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競技運動體育的心理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能夠有效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單純的體育鍛煉是一件非常乏味的身體活動,在久而久之的練習中,容易使學生對此項活動產生心理上的厭倦。而競技運動由游戲演化而來,由于其本身“競技機制”的存在和其“樂趣”的本質,而吸引著眾多群體的積極參與。從游戲的角度來講,競技運動是主體之間、主體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而進行的一種活動,在這種活動中經常充滿著游戲的本質———“樂趣”,這種“樂趣”本質為學生積極參與提供了心理基礎。當競技運動手段運用于體育鍛煉時,即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時,競技運動的這種“樂趣”本質便為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創造了一種基于興趣的娛樂性情景。在排球教學過程中對此領悟頗深:雖然對于對照班的學生進行了知識、技術、技能的系統化教學,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他們有一種“為學而學”的心理,體育鍛煉效果一般;而對于實驗班的學生采取的是游戲型教學和競賽型教學相結合的上課方式,在這種教學過程中,由于為學生創造了一種娛樂性的情景,學生不再是“為學而學”,而是由一種發自內心的動機或者是“自己想試試”的心理去接觸排球這一運動。自然而然地,后者由于在娛樂性情景中學生積極性的存在,學習過程中接受速度不但快,而且還能夠有效地鍛煉身體。由此可見,在高等學校體育教學中合理運用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的這種娛樂性情景來改革現代體育教學值得我們研究。
1.2能夠有效糾正學生競爭弱化的心態傳統教育偏重于理性教育,曾經“弱化”過我們民族的競爭性。而競技運動通過突破極限負荷的、艱苦的訓練去競爭、拼搏、取勝,可以繼承和強化個體爭強好勝的本性,強化個體那種競爭性極強的心理和行為。體育教學中,競技運動對于合理保存和提高學生的競爭的非理性素質,糾正學生競爭“弱化”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由于學生好勝心的存在,使得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過程中,為展示自身的體能與技巧,往往更趨向于那些競爭性的因素,而這些因素更多的存在于競技運動項目之中。當競技運動項目中的這些因素深入到體育鍛煉中時,也就是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時,便可以滿足學生體育參與的這一需求。需求是學生從事某項活動的內部動因,體育參與需求是激勵學生進行體育參與的原始動力。體育參與需求有助于積極體育態度的形成。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如果運用了競技手段中的加工、改造過的競技因素,則更加有利于學生進行積極的體育參與。例如,為了發展學生下肢力量和速度,有兩種方案:第一種是單純的200×4跑,第二種方案是將學生分為兩組,以接力的形式進行比賽。實驗結果表明,后者由于競爭性因素的存在,能滿足學生的好勝心,更有利于學生積極的體育參與。需要注意的是,在運用競技手段競爭性因素的過程中,要控制運動的好量與強度,以便更好地達到體育強身健體的目的。
1.3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公平競爭的意識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競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正是由于競爭的存在,才使得社會不斷發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競爭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巨大動力。然而,不擇手段、弄虛作假的不正當競爭現象卻屢見不鮮,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糾腳石。競技運動是一種奧林匹克精神下的身體運動,倡導的是奧林匹克的公平性宗旨。公平競爭,實質是奧林匹克運動對社會產生積極教育影響的精髓,運動員只有堅持公平競爭的原則才能對社會產生教育作用。競技運動是在一定條件控制下,在統一規則限制下的競爭,因此比世界上的其他競爭更為公平、合理,這種公平和合理被世界人民所公認,也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在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這一過程中,可以利用競技手段為學生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批判世俗的不正當競爭手段。通過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的公平性競爭環境,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公平不是平均主義,而是機會上的均等———大家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只有真才實學才能在競爭中取勝,通過不正當競爭而獲取的勝利是暫時的。由此可見,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的運用對于學生公平競爭意識的培養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1.4能夠有效宣泄學生緊張情感的壓抑競技運動能消除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緊張和不安,能宣泄壓抑的情感,這是自古以來就有許多人指出來的。這個特點是競技運動在心理方面具有一定效果的特點,是競技運動被用來活躍日常生活和治療精神疾患而發揮作用的特點。當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時,學生平時緊張學習的壓力,生活的煩躁,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得到緩解和宣泄,使學生有一個心理上的平衡。教學實踐結合調查證實:實驗班的學生生活作息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對于學業、事業有壓力,更有動力。對于學業、就業的競爭,他們不是煩躁、不是垂頭喪氣,而是信心十足。可見,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在解除學生緊張的心情,宣泄壓抑的情感,調節生活作息的節奏方面亦有積極的作用。
1.5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的運用使得學生在進行身體鍛煉、增強體質的同時,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自身的意志品質和意志努力。由于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這一過程中含有競技手段的因素,競技手段本身在某種程度上的意義就是挑戰極限,所以,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使得體育參與者在體育鍛煉過程中要克服很多的挫折和心理障礙,并為達到某一目標而付出意志努力。例如,在發展學生下肢力量素質和速度素質的時候,可以有兩種方案:第一種方案是單純的200米×4跑,第二種方案是200米×2跑,在200米途中設立3—5個障礙物。實驗結果表明,第二種方案要好于第一種,第二種方案中,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當跑完后學生臉上經常流露的是一種克服挫折與障礙后的成就感。第二種方案中,學生不僅達到了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目的,還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品質和意志努力。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在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這一過程當中,要密切觀察學生的身心狀態,因為體育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挑戰極限,而是增強體質、增進健康。
1.6能夠有效開發學生應付萬變的智力體育運動智力通常是指學生把握時機的能力,即根據瞬息萬變的環境迅速調整策略并及時采取應變措施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完美體現往往是在競技運動集體項目之中,而當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運用于集體體育項目經常化時,久而久之便培養了學生的這種體育智力。實驗表明,競技運動手段化經常化的集體中的學生在球類體育項目健身過程當中,對復雜場面問題(例如:看到了什么?有幾個人?各自移動的方向?球的位置,可能的落點范圍?誰傳的球,下一個傳給誰?預測防守方、進攻方,緊接著采取何中戰術等等)的判斷、回答明顯好于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不經常化的集體成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力、綜合判斷能力、反應能力會有極大的改善和提高。由此可見,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對于體育智力開發有積極的作用。
2結論與建議
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不僅反映了競技運動和體育之間的區別,更細化了兩者之間的聯系。這一理論的提出有效地解決了學校體育的培養目標與其落后教材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學校體育改革的進行,使學校體育教材的內容更加充實和完善。這一理論在心理學角度上有利于體育的運行,有利于學生體育參與動力調節系統的培養,能使學生在快樂、愉悅、競爭的情景中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工作者在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的運用上對其應該有一個更新的認識;高校體育教材在內容、方法的選擇上,應該向著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的方向進行改革;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工作者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同時,要注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競技運動體育手段化的使用要遵循學生身心協調、全面、健康的發展的原則。
作者:黃嘉良孔慶波單位:重慶文理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