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時政新聞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二十一世紀初期時事新聞多被列為高中政治考試中的必考內容,而當前高中政治必修課的基礎知識中諸如認識論、辯證法、唯物論等均離不開現實生活中的各類時事新聞要素的有效融合。高中政治的日常學習相對而言更偏重于理論化,要求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思考能力以及理論聯系現實的能力,對此,在對日常時事新聞的收集和整理的過程中,適當地以課本的專業知識加以引導,尤其是在逐步積累深厚的時事新聞之后,在課堂上無論學生還是教師在解讀和講解高中政治的知識點時,就更能有的放矢。同樣,學生在接觸了大量的時事新聞并將其與課本知識糅合起來進行理解之后,其新聞敏感性、政治敏感性以及將課本知識與社會現實融合的能力等必然會迅速提升。為了保障學生對時事新聞的研究能力,教師可以在課前設置新聞五分鐘播報和討論時間。將學生按照政治課值日生的方式進行分組,上課初期學生不但需要對當前國內外的新聞進行播報,還需要將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與課本內容聯系起來進行表達,其他學生可以作為點評方和辯論方。這種方式對學生知識、眼界、視野等都能有效擴展和提升,以及對學生注意力的吸引和對課堂氣氛的有效調節等均有一定的促進效果。學生將理論和時事新聞之間進行融合之后,其思維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與其他學生進行辯論時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同樣可以得到系統地提升。
二、轉變課堂學習觀念,合理安排新聞運用時間
(一)逐步開展主題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學政治并不是閉門造車,也不是單純學習理論知識,相對而言,政治應該是高于生活但同時與生活有極大的聯系性的基礎學科。在對政治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將具體的學習與生活巧妙地聯系起來,不但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有利于將學生的思維從書本中脫離出來,逐漸將自身的視角從理論學習轉移到社會生活中來。以近期比較火熱的“青奧會”為例,“青奧會”本身與青少年的成長緊密相關,因此,與“青奧會”緊密相關的各類時事新聞均可以在課上以主題討論會的形式來進行。但是在針對新聞話題展開分析之前,建議教師不要采用傳統的教師挑選題,學生被動參與的方式,而應由學生根據時事的變化自行選擇與課上內容講解相關的話題作為材料。此種教學模式,將原本以如何應對答題的知識點固有化和模式化所帶給學生的壓力,從根本上進行了緩解,枯燥無味的教學開始因為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而變得更具有趣味性。
(二)巧妙設計課堂內容,融入時事新聞討論
時事新聞在高中政治課堂中的融入同樣需要巧妙構思,一般來說教師習慣性地在上課伊始的5分鐘到10分鐘內,或者在下課之前的5分鐘到10分鐘內,將時事新聞融入進來與學生們進行探討。但是從教學實踐效果來看,下課之前的5分鐘到10分鐘內學生的思維還可能在教師所講解的課程內容中,這時候帶入時事新聞對于學生思維的迅速轉變自然無法起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建議教師將時事新聞作為課上講解時重要的材料在課程中有選擇性地進行融合。當學生帶著疑問和新鮮感來面對課堂講解的轉變時,其對本課內容的總結、領悟和歸納等能力,自然會得到有效提升。
編輯的職能就是對所有的稿件進行加工編輯,擬定標題。但是對時政新聞的標題擬定的過程中,編輯通常是畏手畏腳,不敢下手。對于現在的編輯工作已不僅僅是審稿與編定節目,擬定標題,而是要對新聞的審閱發行負全責,利用現代化的操作程序序系統的駕馭新聞的采集與發行工作。編輯工作如何創新,就拿總理會見網友的新聞為例,在新華社發的稿子都是以消息和側記來擬標題,然而在新京報與燕趙都市報去以總理與網民“面對面”“談心”來擬題,這就形象的表達出了總理親民的形象,更富有感彩。通過一個標題可以看出,編輯在對材料擬題的時候需要創新的勇氣與氣魄。
