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時政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政論文 翻譯策略
政論文是從政治角度闡述和評論當前重大事件和社會問題的議論文,形式多樣,范圍廣闊,具有一定的政治傾向。凡是對時政問題進行議論說理的文章,都可以屬于政論文的范疇。
一、政論文的特點
政論文講求確切,嚴謹,富有鼓動性;詞語多具宏觀性;繁使用政治術語;句型單一、連接成分少、句與句之間無明確的邏輯關系。而英語則在句式銜接上多“形合”,常用各種形式手段連接詞、短語、分句或從句將句子銜接起來,注重顯性銜接,把句子形式和結構完整放在突出位置,并且盡量避免重復。
二、具體翻譯策略
中文政治文獻翻譯要高度忠實,但為了達到對外宣傳的目的,中國政論文的英譯本總體詞匯特征應接近于本族語中同體裁的文本特征,被目的語者接受。
1.籠統詞匯具體化。《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不少詞意模糊的“宏觀性”詞匯和詞組高頻出現,用以表明某事物的特征或狀態等,但英語詞匯比較嚴謹、具體,因此翻譯時,根據不同的上下文和文體風格選擇用詞,說到實處。如: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We will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ing global” strategy.“走出去”戰略實質就是走向全球,翻譯成going global符合其實質相。又如:我們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而是持續推動結構性改革。Rather than adopting strong stimulus policies that would have an economy-wide impact, we continued to move forward with structural reform.報告中并未直譯”大水漫灌”,而是著重于它對于經濟的影響譯為an economy-wide impact
2.詞義抽象化。詞義抽象化是把原文中某些意義比較具體和形象的詞在譯文中引申為一般的詞。譯者應把所有意象與譯文有機結合,幫助讀者了解中國特殊的政治文化內涵,來提高譯文的可讀性。如: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據“半壁江山”。The service sector as a proportion of GDP rose to 50.5%,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for the first time.“半壁江山”本是中文的四字成語,報告翻譯中確并未將其翻譯得具有文學色彩,只是根據全文譯為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我國經濟就一定能夠浴火重生、再創輝煌。we can, without question, reinvigorate the economy and ensure its dynamic growth.這里浴火重生、再創輝煌也是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將其理解為振興經濟、保證經濟的蓬勃發展。
3.解釋翻譯策略。《政府工作報告》中頻繁使用政治術語。簡單來說,就是“職業行話”。一般而言,行話只有“圈內人”懂得,對于外國讀者來說就晦澀難懂。英國翻譯學家紐馬克(Peter Newmark)提出的解釋翻譯策略對于政府報告中某些特定術語的翻譯頗為重要。它準確地再現出某些術語的內涵,能夠很好地解決漢語政論文英譯中的某些術語空白。例如,政府報告中“三嚴三實”譯為Three Stricts and Three Honests。三嚴三實其內容包括“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僅僅翻譯成Three Stricts and Three Honests,外國讀者很難理解,若是加以解釋譯成be strict in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preventing abuse of power and disciplining oneself;be steady in planning matters,starting undertakings and conducting oneself則更具體。又如報告中出現的“五位一體”,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文中解釋性的譯為the overall plan for promoting all-round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gress而不是five-in-one。
三、結語
政論文涉及到黨和國家事業的方方面面,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中國特色。在其英譯中,靈活地運用各種翻譯方法,既能合理準確地表達出帶有中國特色的政論文所含有的文化信息,又能全面考慮到目的語的表達方式以及目的語讀者的思維模式,更好地促進中外交流,推動中國國際政治地位的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李秋榮.李新新.中國特色用語在政論文中的英譯策略探析――以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為例[J].海外英語,2016.
[2]李曉君.淺談政論文體的特點及翻譯策略――以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為例[J].China’s,2011.
[3]楊敏.《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研究[D].山東大學,2012.
[4]張克燕.淺析政論文英譯的問題及策略――以《2011年政府報告》為例[D].蘇州大學,2012.
