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戶農業科技成果消費行為現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通過對農戶技術需求的選擇、接受服務情況和服務意愿調查分析表明,農戶對農業科技有著較強的需求,其中家禽養殖技術需求占66.12%,居第1位;其次是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播種技術和施肥技術、優良品種;農民對儲藏保鮮加工技術、農業氣象和產品供應信息等也有一定的需求(表1)。數據表明,家禽養殖技術以及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播種技術和施肥技術、優良品種是農戶最重視的項目類型。農戶對農業科技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土地替代型農業技術及其物化形式,對農業科技的需求逐漸從產中向產前商品市場信息的提供和產后的儲藏加工、市場銷售等領域擴展,農戶對農業科技需求日益多元化和精細化。
1.1農戶對農業科技應用風險的承受能力較弱農業是一個典型的風險產業,農戶不僅要經常面對難以預測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而且農產品還受到市場價格浮動的影響。農業技術對包括自然環境和市場環境在內的外界環境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農業科技應用風險是指農業科技應用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背離的可能性[1]。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戶的科技需求偏好和行為與其社會經濟能力、風險承擔能力緊密相關。調查表明,農戶對農業積極應用風險的承受能力較弱,在采用農業科技面臨風險時,65.75%的農民表示不能承受風險,30.28%的農戶表示能勉強承擔風險。在面對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和農業科技應用風險時,多數農戶對新技術顧慮重重,不敢貿然接受新技術,往往處于徘徊觀望狀態,農業科技應用風險成為制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因素[2]。
1.2農戶獲取農業科技服務的渠道日益增多目前,河北省基本上形成了以省級農業技術推廣站為核心,以縣(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紐帶,以鄉(鎮)農業技術服務站為基礎,以科技示范戶為基本輻射源的政府主導型農業技術推廣網絡體系,形成了省、縣(市)、鄉(鎮)各級政府機構相銜接的縱向農業科技體系,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組織、企業等參與的橫向農業科技體系,擁有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機構4315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1.37萬人[3]。調查顯示,政府主導的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在農業科技服務中處于主導地位,所占比例為51.23%;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地方政府部門、農資經營單位和科研教育機構分別占36.89%、23.56%、15.36%和7.45%。農戶獲取農業科技服務的渠道日益增多,但農業經營單位、科研教育單位等提供的技術服務覆蓋范圍還比較小,大部分農戶仍然游離在非政府農業技術服務體系之外[4]。
1.3農業技術培訓內容難以滿足農戶的需求技術培訓是農戶了解和獲取農業科技知識的最主要方式,其中93%的農戶對農業技術培訓投贊成票。農戶喜歡的技術培訓方式依次為現場示范(59.13%)、咨詢培訓(20.30%)、技術承包(15.94%)和發放資料(4.63%)。由于受資金、技術和人員等因素的限制,農戶接受科技服務的次數較少,1a中農戶沒有接受過技術指導的占52.36%,只接受過1~2次技術指導的占31.56%,而接受過3次以上技術指導的農戶僅占14.69%。當前,農業技術培訓主要集中在良種、作物栽培、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比重分別達到了31.23%、29.18%和13.86%,針對這些培訓內容,認為提供技術不貼近當地實際需要的農戶占48.67%,認為技術服務過程不連貫的占26.98%,認為技術服務時間和農戶勞作時間有沖突的占21.45%。農業技術培訓內容和結構與農戶需求還存在一定偏差,要求增加畜牧和家禽養殖技術培訓的農戶分別占樣本總量的32.87%和21.45%,遠遠高于養殖技術培訓實際所占的比重。61.57%的農戶認為農業技術培訓的效果一般,但是仍然希望獲取多樣化的農業科技服務,希望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業、農村和農民[5]。
2農戶農業科技成果消費行為影響因素分析
“十一五”以來,河北省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體系建設獲得了快速發展,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推廣水平不斷提高,在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影響農戶科技成果消費行為的因素。
2.1農業產業發展狀況是農戶科技成果消費行為的決定因素當前,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明顯偏低。FAO的數據顯示,美國每個農業勞動力經營耕地面積為60.9hm2,日本為1.9hm2,韓國為0.8hm2,印度為0.6hm2,而中國僅為0.4hm2;與其他產業也有較大差距,僅相當于第二產業的1/8,第三產業的1/4。同時農業勞動力成本迅速上漲,2005~2009年農村家庭經營用工日工資年均增長16.9%;種子、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增長明顯,土地流轉成本不斷提高[6]。農業產業發展狀況是農戶科技成果消費行為的決定因素,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制度,是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目前我國有2.3億多農戶,戶均土地經營規模不到0.67hm2,小農戶分散經營將長期存在。地塊分散、經營規模過小的現狀嚴重阻礙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是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根本途徑[7]。
2.2農業科技成果的預期收益是農戶科技消費行為的直接因素當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由“一五”時期的19.9%提高到52.0%,農業科技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是影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功與否、農村科技服務水平的重要因素[8]。農業科技成果的預期收益是影響農戶科技消費行為的直接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戶的科技需求。當前,農戶吸納新技術積極性不高成為制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問題。從需求主體的視角而言,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主要受利益的驅動,農戶希望通過農業科技新成果的應用獲利而致富。但是,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在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同時并沒有有效地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農戶采用新技術難以取得預期的收益,農業增產不增收的局面從根本上抑制了農戶對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9]。
