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五年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評價醫院感染管理成效和明確醫院感染管理的薄弱環節、高危科室、高危因素,為醫院感染管理決策和臨床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據。方法:采用橫斷面調查方法監測了2010年12月23日、2011年10月21日、2012年12月21日、2013年6月19日、2014年11月28日在住患者的醫院感染和抗感染藥物日使用情況。結果:5年醫院感染現患率分別為3.40%、4.68%、4.63%、5.69%、4.51%,感染部位構成比總體以下呼吸道感染為主;5年抗感染藥物日使用率分別為52.67%、52.88%、45.56%、43.87%、40.04%,治療性用藥病原菌送檢率分別為16.46%、15.63%、16.49%、24.79%、28.03%。結論:5年全院醫院感染現患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ICU醫院感染現患率5年均居首位,醫院感染部位主要為下呼吸道。抗感染藥物日使用率有逐年下降趨勢,但病原學送檢率較低,需加強全院病原學送檢管理和ICU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和管理。
[關鍵詞]醫院感染;現患率;抗菌藥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監測我院2010年12月23日、2011年10月21日、2012年12月21日、2013年6月19日、2014年11月28日,0點至24點所有住院患者,包括當日出院、轉科、死亡的患者,但不包括當日新入院和轉入的患者。
1.2調查方法
①調查人員由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和各臨床科室主治以上醫生組成,3人1組,每組負責3個病區,每組隨機分配調查病區,在調查前集中進行相關培訓。②采用床旁調查、詢問管床醫生情況及查閱病歷相結合的方式,于床旁填寫個案登記表,對有診斷疑問的,與醫院感染管理科討論后確診。③所有調查表完成后上交醫院感染管理科審核,有邏輯錯誤的,追蹤到科室重新調查填寫。
1.3診斷標準
根據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衛醫醫發[2001]2號)判定。
1.4統計學分析
將數據錄入醫院感染監測系統,采用Excel進行匯總,運用SPSS19.0進行統計學分析,不同年份
2結果
2.1醫院感染現患率
2010至2014年,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應查住院患者7680人,實際調查7503人,每次調查實查率均在95%以上,年均實查率97.70%。5年醫院感染現患率分別為3.40%、4.68%、4.63%、5.69%、4.51%,采用趨勢χ2檢驗的P值為0.130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醫院感染部位感染部位構成比居
前3位的依次為下呼吸道感染(46.02%)、上呼吸道感染(15.06%)、泌尿系感染(13.35%)。
2.3抗感染藥物日使用率
調查日7503名患者中有3455人使用了抗感染藥物,平均抗菌藥物使用率為45.96%;抗感染藥物日使用率分別為52.67%、52.88%、45.56%、43.87%、40.04%,采用趨勢χ2檢驗的P值為<0.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用藥送檢率分別為16.46%、15.63%、16.49%、24.79%、28.03%。
3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我院2010至2014年醫院感染現患率分別為3.40%、4.68%、4.63%、5.69%、4.51%,采用趨勢χ2檢驗的P值為0.130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感染率相對穩定,與同級醫院感染現患率相持平[1]。我院每年舉辦5次以上大型醫院感染知識培訓,提高醫務人員醫院感染意識。加強多重耐菌消毒隔離工作,減少交叉感染。開展環境衛生學及消毒滅菌效果監測,規范消毒衛生工作。進行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調查,提高手衛生依從率。按省院感染質控中心要求,開展目標性監測,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定期整改。醫院感染發生的主要部位排名前3位的分別為下呼吸道感染(46.02%)、上呼吸道感染(15.06%)、泌尿系感染(13.35%),與國內文獻報道相一致[2]。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病區加床、患者及探視人員較多是主要原因,其次還與醫務人員無菌操作不嚴、消毒隔離措施不嚴有關。因此控制加床患者,加強陪護、探視人員管理,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等對氣管切開患者采取保護性隔離是非常必要的。醫院感染高發科室為綜合性ICU、血液內科、神經外科。我院綜合性ICU收治的是全院病情最為危重的患者,由于長期使用抗菌藥物、留置胃管、深靜脈置管、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等侵入性操作多見,易激發內源性感染,故醫院感染率穩居首位。
其中有3名患者基礎疾病嚴重,長期住院,并發全身多部位感染,調查日均未治愈,故ICU感染例次率較高。因此必須加強對此類患者的醫院感染管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早脫機。同時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加強對易感部位的護理,避免出現交叉感染[3];血液內科病人主要為血管導管相關感染,與置管、使用化療藥物后骨髓抑制、白細胞和血小板明顯降低有關[4],嚴格置管和后期治療中的無菌操作,可使血管導管相關感染發生率降低6倍。減少敷料常規更換頻率,可減少留置針觸摸次數和穿刺部位被外界污染的機會,從而減少感染。2014年現患率調查期間,血液內科層流病房正封倉改建,危重易感染病例減少,未發現醫院感染病例;神經外科氣管切開患者較多,長期臥床,大量使用廣譜抗菌藥物,易發生菌群失調,出現二重感染。另醫護人員不足,手衛生依從性低,也會造成多重耐藥菌的接觸傳播;新生兒室醫院感染率高于往年,因有2名患兒為外院轉入的低出生體重兒,基礎情況差,住院時間長,感染風險明顯高于其他患兒,在收治此類病例時需高度重視,進行保護性隔離。
作者:胡智勇;杜永全;劉佳;蔡直佑 單位:長江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