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全區生態林保護通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項目背景
1、社會環境概況
區轄1鄉,3鎮,2街道,共85個村(居),人口17.8萬人。全區林地面積37.7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35.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4.4%。建有自然保護小區4個,面積5166畝;區劃界定生態公益林10.3萬畝。
2、地理氣候條件
區東臨海洋,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暑冬短、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5~20℃,常年降雨量1200~1500mm,年日照時數2000~2200小時,年無霜期285天左右,山地土壤以紅壤分布最廣,磚紅壤次之,均呈酸性反應,肥力較好。全區共有3條水系分布,有水庫26座,總庫容1350萬立方米。
二、指導思想
根據《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市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的有關要求和工作部署,加強我區水庫飲用水保護流域與陽江流域兩側一重山的生態公益林和水源涵養林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切實改善我區水環境質量,促進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為建設新興工貿旅游生態城區提供堅強環境保障。
三、目標要求
嚴禁砍伐天然闊葉林,保證重點流域干流、一級支流、水庫飲用水保護流域與陽江流域兩側一重山的生態公益林和水源涵養林只進行撫育保護,不進行任何形式的天然闊葉林采伐;對轄區內的濕地實行嚴格保護,不得審批建設污染環境、破壞資源或者景觀以及影響珍稀水禽等物種棲息繁衍的任何項目與設施,加大荒灘紅樹林種植力度,形成流域生態良性循環,使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良水平,省控監測斷面水域功能達標率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進一步提高,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態勢。
四、規劃依據
1、《市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方案》()
2、《省沿海防護林條例》
3、《市生態市建設規劃》
五、內容及規模
實施水庫飲用水保護流域與陽江流域兩側一重山的6734畝生態公益林管護,造林綠化200畝。其中水庫飲用水保護流域兩側一重山范圍內的馬甲鎮祈山村、洋坑村、梅嶺村、彭殊村分別管護1069畝、571畝、1997畝、809畝;陽江流域兩側一重山范圍內的河市鎮溪井村、溪山村、河市村分別管護234畝、1005畝、1049畝;陽江流域兩側一重山范圍內的萬安街道橋南社區的沿海灘涂種植200畝紅樹林。
六、技術設計
1、生態公益林保護:對水庫飲用水保護流域與陽江流域兩側一重山的生態公益林和水源涵養林進行管護,著重保護和恢復各流域中的源頭、主流、一、二級支流兩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第一重山的山脊線以內,坡度35°以上,水土流失區域的水土保持林。保護沿海、沿江綠色屏障——防路護岸林、沿海防護林以及城鎮周圍一重山范圍內以保護城鎮生態為主和各類廠礦周圍以凈化空氣為主的生態公益林,實施封山護林6734畝。嚴禁在保護區域內進行采伐林木、破壞植被、毀林開墾、開山采石、挖山取土、亂筑墳墓、放牧和用火等危及森林植被和山體的行為。
2、造林綠化:主要在沿海灘涂營造紅樹林,在樹種配置上,根據林種的功能要求,因地制宜選用地帶性、建群性、伴生性樹種,盡量采用多樹種的配置方式進行造林,以營造桐花樹和秋茄混交林為主,切實提高防護效益。
七、效益分析
項目的建設對于推進我區生態環境建設和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將發揮巨大作用,并產生顯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潛在的經濟效益。
1、生態效益:項目的建設將極大改善區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產生相應的生態效益,生態公益林和水源涵養林不僅有涵養水源、保土保肥和凈化空氣的生態效益,使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良水平,進一步提高飲用水保護區域內省控監測斷面水域功能達標率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而且在吸滯塵埃、降低噪音、調節氣候、改善人居環境等方面也有很大作用;同時,還具有棲息鳥類保護效益和森林旅游、保健效益等。
2、社會效益:項目的建設有利于加快城市化建設步伐,對優化人居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區域知名度和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經濟效益:原林學院俞新妥教授曾對森林多種效益提出計量指標:每年每畝森林涵養水源效益為有效涵水量657噸,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流失量16.28m3,防止土石崩塌效益(防崩護岸作用)0.5m3,釋放氧氣效益為年平均供氧0.1349噸。僅此概算,每年每畝森林就可提供700余元的間接經濟價值。以此為據,我區劃定的10.3萬畝生態公益林每年就可產生471.38萬元的間接經濟價值。
八、管理措施
1、加強組織,明確責任。生態公益林和水源涵養林的保護工作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項復雜的綜合系統工程。該項工作主要由區林業局牽頭組織,由區綠化辦負責日常工作,各有關單位要明確責任,建立有效工作機制,確保工作落實到位。各鄉鎮(街道)可在本規劃的指導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區域的建設規劃,并把工作職責分解落實到有關科室和人員,進一步建立健全各項工作責任制,確保該項工作順利推進。
2、強化宣傳,統一認識。不斷提高對生態公益林和水源涵養林保護工程重要性的認識,形成有利于推動工程建設的強大輿論氛圍。積極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廣泛深入宣傳生態公益林和水源涵養林保護工程的重要性、緊迫性以及工程進展情況和相關政策措施,使生態公益林和水源涵養林保護工程成為全區的共識和行動。
3、建立制度,保證質量。在落實工程目標責任制的同時,要按照有關要求建立一整套高效、全面的質量管理制度。各有關鄉鎮(街道)要按照轄區管理的原則,嚴格進行生態公益林和水源涵養林保護工程的施工和管理;各有關部門要負責提供指導服務,確保工作質量。
4、健全機制,保障投入。生態公益林和水源涵養保護工程是一項社會公益性工程,要在保證政府投入基礎上,盡可能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積極倡導社會參與投資,通過采取單位、個人對林地的認建認養,或者企業出資以生態公益林為載體進行綠色形象宣傳等多種形式,廣開資金籌措渠道,逐步建立有利于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投入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