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語文課程的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課程建設改革的不斷推進,課程思政問題已成為當前高校課程建設改革的主要內容。大學語文是一門集工具性、基礎性、人文性等多種教育功能于一體的重要通識課程,其豐富的文化底蘊與思想政治內涵,對我國高校構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根據大學語文的課程性質和思政元素,分析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的可行性,并從教學方式、師資建設、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這四個方面提出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語文的路徑,以期能夠為高校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語文;融入路徑
一、大學語文的課程性質與思政元素
語文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大學語文是一門集基礎性、工具性、人文性等多種教育功能于一體的人文素質課程,它既具有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功能,同時也兼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在推進語文學科思政教育時,應著眼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課堂教學,充分挖掘和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立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培育和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青年大學生作為中華民族的未來,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程度與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存力息息相關,由此看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大學語文課程,不僅可以提高青年大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也能使青年大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優秀中華文化影響,激發其強烈的民族意識與國家意識,培養其在各種復雜情境下隨機應變的能力。大學語文課程的教育目的不只是拘泥于提高青年大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其最終目標是通過剖析文學作品所蘊含的優秀人文精神和高尚道德品質,使青年大學生感悟到尊重他人、熱愛生活等諸多方面的人文情懷和道德修養,從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成為擁有良好個人修養和道德品行的人。
二、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可行性分析
(一)大學語文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
與專業思想政治課程的明確性和僵化性相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融入大學語文佳作鑒賞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應用寫作能力訓練的思想政治教育顯得更加重要。大學語文教材中不乏古今中外名作,呼吁大學生從教材出發,學習教材中所蘊含的哲理,樹立正確的理想并為之付諸實踐,進一步拓展自身價值發展。
(二)大學語文與思政課程的育人宗旨一致
大學語文旨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例如閱讀理解,語言交流和應用寫作,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品質并塑造高尚的思想和道德情操;再者通過加強個人學習能力,在提高專業能力的同時,能夠更好地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設置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其目的在于通過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核心價值觀等的系統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為其三觀的正確樹立、理想信念的增強奠定基石;從長遠來看,也為大學生今后步入職場,能夠較快適應社會,實現自我和社會價值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從本質上講,這兩個課程都是發揮學科育人的根本作用,其首要任務是促進大學生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提升,使大學生成為時代所需要的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語文教學的結合符合當代社會主流價值,也進一步闡明和優化了大學語文教學的知識、能力和人文目標。
(三)大學語文積累了豐富的課程思政經驗
作為大學的公共基礎課程之一,大學語文不但是文化和教育理念的積極支持者,而且還是直接的實踐者。它依靠創造具有文化意義的優美環境,并輔以深入而簡潔的指導,將世界觀、人生觀等教育整合到教育和教學的所有環節中,并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美學。在青年大學生中,強化大學生的愛國情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促使其增強責任意識。這種將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價值巧妙地與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訓練相結合的方法,不僅符合大學語文的教學規律和目標,而且還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范圍。
三、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語文的路徑
(一)豐富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方式
傳統單一形式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需要,因此,豐富教學方式勢在必行。第一,可以將“互聯網+”引入課堂,充分運用VR、虛擬視頻等信息技術手段,使大學生身臨文學作品的創作背景,更易理解作品的內涵,提高對作品的理解與運用能力。第二,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社團活動,拓展第二課堂,學習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利用學生社團活動等相關平臺,將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共同推進立德樹人工作。將學生活動作為思政教育陣地,一方面拓寬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平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更深入準確地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同時提高自身人文素養。第三,創新考核評價方式。傳統的考核更多地側重于文學作品的文學專業知識,這樣的形式容易使學生忽略文章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因此,可以創新考核方式,增加對思想政治內涵的考核,激發大學生對文章中思想政治元素的探究。
(二)提升語文教師隊伍思政素養
大學語文課程的思政教育目標能否達成,語文教師起著關鍵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語文教師的素質與能力構成了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變量。因此,提升語文教師隊伍思政素養十分關鍵。從教師層面來說,首先教師自身要有思政教育意識,對于大學語文這門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須有足夠的重視。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語文課堂,并不是流于表面的思政說教,而是要將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政教育,這就需要教師自覺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能夠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引導學生去分析文學作品,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活躍課堂氣氛,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滲透到課堂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思政教育時要注意教學方法的合理與適度。從高校管理者的角度,首先也要足夠重視大學語文的思政育人功能,其次,可以完善教育激勵機制,在年終考核、評優評先等方面對積極實施課程思政的教師給予一定的保障。
(三)注重課程的前沿性與實踐性
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不僅要重視中西方經典文學作品,也要與時俱進,緊跟當下社會發展與文學潮流,像影視文學、網絡文學等也可以靈活運用到大學語文的課堂之上。在復雜多樣的社會文化氛圍下,大學語文教師要做的是正確引導學生,培養學生辨別真善美丑、保持本心的能力。關于提高大學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教師可以在現有的豐富的思想政治教學資源的基礎上,設計符合主題、富有思政教育元素的實踐活動,采用寓教于樂的方式帶領并引導學生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四)文化元素促進課程思政
大學語文課堂教學與課程思想政治觀念相互融合,都是基于人文互通原則設計的。在這種前提下,教師需要體現語文課程和思想政治的共同原則,并運用可以交互操作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通過這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在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的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的人格品質,從而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四、結語
總而言之,大學語文課程身兼傳承優秀文化的重要使命,它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如何利用這種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當下大學語文課程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青年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思想覺悟和人文素養對于自身乃至于國家的未來發展都至關重要。因此將思政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中,推進高校建構“大思政”教育格局,勢在必行。
作者:潘蔡羽 郭必裕 江浩然 單位: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