提高時政新聞的收視率,提高時政新聞的水平的前提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實行觀念創新。長久以來,在對時政新聞的選擇與制作過程中,都是循規蹈舉,墨守傳統。改變觀念就是改變思想觀念,一切創新源自觀念的改變。在對時政新聞的報道中,普遍注重會議報道,領導活動。類似的報道鋪天蓋地,如何做到讓群眾愛看,提高其收視率這需要做到三個統一:首先是新聞與時政統一。時政新聞體現的政府政策與群眾的利益,具有一定的時政性,這就需要編輯在處理相關新聞的過程中,在保證其大方向不變的前提下,還得具有一定的新聞性而不是政治性,找出新聞與政治的共同點。找出當下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同進還能體現的新聞價值,這樣的新聞報道就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其次,收視率與宣傳性的高度統一。新聞在對政府的動向進行宣傳的同時,還得注重收視率,如何引導群眾關注所宣傳的內容,得幫助群眾解析新聞的實際意義,這需要編輯在處理新聞的過程中以人為本。最后,保證群眾的話語權與社會輿論的統一。在傳統的時政新聞創作過程中,創作與社會關系脫離,創作者擁有絕對的發言權,真正新聞所在表達的真實意義,得不到社會的認可,群眾只有服從沒有說話的權利,導致群眾與政府沒有溝通的平臺。如何體現民主,就要從根本上讓群眾有話語權,時政新聞的報道一定尊重客觀事實。在網絡媒體日益大眾化的今天,網絡平臺給廣大群眾說話的權利,表達出了不同的心聲,做為時政新聞的編輯更要利用網絡媒體,正確引導人民群眾的主流思想意識。提高媒體的公信度,客觀的報道社會突發事件,民眾觀心的熱點問題,時政新聞傳遞是社會發展與國家政治經濟,在傳遞正確信息的同時,引導社會輿論與平衡輿論,發揮其新聞媒體本身職能。
時政新聞不但具有政治性,還具有時代性,時政新聞的技術創新,是時政新聞跟時代同步的保障,先進的編輯技術是編輯工作順利進行的保障。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不同的新媒體相繼誕生,同時給傳統傳媒帶來新的生命與挑戰。在多元化傳媒的今天需要編輯工作者掌握多種電視編輯技術與手段,新聞的采集方式也演變成電子新聞采集,編輯系統運用了非線性編輯系統以及虛擬演播技術等。導致時政新聞在播報方式、報道手段以及種類上不斷豐富與創新。尤其是“新聞跟蹤”、“現場直播”等各種新聞形式出現,凸顯出了時政新聞的大眾化、時效性及深廣度等各種特性,有效增強了時政新聞傳播效果。
本文作者:田恒作者單位: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廣播電視局
一、政治理論是追趕時髦嗎?
政治問題是個古老的話題,政治學科卻是門年輕的學科,具有不成熟性,它需要不斷地發展與完善。人們誤把理論的發展性當成是追求時髦。
然而,政治學科也確實存在一些近似于追求時髦的問題。1、政治學科構成的知識體系復雜,有經濟、政治、哲學、法律、心理學、社會發展簡史、思想品德等等,給人的感覺是政治學科什么內容都涉及,把其他學科的知識也包含進政治學科,沒有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成為一門“雜科”。政治學科的內容什么都包括的同時,也表現為政治學科的知識體系具有不確定性,教材經常更換。頻繁地更換教材,甚至一年一套的教材,連政治老師自己也不能講清楚政治到底教了些什么和應該教什么了。政治學科沒有形成自己固定的學科體系,給人假象是政治學科屬于“偽科學”。2、政治學科的具體知識內容也是經常調整更新,雖然政治理論應該與時俱進,需要不斷地發展、豐富與完善,但是知識更新走向了一天一個說法,過于時代化的極端。有時為了體現政治教學的時政性的特點,在中高考的政治問答題中,還要把考試前幾個月的某個政治家的言論作為政治題的標準答案,在以考試為指揮棒的教學中,難免要滲透時政理論,并且盡量地把最新的政治理論安排進教材。朝令夕改的理論與政策在中學教學中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負面的效應,讓人們的思想無所適從。尤其是學過政治學科的一些“過來人”更是困惑于政治理論的朝秦暮楚。政治教師夾在中間,只能順應形式的發展,政治學科從某種程度上講變成了永遠追逐時代浪尖的學科。理論是需要有一定時間的研究與檢驗,如果缺少必要的思考與沉淀,理論難免會有些淺薄甚至錯誤。
二、政治理論是“假大空”的學說嗎?
