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接受美學視域下的陶瓷英譯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引言
中國瓷器藝術在西方人眼中有著獨特的美學特征和審美意義,但在陶瓷翻譯的過程中,往往會存在一詞多譯、譯名混亂的現象,影響了陶瓷藝術美學內涵的傳達。如何準確、恰如其分地翻譯以向世界詮釋陶瓷藝術所承載的中國文化精要?這一問題在當今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具有現實意義。陶瓷英譯里有種現象:景德鎮“青花瓷”的英文blue--white是由兩個表明青花瓷原色的單詞blue和white,其間加一詞合成的;而浙江龍泉“青瓷”的英文則不是按其原色—綠色譯成greenporcelain,而是根據17世紀法國一個劇本中男主人公的名字譯成celadon;江蘇宜興紫砂陶的英文是boccaroware(惠宇,2003:2152),也不是按其原色譯為purple-red-brownclay。這說明西方讀者對上述英譯文的接受肯定與不同民族顏色詞的文化內涵存在一定關系,與藝術上的審美價值(aestheticvalue)判斷有一定關系,作為接受主體的譯文讀者無意識中對陶瓷的外文翻譯產生了影響。那么在陶瓷英譯時譯者究竟應該如何關注接受主體的文化基因,翻譯出以受體為中心的譯文,從而使譯文引起屬于原文審美構成的“聯想”(sociation)?雖然,我國自八十年代起就有學者運用接受美學研究翻譯問題,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朱健平,2002:6-9),但諸多研究集中于接受美學在文學翻譯、廣告翻譯方面的應用,強調“重視對譯文讀者的關照”。本文嘗試將該理論應用于與美學緊密相關的陶瓷領域,依據接受美學理論,考察陶瓷領域主要與色彩相關的一些典型術語,探討作為跨文化接受主體對于陶瓷翻譯活動的影響,強調譯者對跨文化讀者接受性的關注度,以期達到陶瓷英譯傳遞中國陶瓷文化精髓的預期效果。
2接受美學與陶瓷英譯
接受美學強調文本的開放性(unfoldness)和闡釋的不唯一性,認為“文學的社會功能是通過改變讀者的期待視界實現的”。所謂“期待視界”指文學接受活動中,讀者原先各種經驗、趣味、素養、理想等綜合形成的對文學作品的一種欣賞要求和欣賞水平,在具體閱讀中,表現為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任何讀者在接受活動開始前,已有自己特定的“期待視界”,即“對每部作品的獨特的意向”(朱立元,2004:61-63),閱讀前的意向和視界決定了讀者對所讀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取舍標準。接受美學重視讀者的積極參與性接受姿態,主張“接受者的審美能動性起著關鍵作用”,這不僅拓展了文學研究的空間,而且為翻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野和研究方法,因為“翻譯就是釋義,讓外國讀者理解、認可和接受中國文化?!雹佟白g者在翻譯過程中,一方面是原文的接受者(receptor),可將自己對審美客體(aestheticobject)的審美認識注入譯文;另一方面,他又是闡釋者,“必須考慮到譯文讀者對譯文可能產生的想象與感覺”(方夢之,2011:262),以恰當的手段使讀者對譯文引起屬于原文審美構成(aestheticconstitution)的聯想。陶瓷翻譯的目的正是為了再現原文審美構成,使跨文化讀者理解、接受與自己原有認知結構相符合的信息,以達到宣傳中國陶瓷文化的目的,因而我們應當關注接受主體的期待視界———跨文化讀者的審美情趣和接受能力對陶瓷英譯的影響,使其在閱讀過程中實現填充文本或作品的潛在的審美價值,使譯者和讀者的視野相融合??傊g時需充分考慮跨文化讀者的接受視角。本文依據接受美學,選取陶瓷領域“龍泉青瓷”、“紅釉瓷”、“薄胎瓷”、“青花瓷”為例進行探討,從文化審美、語言習慣、思維方式的層面關注跨文化讀者的接受性。