作者介:
陳娜(1991-),女,漢族,湖北咸寧人,碩士,研究方向:翻譯。
報章文體的演進與形成
其實,報章文體并非梁啟超所獨創,這是一種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報刊文體,這種新文體的形成有著較長的演進過程,最早大概要算中國古代文人們寫的政論文章了吧。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著議政的傳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而中國文人更甚。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國文人歷來有一種深沉的歷史責任感,中國文壇歷來洋溢著一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弘大氣象。于是,以“言論報國”便成了一些文人實現政治抱負的最佳選擇。由此可見,中國的政論文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李斯的《諫逐客書》、賈誼的《過秦論》等就是古代政論文中的名篇。后來報刊上的政論與這種傳統的政論文相比,其實并沒有根本區別,可以說是由其脫胎而來的。
當然,報刊政論文體從中國傳統的政論文發展成為另一種獨立的文體,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它始見于外國人在華出版的一些中文報刊。“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雖刊有言論稿,但均為闡發教義之作,未見有對政治時事的評說。”之后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辟有言論專欄,政治時事性很強,可說是最早重視政論的外人辦的中文報刊。但作者多為外國人,他們的中文水平不高,寫出來的文章詞義不甚可曉,也并未引起讀者的重視。此后很長時期所出版的中文報刊(包括由中國人所主編的報刊),均不設言論欄,政論也較少見。直到1872年《申報》創刊后,才把言論列為必備的內容,開報紙重視言論之風。此后外國人創辦的中文報紙《字林滬報》、《新聞報》等均仿效,一時蔚為風氣”。這些外報對推動這種政論文體的成長曾作出過一定的貢獻。“這些報紙曾經發表過相當數量的評論時政、鼓吹改革的文章,其中也有若干頗具見解的佳作。這些文章形式上有較大的自由,不拘一格,為適應不同讀者的文化水平,文字較淺顯通達。少見雕琢。政論文體的若干特色在這里已初見端倪。中國報刊上的最初的政論文體就是在這些報紙上產生的。”
遺憾的是,報刊政論文體并沒有從此一帆風順地發展下去。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報紙,“它們所刊的論說大多為應景之作和一些無關宏旨、格調平庸的文章”。這些文章“雖然對當時影響較大的八股文、桐城派古文有所突破,但這些舊傳統對它的束縛仍然存在”,在盈利的目標驅使下,報刊政論文體的發展不會太順利。而真正推動報刊政論文體向前發展的是國人自辦的報刊,而其中最為人稱道的當屬王韜的《循環日報》,王韜本人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報刊政論家。他不僅在實踐中為報刊政論文體的改革作出了榜樣,同時也對這種文體的寫作提出了指導性的原則。他在報刊政論文體的發展上功不可沒。可是,由于受所處時代及真正的政論文體起步較晚等原因的局限,王韜的政論也不可避免地帶上了一些被束縛的痕跡。真正對報刊政論在理論及實踐上有全面發展并且使之成為一種成熟形態的人,是梁啟超。
梁啟超與“時務體”
梁啟超主筆《時務報》時期,雖很年輕,卻早已是“康、梁”并稱、名聞全國了,尤其是他的那些以駢散合一、筆端帶有豐富感情的文字寫成的政論文體――“時務體”,更是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在《時務報》創刊號上,就有梁啟超的《論報刊有益于國事》、《變法通議自序》兩篇文章,他獨具一格的酣暢淋漓的新文體令讀者耳目一新。前者是梁啟超作為主筆登上中國文壇的一個開場白,他摒棄了一切陳舊的文章做法,開篇即開門見山地寫道:
覘國之強弱,則于其通塞而已。血脈不通則病,學術不通則陋。道路不通,故秦越之視肥瘠。漠不相關,語言不通,故閩粵之于中原,邈若異域。惟國亦然,上下不通,故無宣德達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緣為奸,內外不通,故無知己知彼之能。而守舊之儒。乃鼓其舌,中國受侮數十年,坐此焉耳!
梁啟超開篇的這些“通塞”之論,實在是留給后人的至理名言,同時,也是他“時務體”的典范之作。而另一名篇《變法通議》,則更是將他的“時務體”展現得淋漓盡致。
法何以必變,凡在天地之間者,莫不變。晝夜變而成日,寒暑變而成歲,大地肇起。流質炎炎,熱冰遷,累變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烏,飛魚飛龜,袋獸脊獸,彼生此滅。更代迭變,而成世界。紫血紅血,流注體內,呼炭吸養,刻刻相續。一日千變,而成生人。藉日不變,則天地人類,并時而息矣。故夫變者,古今之公理也。
文中所展示的“變”、地球之形成及人類萬物之進化,對于當時的國人來說還是極為新鮮的,梁啟超以他獨有的語言生動地將這一幅幅畫面展示給讀者。因此接受這天下之公理,一般民眾并不艱難。梁啟超的文字熱情洋溢,氣勢磅礴,給國人以極大的震動。《時務報》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銷量已突破一萬份,“為中國有報以來所未有”。一時間,“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窮陬,無不知有新會梁氏者”。更有對梁啟超的文章評價之高如此者,恐無人能及:
雷鳴潮吼,恣睢淋漓,叱咤風云,震駭心魂,時或哀感曼嗚,長歌代哭,湘蘭漢月,血沸神銷,以飽帶情感之筆,寫流利暢達之文,洋洋萬言,雅俗共賞,讀時則攝魂忘疲,讀竟或怒發沖冠,或熱淚濕紙。此非阿諛,惟有梁啟超之文如此耳!