政治學科是一門學科,它介紹的是關于的政治理論知識,具有知識性和科學性的特征。政治學科還是一門社會學科,研究的對象是社會,它不同于物理、化學、數學等自然學科,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人文性等特征。
政治理論具有理論性的抽象性,人們總是很難認清它的本來面貌,常常對政治學科容易產生“偽科學論”和“無用論”,并把政治理論看成是假、大、空的學說。
首先,政治理論具有抽象性,理論雖然反映現實,但是,理論不等于現實,理論是相對獨立存在的思想體系。理論與現實之間的關系表現為本質與現象之間的關系,即個性與共性之間的關系。理論與現實既有統一性,理論與現實之間也往往存在差距,現象能反映本質,但理論與現象本身不是亦步亦趨的,理論可能超前于現實,也可能滯后于現實。如理論上講社會主義的民主的性質高于資本主義的民主性質,我們看到的現象卻是我國民主發展程度較低。對理論產生迷惑,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確理解哲學上的現象與本質的關系,所以不能理解政治理論與現實的差距,把理論與現實的差距性當作是政治理論是虛假性。
其次,政治理論常常以理論的形式來介紹國事,天下事。有些人一看到條條是道的理論就先入為主,覺得是大道理,從內心里排斥它。其實,政治理論談得就是我們身邊的事,說大也大,說小也小。不能把身邊的道理看成是“大”道理。
第三,政治理論區別于現實,具有抽象性,抽象的東西使人理解起來使人感到理論晦澀。同時,目前教材中政治理論的闡述一般表現為條條框框,教材的教條化編寫模式使得教師教“條條”,學生背“條條”,考試考“條條”。再加上教學方法的陳舊落后,把政治教育當成是純粹的思想灌輸,具有空洞說教的特點。致使人們誤認為政治理論是空洞的、言之無物的大道理。把思想性當成是空洞的理論。政治理論的抽象性,
于是有人認為學習政治理論主要是應付考試,假如不要考試,就不要教與學了。如果把政治理論的作用的眼光僅僅局限于應付考試的話,考完后,政治學科難免要遭受“兔死狗烹”甚至“掘棺抽尸”的命運。還有人認為學了政治理論后,社會中的思想政治問題仍然很多,所以學習政治毫無用處。這種觀點屬于典型的 “偽科學論”與“無用論”,實質上是否定了政治學科的科學性與社會功能,否定了社會領域中社會理論的價值作用。否定社會學科,顯然是陷入了思想認識的淺薄與功利的色彩,甚至反映了一個民族急功近利、浮躁心理,是民族心理不成熟的表現。政治理論本來就只是理論,它本身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科學的理論只能指導人們正確地處理問題。
三、政治理論是為了美化社會嗎?
政治理論和其他學科一樣,具有社會教育的功能。政治學科又不同于其它的學科的社會教育功能,它具有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有人認為因為社會上存在許多不良的思想,所以要加強政治學科的學習。這種觀點看到了政治理論的積極作用,但是夸大了政治學科的教育功能,政治學科和其他學科一樣除了具有教育的積極功能,也不可避免它帶來的某些教育負面效應。其實政治學科和其他學科一樣,只是一門學科,它研究的是社會中的一些現象。雖說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等特點,但政治學科的理論并不是“萬金油”,不能包治社會中的各種疑難病癥,政治學科不應該也不能把所有問題都自己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