3從文化審美關注譯文讀者的接受性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之一“龍泉青瓷”的英譯常出現一詞多譯,如:china,greenporcelain,Longquanporcelain等,我們認為上述譯文都不如celadon更容易為西方讀者所理解和接受。據《英語詞源典故詞典》的釋義,china源自16世紀晚期古波斯語chini,古波斯人把通過絲綢之路運去的中國瓷器稱為chini,英語把它吸收過來曾先后拼寫為chiny,cheney,chenea等不同詞形,最后為china,與中國瓷器聞名于世顯然是有密切關系的(2009:58)。有人之所以用了china指瓷器,是因為中國在海外最早是被叫做china(瓷器)的,此后中國便被世界各地稱作瓷器之國China了,《英漢辭海》對china的解釋“influencedbyChina,thecountry”也印證了這一點??梢姡琧hina主要反映了瓷的原產地在中國,指非工業用瓷,無法反映“龍泉青瓷”的藝術造詣。而porcelain則源于法語porcelaine,《新時代英漢大詞典》把它翻譯為“瓷料”、“瓷器的總稱”(2004:1773),外研社在2010年版《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對該詞的解釋中強調“ahardshinywhitesubstance”,porcelainclay,即“瓷土、高嶺土”(陸谷孫,2007:1521),以上表明該詞側重指工業用瓷、瓷土,與獨特的青瓷尚不夠貼切。Greenporcelain似乎是“青瓷”字面對譯的結果,因“green”屬英語顏色詞,我們不妨根據英漢顏色詞的文化差異來考察此譯,漢語中的綠色多用于褒義,代表大自然和希望,是環保的代名詞,象征著年輕、朝氣蓬勃、茁壯成長;雖然英語中的綠色也有inthegreen(年富力強、青春期、血氣方剛)、greenoldage(老當益壯)、greenmemory(栩栩如生的記憶)等褒義語,但多數情況下為貶義,如表示“嫉妒、眼紅”,相應的詞組有:greenwithenvy,tolookthroughgreenglses,begreen-eyed(蘇立昌,2009:225);還表示“稚嫩”、“工作不熟練”,如:greenh(生手),greenman(無經驗的工作人員),greengrs(幼稚,無生活經驗的)(秦涵榮,2009:233)。可見,在西方,“綠色”并不像在漢語中那樣總是引起積極美好的聯想,故把“青瓷”譯為greenporcelain似乎缺少生動,有意猶未盡之嫌,尚不能有效傳達原語而達到效果等值。
另一方面,從陶瓷美學角度而言,我國2000多年的青瓷制燒歷史自古就有“尚青”思想。“青,東方色也。木生火,從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凡青之屬皆從青?!雹谧陨讨軙r期原始青瓷到東漢以來的成熟青瓷、晉代的“漂瓷”、唐越窯的“秘色青瓷”,到龍泉青瓷,從宋代官窯的“青器”、汝窯的“天青”瓷,到鈞窯的窯變青瓷,可謂瓷種紛繁,釉色斑斕,諸如翠青、冬青、天青、粉青、梅子青、水青等,都無不以青為尚,表明了祖先們對大自然綠色的理解與愛戴。唐代詩人陸羽贊越窯青瓷“類冰”“似玉”,陸龜蒙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詩句贊美它的巧奪天工。③南宋龍泉窯開拓了一個嶄新的陶瓷美學意境,使青瓷呈色青翠純正、釉汁瑩潤,燒造成功的粉青和梅子青釉,代表了龍泉青瓷的最高藝術水平,如此藝術造詣遠非英語中普通且貶義強的green一詞所能蘊含和體現,龍泉青瓷具有的“詩風之純”、“楚騷之情”、“建安之骨”、“唐詩之秉”和“宋詞之意”的美學特征,⑤也不是英語green一詞所能涵蓋。顯然,無論greenporcelain還是Longquanporcelain的英譯都如同沒有文化內涵的符號,無法與西方讀者的審美情感相融合。但英譯文celadon則不同,Celadon本身是個外來詞,源于16世紀晚期法國作家杜爾夫的小說《牧羊女亞司泰來》中主人公牧羊人Celadon(雪拉同)的名字。后來該小說被搬上舞臺,劇中男主角Cela-don(雪拉同)身穿一身青衣,這種顏色的衣服當時在巴黎很流行,恰逢龍泉青瓷首次運到法國,巴黎市民贊嘆那蔥翠釉色,將其與劇中Celadon(雪拉同)所穿的衣服相媲美,稱“青瓷”為celadon。