如此看來,報章文體在梁啟超主持《時務報》筆政時,已是頗具規模了,成為公認的維新派諸報刊的文章魁首。之后。梁啟超還經歷了《清議報》的過渡,但真正代表其成熟文風的,則是《新民叢報》了。
梁啟超與“新民體”
《新民叢報》的創刊,把梁啟超推上了一個無與倫比的、無人能及的巔峰。相隔不到一年,較之于《清議報》上的文章,梁啟超的筆下顯得從容多了,“大概是從日本人的諸多翻譯中汲取了不少新的知識,由人類而環球,由環球而中國,由興衰而民族,由民族而英雄,總之寫的是屬于世界的人類文明史的興衰之別、‘新民之道’”。
自世界初有人類以迄今日,國于環球上者何啻千萬,問其巋然今存,能在五大洲地圖占一顏色者,幾何乎?日百十而已矣。此百十國中,其能屹然強立,有左右世界之力,將來可以戰勝于天演界者,幾何乎?日四五而已矣。……
《新民叢報》的大部分文章都出自梁啟超之手,他的文字華美犀利,文風恣肆,筆鋒飽含感情。流亡生活不僅沒有使他步入頹廢,相反以其知識的廣博、新穎及筆力的雄健和推論的嚴密,聯想的奇妙而使眾多的年輕人傾倒。他無可爭議地成了中國“言論界之驕子”。難怪黃遵憲在《致飲冰室主人書》中贊嘆道:“《清議報》勝《時務報》遠矣,今之《新民叢報》又勝《清議報》百倍矣!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于此者矣。”黃遵憲還認為,中國幾十家報紙,“無一非助公之舌戰,拾公之牙慧”。至少。從形式到議論,中國的報章因之而“大變矣”!
關鍵詞:時評;歷史;定義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3-0125-01
自1998年11月《中國青年報》推出“冰點時評”專欄,“時評”這類文體在紙質媒體上迅速崛起,研究時評也逐漸成為學界的熱點。但是對于時評的定義,這一首先應該解決的本源問題,現在的學界尚無定論。中國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馬少華認為,“時評,其實就是最狹義的新聞評論,它與‘新聞評論’的概念沒什么不同。”《南方周末》高級編輯鄢烈山給“時評”的定義是:“‘時評’是‘時事評論’與‘時政評論’的略稱。”“它包括‘新聞評論’,或者說‘新聞評論’是它的‘子集’。”《新京報》的評論員、時評版編輯艾君則認為,“時評是對新聞的評論,歸根結底,時評是新聞的一種,它和消息、通訊、特寫、圖片報道等一樣,是‘新聞’大家庭中的一員。”以上列舉的各位都是在學界或者業界首屈一指的人物,但是他們對時評的定義卻有很大不同。馬少華認為時評等同于新聞評論,鄢烈山認為新聞評論是時評的一種,艾君則認為時評屬于“新聞”的范疇。筆者認為,對于新聞時評的認識,最終目的是將其與報紙媒體上刊載的其他評論類文體區別開來,從而適應當下報紙媒體的創新發展、滿足受眾的需求。所以,筆者試圖從歷史的角度,淺析時評的產生過程,在此基礎上對“時評”的定義做一概述。
一、“時評”來源于近代早期報刊的“論說文”
“時評”既然屬于新聞類文體,就應當從有了現代意義上的新聞業產生之后去尋找時評的源頭。中國在近代報刊出現后,出現了許多有名的評論家,但他們的文章大多是對時政進行寬泛‘‘論說”的政論文,并無具體的針對對象,很少涉及時事。如《變法通議》、《少年中國說》等等,單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它們是政論文。如果將當時發表在新聞性報刊上的此類政論文列入“時評”的范疇,筆者認為是不可取的。雖然二者都是發表在新聞性報刊上,而且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議論文的基本行文格式進行寫作,但是,時評以新聞為前提,新聞是其不可缺少的部分。“評論文章的高低,關鍵在于你掌握的信息量,因為世界上的‘道理’是很少的,不過那么些條而已。”新聞在時評中作為前提是必然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但是就是在這樣的“論說”盛行的時代,一些真正現代形態的新聞評論開始零星出現了。
二、論說文向時評的過渡:夾敘夾議的文體出現
早期的新聞媒體,無論中西,都沒有報道與評論嚴格區分的規律和傳統。這種傳統和規律是在以后逐漸建立的。而在早期,則往往是夾敘夾議。梁啟超1898年主編的《清議報》自第26期起創設了“國聞短評”專欄,經常發表的都是一事一議,針對性強的小短文,專門發表對當前時局或某些熱點問題的見解、評論。華中科技大學的吳廷俊教授就認為:“‘國聞短評’的寫法是新聞與評論緊密結合,對報刊政論文重突破,為后來風行于各報的‘時評’的起源。”但是這種夾敘夾議的文體更類似于‘‘雜文”文體。仔細比較之下,就能發現雜文與時評的諸多不同:時評時效性強,雜文時效性弱;時評偏重于對事實的判斷,更加客觀,雜文則更多地注入了作者的個人感情,主觀色彩濃厚;時評語言更加平時樸素,雜文會追求辭藻華美,偏重語言的美感;等等。所以這時出現的夾敘夾議的文體也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