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貿出口競爭力現況及提升之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我國加入WTO總體上對我國經濟運行環境產生了巨大改善,消除了我國農產品的歧視性待遇,可以享受多邊最惠國待遇,加速了國內經濟與國外經濟的融合。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是農產品消費大國;加入WTO后中國的農產品市場正在逐步開放,并且面臨著在國際市場上更加激烈的競爭。我國加入WTO后出現農產品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和農產品出口在農產品貿易的比例都呈下降趨勢,找到下降趨勢問題存在的原因和解決方法途徑,可以更好地把握農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動權,促進整個農業的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結構升級,提升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一、中國農產品的出口現狀分析
中國農業勞動力占世界勞動力總量的25%,但是中國農產品的出口額卻只占世界農產品出口額的4%。中國每個勞動力農產品出口額僅為34.5美元,是世界最低水平的國家之一。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人均出口額是中國農業勞動力出口額的400~500倍。中國農業勞動力是美國勞動力的100倍,而過去五年美國農產品的出口額卻是中國的4~5倍。中國農產品出口現狀如下:
①出口規模持續下降。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但是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比例卻不斷下降,從2000~2004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額占我國總出口額的比重不斷下降:由2000年的6.3%下降至2004年的3.9%,下降了38%。2009年1月,中國農產品出口額為31.5億美元。環比下降16.3%,同比出口額下降13.7%。2月,中國農產品出口額為21.6億美元,環比下降31.3%,同比出口額下降16.9%。2009年l~4月,中國農產品進口降幅大于出口降幅,貿易逆差大幅下降,進出口總額為262.5億美元,同比下降15.6%。其中,出口額116.2億美元,同比下降9.3%;貿易逆差為30.1億美元,同比下降45.2%。
②出口產品集中于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農產品按資源的使用密度程度可以分為土地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從我國近幾年農產品出口情況來看,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在我國農產品出口中占76%以上的份額,并且呈較快的速度增長。根據古典比較優勢理論,有利的自然資源或某種生產技術的優勢會造成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從機時產生成本差異;新古典比較優勢理論又指出,要素稟賦差異可以導致產品成本和價格的差異。由此可見,一國應該出口密集使用其豐裕的要素產品,進口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產生的產品,這樣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國際分工中獲利。我國目前的農產品出口狀況基本符合這種理論出口模式,因此應繼續鼓勵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
③出口產品以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小的初級產品為主。我國目前出口的農產品以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小的初級產品為主,初級農產品比重達80%,深加工農產品僅為20%;而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荷蘭初級農產品與深加工產品出口的比例分別為25%和75%。因此,根據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必須快速發展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從而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地位。
④出口產品中,傳統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正在逐步喪失其優勢。中國的蔬菜、水果、水產品、畜產品等大類出口農產品具有勞動力成本或資源優勢,但目前國際上這些產品的技術的資本含量越來越高(譬如荷蘭設施農業生產的蔬菜),勞動生產率也增長很快,中國的傳統優勢正在不斷喪失。
二、制約我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因素分析
①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是困擾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首要障礙。近年來,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日益凸現,已成為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重大障礙,而且還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中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的范圍越來越大,受檢測的項目不斷增多,從原來的抽檢擴大到現在的批檢;二是對中國實施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的貿易伙伴越來越多,由原來的歐盟、美國、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發展到現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三是從對中國實施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的理由來看,對農藥、獸藥劑殘留量的檢測越來越嚴。
②農業發展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影響農產品質量。農產品對土地、水、氣候等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極強,因而資源稟賦是農產品競爭力形成的基礎。近年來,中國的耕地面積逐年減少,人均耕地面積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水資源短缺更為嚴重,從而制約了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在現有生產技術水平的條件下,人多地少的農業資源特征是影響我國農產品國際比較優勢的主要原因,受資源稟賦的制約,我國農業呈現出規模過小、單位成本相對較高和競爭力趨于下降的狀況。生態環境對農產品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但中國人多地少,為了追求糧食產量的增加,農民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塑料薄膜、激素等化學物質。這種做法盡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但人們發現由于長期使用化肥和農藥,大氣、土壤和灌溉水已經受到了嚴重污染,并且引起了土地產出物的污染,用這樣的土地產出物作飼料又會造成畜禽產品的連鎖污染,致使水果、蔬菜產品、畜禽產品等農產品的質量下降,國際競爭力也隨之減弱。
③農產品市場信息化程度低。市場信息化建設落后,信息資源不能共享,對農民的信息服務不到位。涉及部門建設的農業信息網絡在鎮村出現斷層,農村的信息科技為農服務體系處于線斷、網破、人散的狀態,使農民獲取信息成本提高。對分散經營的農產品民間中介和流通組織缺乏管理和指導。同時由于農民受自身文化素質、掌握信息、市場經濟意識的限制,目光停在部分區域市場,生產決策盲目性較大,出現“什么價高種什么,什么價高養什么”的現象。
三、提升我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①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完善促進農產品出口的政策體系。落實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進一步完善促進我過農產品出口政策措施的要求,建立健全促進農產品出口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對符合信貸條件的農產品出口企業,要積極提供信貸支持;稅務部門要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出口退稅不欠決定,及時審批農產品的出口退稅;運用中央外貿發展基金中安排的農產品出口促進專項資金,并在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的使用上優先支持農產品出口。各地也要積極制定相關支持政策,扶持農產品出口企業,推動優勢農產品出口。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資金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進一步加強部門間協調與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促進農產品出口。
②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提高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力。質量安全問題是現階段制約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障礙。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是提高出口農產品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今后,應逐步實施動植物病蟲區域化管理,加強無規定動物疫病示范區建設,切實提高動植物衛生水平;進一步完善出口農產品的檢驗檢測、安全監測體系,鼓勵檢驗檢測機構取得實驗室國家認可,重點加強和完善出口優勢農產品及相關農業投入品的檢驗檢測工作,加快農業生態環境檢驗檢測中心的建設。積極引進、推廣國際上通用的危害分析與關鍵點控制技術(HACCP)、良好農業規范(GAP)、良好操作規范(GMP)和標準操作規程(SOPs),實行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管理,建立可追溯的農產品質量管理體系,推行ISO9000系列、ISO14000系列和FDA等管理體系,強化農產品出口認證。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運用標準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的促進和調節作用,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③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培育農產品出口品牌。鼓勵企業發展深加工農產品出口,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支持企業培育農產品出口品牌,優化支持農產品出口品牌建設;推動企業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與國內自主研發并重的方式,開發自主知識產權品牌,提高核心競爭力;積極推進農產品原產地標記注冊制度,對符合出口免檢有關規定的原產地標記保護的農產品依法優先給予免檢;對信譽良好的原產地標記保護的農產品出口企業實行便捷通關。
④健全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增強農產品出口企業的風險防范能力。加強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宣傳力度,針對農產品出口的特點和需要,研究開發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新險種;提高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保費扶持比例,對企業投保農產品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的,西部地區的保費扶持比例提高到50%,其他地區的保費扶持比例提高到40%大力推廣出口信用保險,鼓勵農產品出口企業積極參加出口信用保險,提高風險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