④據《英漢辭海》釋義:celadon即fr.Celadon,tree’sloverinHonored’Urfe’sromanceL’tree’s(1610)(1987:810),強調了“雪拉同”這一名字的由來;《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對celadon的解釋為:mid18thcent.:fromFrenchceladon,acolournamedaftertheheroind’Urfe’sptoralromanceL’tree(1607—27)(2007:337),側重指出男主角雪拉同身上衣服的青色;《新時代英漢大詞典》則把celadon直接翻譯為“青瓷(著名中國瓷器)”(張柏然,2004:349)。此外,2010年人類非遺龍泉青瓷法國巴黎展《中國意境》⑤中的英文說明始終用LongquanCeladon表示“龍泉青瓷”,這與上述各詞典提供的celadon的意義是完全吻合的,能使跨文化讀者頓然領悟,實則是喚醒其記憶,將其導入當年巴黎觀眾特定的審美體驗(aestheticexperience)中,喚起美好聯想,填充瓷器潛在的審美價值,而瓷器作為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器物代表,其蘊含的審美價值、歷史價值等也正是現當代陶瓷藝術和用器追求的核心價值。通過以上比對和考證,可以更加確信“龍泉青瓷”的英譯是Longquanceladon,這正是對西方讀者審美情感關注而使其理解和接受的翻譯結果。紅色乃是中華民族最喜愛的一種顏色,它象征喜慶、順利、成功或受人重視(惠宇,2003:226),漢語中的“開門紅”、“走紅運”、“紅得發紫”、“紅極一時”,文學作品中的“紅妝”、“紅榜”,戲劇中的“紅臉”無不說明這一點。若將瓷器與紅色融合一起,便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內涵的最好詮釋,“紅釉瓷”就是一例。其英譯涉及顏色詞“red”,雖然該顏色詞在西方文化中側重于負面意義,如習語beinthered(負債),gointored(出現赤字),seered(大發雷霆),beredcarded(被趕出)(秦涵榮,2009:475)等,表明紅色在中西文化中的差異,但“紅色”的內涵在兩種文化中卻有相同之處,在西方人類文明中,紅色常是天主教的象征,稱紅衣主教,有至高無上的威嚴。另外,在西方的許多建筑中經常采用紅色坡屋頂與紅色墻壁,這些已被作為民族文化留存下來。
⑥由于火在中西方人類發展歷程中均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而火的顏色正是紅色,因而從色彩的感情角度而言,紅色在中西方文化中均表示熱烈、歡快、熱情、激昂、奮發向上等積極的精神狀態,如英語中的red-letterdays(大喜日子),red-carpettreatment(鋪紅地毯歡迎重要人物)就說明了這點。因而,使用原色詞red把“紅釉瓷”直譯為red-glazedstoneware,“釉里紅裝飾”直譯為Theunderglazedreddecoration等不僅推介了古老的中華文化傳統特色,也表明了對西方文化審美傳統的關注。
4從思維方式關注譯文讀者的接受性
薄胎瓷亦稱“脫胎瓷”、“蛋殼瓷”,是江西景德鎮著名傳統瓷器品種中特種工藝產品之一,特點是瓷胎薄如蛋殼、透光,胎質用純釉制成。制作技藝“尤以利坯和藝術加工最為精細,利坯要經過粗修、細修、精修等反復多次修琢,才能將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吳山,1988:8)。以如此高超技藝制作的薄胎瓷,在對外文化傳播中并非簡單地按字面譯為thin-bodyware,而是譯成egg-shellporcelain(惠宇,2003:220)。經查閱,egg-shell在《劍橋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僅有其字面意義“thehardoutsidecoveringofanegg(蛋殼)”(2008:691),《英漢辭?!穼⑺g為“薄胎白坯瓷器”、“薄胎瓷”(1987:1663),《新時代英漢大詞典》把它譯為“蛋殼細薄瓷器”(2004:716)?!缎屡=蛴h雙解大詞典》的這一詞條則進一步完善:作為名詞表示“蛋殼”;作比喻意表示“薄而易碎的東西”;作為修飾語表示“(ofchina)ofextremethinnessdelicacy”,指(瓷器)薄胎的,egg-shellporcelains即“薄胎瓷”(2007:676)。從中西文化差異來看,中西思維方式的一個重要差異便是西方人重個體(individuality),偏重分析性(analytic)思維;中國人則重整體(integrity),長于綜合性思維(synthetic)(陳宏薇,2010:20)。整體性思維的一個重要體現便是詞義的籠統與模糊性上;分析性思維則表現在詞義的具體性上,因而漢語中概念具體的詞語,往往不宜生搬硬套地譯成英語,而需把漢語具體的概念化為英語具體的詞語,即“刻意地貼近受眾的思維和表達習慣”(袁曉寧,2013:93),因而egg-shellporcelain的英譯符合西方人對這所謂“神技”瓷器的認知和理解,這是對西方人分析性思維的關注,由此達到了讓跨文化讀者準確理解薄胎瓷的目的。