2.3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是農戶科技消費行為的主體因素農民是實踐和應用農業科技成果的主體,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與農業科技成果的吸納有直接關系[10]。我國農村人力資源豐富,農業勞動力5.6億人,約占總人口的43%,是我國農業發展可貴的資源優勢[11]。但是,在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相當大的比例,農村實用人才僅占農村勞動力總量的2.1%,其中中專以上學歷人口所占比例僅為3.9%,農民中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才十分匱乏,且隨著農村勞動力的持續大量轉移,部分地區農業從業人員平均接近或超過50歲,農村實用人才素質低、后備不足的問題愈加凸顯。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較低造成對新技術的吸收、消化和創新能力較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戶的農業科技消費行為[12]。
2.4農業科技服務水平是農戶科技消費行為的制約因素農業科學技術水平決定著農業生產力水平,建國60多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業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農產品供給狀況持續好轉,農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但與建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現代農業的要求相比,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水平仍然不高[13]。我國現有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是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雖歷經改革,但并沒有突破原來的體制框架,存在推廣主體單一、推廣手段陳舊、專業化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總量不足、服務效率低等弊端,難以滿足農業發展新階段農戶的多樣化技術需求[14]。
3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建議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完善農業技術培訓體系,建立多元化農業科技供給模式,對于改變農戶的農業科技消費行為,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5]。
3.1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在我國,農業產業屬于弱質產業,農業生產效益偏低,農產品的利潤空間較小,再加上農戶的生產規模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采用農業科技成果的積極性[16]。從當前和未來發展看,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仍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耕地、水等資源的剛性約束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越來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資源的傳統生產方式突進農業現代化難以為繼,農業勞動力成本迅速上漲,比較優勢不斷降低,依靠大量低成本勞動力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空間逐漸減小。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創新和推廣節本增效技術,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提高勞動效率,拓展農產品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才能從根本上推動農業科技發展,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果[17]。
3.2建立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提升科技支撐水平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同時又是弱質產業。世界各國都在堅持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通過加強農業科技支持農業發展是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多數農業技術屬于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這就決定了農業技術知識產權的保護成本總體上要遠遠高于工業或其他行業,私人部門和企業不愿意進入農業技術研究的投資領域,因此,應建立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強化政府對農業科技投入的責任,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力度,切實提升農業科技支撐水平[18]。
3.3完善農業技術培訓體系,促進農民向職業化發展農民是直接承接應用農業科技和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的有生力量,是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完善農業技術培訓體系,加快培育職業農民,以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為依托,深入開展“綠色證書”培訓,重點培訓各類農村實用人才、種養大戶、農村經紀人、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農業企業骨干人員等。改善基層農民教育培訓條件和手段,大力發展農業遠程教育,推進農民教育培訓信息化,促進農民向職業化方向發展。
3.4建立多元化農業科技供給模式,滿足多元化技術需求隨著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呈多樣化發展,主要表現為科技服務對象的多樣化,服務范圍的全程化、生產經營的復雜化[19]。建立多元化農業科技供給模式,探索實踐政府、社會、市場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農業科技供給模式,堅持“用戶導向”原則,把滿足農戶科技需求作為農業科技服務供給的出發點,鼓勵科技服務組織、專家教授、技術人員、廣大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增強農村科技服務系統的整體功能,實現供需的良性互動。
作者:武艷艷翟玉建張建政單位:河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