中間業務,商業銀行將面臨著資本市場上新一輪的以價格為中心的競爭,這種競爭形式會導致商業銀行的資本成本增加而收益減少。
2.商業銀行的利率定價難度和風險增大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產生于市場利率的一種不確定性,從而容易導致商業銀行的市場價與預期值形成了一種偏離。首先,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后,供求關系決定了利率水平。但是,市場中有眾多因素能夠影響市場利率,因此引起利率水平頻繁波動。其次,存貸款利率波動的不一致將會造成利率的期限結構也更為復雜。當長短期存貸利差的波動幅度有差別時,銀行的資本結構會跟這種波動不一致,進而降低凈利息收入。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將會面臨著更高的利率風險。
(二)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積極影響
1.有利于商業銀行非傳統業務的發展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實際上是金融市場水平上升的過程,中國利率市場化一定會加快完善金融市場的形成:融資的工具品種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合理;信息披露制度更加充分,這將會為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為客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真正實現商業銀行業務的多元化發展。
2.有利于促進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的變革利率市場化實施之后,中國人民銀行只需要對基準利率做適當的調整,而不再需要直接對商業銀行的各種利率進行管理。商業銀行能夠根據市場利率的變化情況以及自身的經營狀況來選擇市場的競爭策略和利率水平,在利率管理上向主導方轉變,進一步落實商業銀行的自主經營權。利率市場化使得只有內部風險、成本控制制度健全,定價科學的商業銀行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這將促進商業銀行的經營機制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實現商業銀行由被動型利率管理模式轉變為主動型利率管理模式。
3.有利于提高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力雖然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有加劇作用。同時,隨著外資銀行經營業務的不斷擴大,大量的新的經營方式和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工具對我國商業銀行造成巨大的沖擊,國內銀行面臨越來越大的國際競爭壓力,這對我國商業銀行進行金融創新,開發出新的金融工具、產品和服務,從本質上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有促進作用。
三、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意義
(一)有利于形成比較規范的金融市場環境我國的金融市場還屬于循序漸進的發展階段,尚不能形成像美國歐洲一樣統一健全的金融市場,由于我國金融市場總體規模較小,市場主體比較單一,融資工具不多,利率市場化對對我國金融市場的統一建設,資本與貨幣市場協調的發展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二)有利于促進國有銀行經營機制的根本性轉變銀行是我國資本融通的中心,銀行改革是否能成功對整個金融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是企業化管理以及商業化經營我國銀行改革的總體目標,這就需要在銀行體制的改革中對商業銀行以及中央銀行的職能進行合理地界定,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構建相應的產權制度和治理結構,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企業性質進一步釋放,使商業銀行經營更加自主,促進了國有銀行經營機制的根本性改變。
(三)有利于金融創新利率市場化給予了銀行對金融產品的定價權,在客觀上為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提供了可能。雖然利率市場化加劇了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這也將迫使商業銀行從原有的賺取存貸利差的盈利模式中尋找新的出路,給予商業銀行很大的動力去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商業銀行只有通過持續高效的金融創新,才能夠更好地規避利率風險,提高其資產收益率。
參考文獻:
[1]馬勝杰.從國際經驗看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J].世界經濟,2001(5).
[2]胡國暉,劉志立.關于我國利率市場化若干問題的研究[J].商業研究,2006(5).
作者:黃林 單位: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