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學會讀與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多元文化不斷沖擊的當下,民族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顯得迫在眉睫。作為文化和信息中心的大學圖書館,理應擔負起推廣大學生國學經典閱讀,培育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任。從分析國學經典會讀的緣起及必要性入手,探討新時代環境下,大學圖書館進行國學經典會讀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國學經典會讀人文素養
1會讀的緣起
1.1對國學經典的疏離
當今時代是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在校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早已脫離傳統方式,變得多元和多樣。然而他們在享受信息時代所帶來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時,相關學科知識的獲取也不再是完整的和全面的,而是碎片化的、單一的,甚至是淺顯的和表面的。大學生傳統的閱讀習慣被打破,有些學生滿足于對知識片面的理解,閱讀重心發生偏移。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在校大學生對國學經典的疏離,他們大多不再潛心攻讀和鉆研所在專業的原始典籍,而是僅僅滿足于泛泛而談的一知半解的論斷。然而,那些“被肢解和重新組裝后”的理論已然失去了原有的品質。這就是當下大學教育的現狀。從某種程度上講,當代大學生的知識體系是由那些各式各樣的“概論”“導論”等教科書建構起來的。而這些經過刪減和包裝之后的教科書相對于國學經典而言,無疑是被“簡化”甚至是“異化”了,早已失去了原始典籍的思想精髓,也必然失去知識的源頭活水。
1.2會讀的消逝與興起
“會讀”這種讀書形式源自日本京都大學研習漢語典籍的一種方法,即多人聚在一起逐字逐句解讀經典。會讀打破了原有的班、系和學院的界限,使學生們在相互討論和彼此爭辯中迸發出火花和共鳴,促進了他們對典籍的進一步思考,這種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研讀經典的習慣以及在治學方面扎實的基本功。其實,在日本大學蔚成風氣的“會讀”,在中國古老的書院傳統中早有體現,古代學者一直都在運用。學習即讀書,讀書無疑要讀出聲音。宋儒朱熹說“橫渠教人讀書必須成誦,真道學第一義”,“朱子讀書法”主張讀書要“通一書而后及一書”,“篇章句字,首尾次第”“不可亂”,要“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1]舊時的書院是不開課的,學生根據個人的喜好研讀經典,老師們則講述自己的研究心得,并與學生討論,《朱子語類》就是討論的產物。書院的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清末。隨后的鴉片戰爭,使封閉的國門被打破,舊學被廢除,一律改成洋學堂,引進西方教育模式,傳授西方科學技術。20世紀初直至今日的教育是灌輸式的,教學之間是缺少互動的。在漸趨浮躁的當下,我們的大學教育更應提倡中國傳統書院的學風,開展國學經典會讀,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2推廣經典閱讀的必要性
2.1經典閱讀是教學的需要
在大學課程的學科設置中,每一學科每一專業都有著各自的學術經典之作,同時也就是學習這一學科的學生必須學習和了解的,至于用何種方式去知曉經典著作的內容,其方式各有不同。以漢語言文學為例,它又包括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比較文學、民間文學、兒童文學、影視文學、美學、古代文論等。這就需要大學生去研讀每個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原著,像《詩經》《論語》《史記》《古文觀止》以及“四大名著”等,都可以稱為這一學科的經典之作。大學教育不能表層化,不是膚淺的教育,要讓學生用心地去研讀經典著作,穿越千年去感受作者的創作意圖,感受作品所散發的藝術魅力,這是一帶而過泛泛接觸式的了解所不能觸及的。在各個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去引導本專業的學生,有計劃地安排時間去閱讀本專業的原始典籍,可以使學生切實地感受前輩學人的治學之道,欣賞本學科的經典之作,啟發其學習興趣,使之領會學術發展的脈絡。所謂“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直接學習最高水平的經典作品,對于學生的學習無疑是有益的。
2.2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需要
一部經典著作對一個人的思想和心靈的凈化是深刻的。處在青春期的大學生正是思想認知逐漸形成的階段,在即將步入社會的這幾年中他們在經驗和閱歷上都略顯欠缺,在個人品格上可塑性很強。因此,應該讓大學生在校期間盡可能地去閱讀,特別是閱讀經典,讓富有智慧的書籍去浸潤大學生的心靈,滌蕩他們的意志,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斷提升自身的品格,在經典閱讀之中找到人生的坐標。經典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潤物細無聲的,它在慢慢地改變著一個人的文化修為與涵養。只有讀過經典之后才能體會到,其對人對事對人生對萬物,都有比其他書籍更深的內涵。引導大學生閱讀經典著作,在助力他們獲取知識與修養的同時,也讓其體會到書中所傳遞出的一個優秀的人所應具備的人文情懷,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和個人綜合能力的目的。
2.3文化傳承與認同的需要