5從語言習慣關注譯文讀者的接受性
我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產品———景德鎮的青花瓷是一種白底釉層下飾有青色花紋的瓷器,只用一種色來裝飾所產生的獨特藝術效果及藝術語言,為其它色彩斑斕的陶瓷所不能代替。“青”在漢語中不僅表“綠色”,還有“藍色、黑色”之意,中國古代《荀子•勸學》中的“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⑦,表明并未把青色與綠色或藍色等同。經查閱各大漢英詞典,幾乎沒有“青花瓷”的詞條收錄,按其字面對應似乎可譯為porcelainofgreenflower或porcelainofblueflower,然而實際上,青花瓷是根據它客觀的外觀顏色————藍色和白色英譯的,其英文blue--white(惠宇,2003:1299)是由表明“青花瓷”原色的兩個英語顏色詞blue和white,加連詞構成合成詞blue--white,約定俗成沿用至今。英漢民族對同一色彩概念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和聯想,從陶瓷色彩視覺美感功能性的普遍性來看,純凈的藍色表現出一種文靜、安詳與潔凈,其沉穩的特性及理智、準確的意象,使青花瓷有著“素肌玉骨,沉靜典雅”的美感。英語中的blue雖在描述人的情感時帶有貶義,指人的情緒低落、憂愁苦悶。如:theblues(憂郁、煩悶或藍調音樂),singtheblues(垂頭喪氣),bluefit(郁郁寡歡)(秦涵榮,2009:44),但藍色在英美人的心目中一如中國人一樣產生美妙的遐想,常用來形容天空和海洋———blueskyorbluesea,顯示大自然或人們心胸的開闊。據《英語詞源典故詞典》,其它表示積極意義和引起美好聯想的習語,如:blueribbon(藍綬帶,最高榮譽),bluechip(藍籌股,熱門貨),blue-brickuniversity(藍磚大學<指今天英國人所稱的劍橋、牛津等名牌大學>);blueblood(名門出身)(2009:38)。白色是西方文化的崇尚色,從感情色彩角度而言,白色的象征意義主要著眼于其本身色彩,表示純潔無暇、真實。漢語中的“白色”用來隱喻美德,如“白璧無瑕”、“清清白白”、“冰清玉潔”(蘇立昌,2009:227)。英語中也有類似的象征意義,如whitethanwhite就表示清白無比,指“從未做過任何壞事,行為總是誠實的人”;其它表示積極聯想意義的詞語還有awhiteday(吉日),awhitehope(足以為某一團體帶來榮譽的人),whiteknight(主動幫助別人或組織的人),awhitelie(善意的謊言),awhitewar(不流血的戰爭)(秦涵榮,2009:656)。兩個寓意美好的顏色詞合成的“blue--white”,早已成了西方人用以表示“青花瓷”的一種語言習慣,一種蘊含了藝術審美意義的語言習慣。我國青花瓷各個時代經典產品的英譯文同樣說明這點,如元代的青花釉里紅(blue--whitewithunder-glazedredorblue--whitewithcopperredcolors),明代的青花纏枝蓮紋盤(blue--whiteplatewithlotusscrolldesign),清代的青花蓮托八寶紋壺(jarwiththedesignofEightBuddhistEmblemslotusinblue--white)(吳桂元:1994),以上譯文中均使用blue--white,折射出青花瓷典雅清新的藝術特征,迎合了各時代跨文化讀者的欣賞習慣,使譯文順利進入他們的期待視界而為其接受,順應了跨文化讀者的審美期待。
作者:金文麗 單位:麗水學院 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