在新時代背景下,由于新媒體的介入,大學生也避免不了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面對外來新的文明與文化的浸染,年輕一代對民族傳統文化少了幾分敬畏,傳承和守持的動力也所剩無幾,青年一代越來越缺乏源自于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國學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中國人的文化識別符號,是中國傳統學術和文化的綜合,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教化意識,閃耀著傳承千載的理性光芒,既可以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又能夠為修養身心、涵養德行帶來很大幫助。[2]國學經典會讀在大學校園的推廣,不僅僅是傳播某一部國學經典作品,更是通過國學的傳承,用我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莘莘學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最大限度地去提升廣大在校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文化自信心和歸屬感。
3大學圖書館國學經典會讀的實踐探索
閱讀推廣是圖書館的基礎工作,而經典閱讀推廣是其核心所在,因此,經典閱讀推廣是對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一種必然要求。高校圖書館主要是用來收藏經典、閱讀經典的場所,功利性和膚淺性閱讀絕不是它的主流,無論何時何地,一個高校圖書館的價值就是它經典閱讀的價值。做好經典閱讀推廣工作是高校圖書館的核心使命。基于以上認識,筆者結合自身作為一名圖書館員的工作實際,進行了經典閱讀推廣的實踐探索,在本校創建了大學生讀書與交流的圖書館社團組織——青青子衿書友會。青青子衿書友會自從2014年正式建立以來,已經成功舉辦了15場專題講座,進行了50余場讀書交流活動,組織觀摩了10余場經典電影,創辦了會刊《子矜文苑》。累計參加活動師生達5000余人次,取得了較好的閱讀推廣成效。書友會以經典閱讀推廣為目標,以書會友,以文會友,通過“書友會”這一載體,為本校師生提供讀書交友的平臺,讓經典閱讀成為一種時尚,讓閱讀經典成為一種習慣。2017年9月,青青子衿書友會舉辦了大學生國學經典會讀系列《論語》讀書會。《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著作,大約寫于戰國初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論語》全書20篇,492章,集中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等。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東亞乃至世界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其“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教育思想對今天的教育實踐仍具有指導意義,故將《論語》作為國學經典會讀的首期會讀書目。具體做法是:第一,提前布置閱讀書目:《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七》,以增強學生對于孔子的認識。第二,組織學生觀看經典電影《孔子》,以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孔子的思想以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第三,舉辦“國學經典會讀系列《論語》讀書會”。在鞍師圖書館樣本書庫,師生共聚一堂,圍坐在閱覽桌旁,首先由學生依次、分段解釋、品讀《論語》,然后師生共同品評,最后老師進行答疑解惑,學習效果良好。《論語》讀書會以后,要求學生撰寫《論語》會讀筆記,總結提高學習效果。這一實踐深受學校廣大師生的歡迎,收到意想不到的經典閱讀推廣效果。同時也為我們進一步深化開展閱讀推廣工作帶來了啟示,增添了信心。
4啟示與展望
4.1啟示
開展國學經典會讀,對于大學生深入理解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以及教育理念大有裨益。通過積極的引導和有意識的培養,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是容易產生濃厚情感和濃厚興趣的,他們愿意對傳統文化尋根探源,并融入自己的血脈。通過實踐我們得到以下啟示:第一,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經典,具備中學階段學習文言文打下的堅實基礎,這是大學生國學經典閱讀推廣的有利條件。第二,在會讀實踐中培養閱讀經典的興趣。以會讀這種比較自由的學習討論形式,使學生樂于閱讀國學經典。部分大學生曾對學習經典感到枯燥與乏味,通過對經典的逐句解讀,以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相討論與思想碰撞,演變為進一步學習國學經典的自信與動力。
4.2展望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竭的文化寶藏:“天下為公”的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智慧,“自強不息”的意志,“厚德載物”的品格……這些都蘊藏在國學經典文獻中。通過開展國學經典會讀,不僅可以培養大學生閱讀經典的良好習慣,也使他們形成嚴謹的治學風格與扎實的學術功底。同時陶冶人格,提高人文素養。繼《論語》讀書會以后,我們還將舉辦《老莊》讀書會,依然采用會讀的方式組織引導大學生閱讀經典,深入開展大學生國學經典閱讀推廣活動,讓大學生們體驗品味研讀國學經典的樂趣,從國學經典中找到精神家園,堅定文化自信,使大學生們沐浴書香,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雪峰.經典閱讀札記—以《禮記•學記》會讀為例[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97-100.
[2]夏海.國學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N].人民政協報,2017-03-10(26).
作者:汪浩 單位:鞍山師范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