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地攤經濟市場規模分析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跳蚤市場,由英語 flea market意譯而來,即舊貨市場。在國外,最初是一些小販擺地攤售舊貨,由于受到有關管理人員干涉,小販被趕來趕去,不得不經常轉移陣地,像跳蚤似的。另一說法認為舊物市場舊物價格的不穩定,幅度上下跳動像跳蚤一樣,借此故名。高校跳蚤市場蘊含商機,并且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因而需要對其進行分析研究,使其不斷豐富和完善,得到充分的發展。自從跳蚤市場進入高校以來,它就受到眾多大學生的青睞。也正因為這種青睞,高校跳蚤市場在市場主體方面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到目前為止,許多高校跳蚤市場已經初具規模,它所形成的文化也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如此,由于受到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和高校畢業生的影響,許多高校的跳蚤市場營業主要集中在學生空閑業余時間和畢業季,也成為高校跳蚤市場的特色。目前高校跳蚤市場發展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高校市場主體的穩定性
在其他市場中,由于受到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市場主體總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動,市場的主體不穩定性;然而,高校跳蚤市場是在高校內部進行的,很難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為其主體穩定性提供了一個保障。從經營者角度看,在校學生可以借助此平臺進行自主創業、社會實踐;從消費者角度看,豐富了大學生活。
1.2商品的廉價性、季節性
1.2.1商品的廉價性。高校跳蚤市場上商品的價格低廉,很大程度上受大學生經濟實力的限制,購買力受限。其次,交易物品受自身價值低廉的限制。最后,跳蚤市場平臺的提供,降低了商品成本,保證了一定的商品廉價性。
1.2.2商品的季節性。在高校跳蚤中的商品種類隨著季節的變動,更換商品種類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除此之外,跳蚤市場的商品還受到畢業季和開學季的影響。
1.3 地攤式經營主導性
對于許多自主創業大學生來說,地攤式經營成為他們最佳的選擇。一方面,跳蚤市場是在高校內部進行的,為經營者(銷售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易平臺。另一方面,在高校內部采取 “地攤式”交易可以使經營者省去因租用場地而產生的額外費用,進而降低了經營成本,提高收益。 最后,地攤式經營的“面對面交流”。這種交易方式滿足了消費者消費購物的心理需求,將商品的真實性有效地傳遞給銷售者,一定程度上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1.4網絡交易的不穩定性
高校網絡交易平臺的不穩定性表現在很多方面:網絡平臺的管理存在缺陷,無專業人員進行打理;網絡購物的虛擬性造成商品不真實,可信度低。
1.5商品種類單調性
跳蚤市場經營商品多為小飾品等價格低廉的商品,商品單調、商品更新慢。偏重女生購物需求的需要,商品種類多以女生為主,難以滿足男大學生的消費需求。
2.高校跳蚤市場目前存在的問題
2.1商品質量的難以保障
高校跳蚤市場的商品經營者受自身經濟狀況、進貨渠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購進的商品自身就存在商品質量安全隱患;對舊物品而言其本身就存在質量方面的隱患。除此以外,網絡交易方式存在不足,同樣也造成了商品質量無法保證的問題。
2.2市場秩序不規范
由于跳蚤市場的規模與經營者等條件的限制,跳蚤市場上商品的價格完全是由經營者自行決定的,而且在商品價格方面也存在較大的變動性,跳蚤市場商品價格隨意性和變動性造成市場秩序不規范。此外,監管制度不完善也造成了市場秩序的混亂。
2.3銷售方式單一化
由于網絡銷售平臺、布告公式商品信息的不健全。因此,在大多數高校內,跳蚤市場的經營方式基本上采取的是 “地攤式”。這種銷售方式限制了市場交易時間和地點,不利于市場規模的擴展,難以滿足學生的消費需求。
2.4銷售服務難以保障
高校跳蚤市場的經營者是大學生,很難像其他市場經營主體一樣,擁有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此外,對于跳蚤市場上的部分商品,受經營者自身了解和技能方面的影響,很難解決商品存在的問題,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務。
3.推動高校跳蚤市場的建議
3.1加強經營者自身的行為規范
作為市場經營者的大學生應該端正自身態度,在跳蚤市場交易中誠實守信、合法經營,實現物美價廉。建立忠實的消費者群推動跳蚤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3.2建立統一規范的市場秩序
首先,制定合理的價格標準。其次,加強對經營者的監管體系。
3.3構建O2O銷售模式
經營者可以通過網絡跳蚤市場和實體跳蚤市場相結合的線上線下同時進行的O2O的模式,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此外,經營者可以通過移動平臺對校園跳蚤市場的經營管理,一方面由于移動終端要比網絡電腦終端更為方便快捷,消費者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登錄我們的微店鋪了解商品的動態。另一方面由于微信、易信是一種新的流行的工具,受使用頻繁的影響大學生可以通過此平臺的朋友圈把自所有的商品拿出來銷售。
3.4完善售后服務
從學校的角度出發,學校可以按照商品的類別安排專門的服務人員對相關產品的經營者進行技術技能方面的培訓從而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從大學生自身可以對自己所銷售產品的售后服務進行相關的了解與學習;相關的經營者可以組建相關的售后服務組織。
[關鍵詞] 電子商務平臺;類型;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 F2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10-181-1
電子商務是一種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絡的興起而出現的一種商務模式,不同于傳統的商務模式,在電子商務這種模式下,人們不需要見面即可通過網絡進行商務談判、合同簽訂、訂單下達以及咨詢服務等商務活動。電子商務平臺即是一個為企業或個人提供網上交易洽談的平臺。
一、電子商務平臺優勢、缺陷
(一)優勢
1.時空優勢。Internet上的銷售通過以信息庫為特征的網上商店進行,所以它的銷售空間隨網絡體系的延伸而延伸,沒有任何地理障礙。2.速度優勢。電子商務具有極大的速度、效率優勢。3.成本優勢。電子商務重新定義了傳統的流通模式,減少了中間環節,使得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直接交易成為可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方式。4.信息優勢。電子商務一方面破除了時空的壁壘,另一方面又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各種社會經濟要素的重新組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這將影響到社會的經濟布局和結構。5.便捷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說,消費者花在購物上的時間會愈來愈少,但購物次數卻會愈來愈頻繁,特別是某些特定的商品,如原料、個人用品等,電子商務提供的便利性正在與日俱增。
(二)缺陷
1.網絡自身有局限性。在這一模式上,只有依靠網站的制作和網頁設計家對網頁把握更加好的模式,向消費者展示商品;2.交易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由于Internet的迅速流行,電子商務引起了廣泛的注意,被公認為是未來IT業最有潛力的新的增長點;3.稅務問題。稅務(包括關稅和稅收)是一個國家重要的財政來源;4.標準問題。各國的國情不同,電子商務的交易方式和手段當然也存在某些差異;5.知識產權問題。在由電子商務引起的法律問題中,保護知識產權問題又首當其沖;6.電子合同的法律問題。在電子商務中,傳統商務交易中所采取的書面合同已經不適用了;7.電子證據的認定。信息網絡中的信息具有不穩定性或易變性,這就造成了信息網絡發生侵權行為時,鎖定侵權證據或者獲取侵權證據難度極大,對解決侵權糾紛帶來了較大的障礙。
二、當前電商的五大基本類型
縱觀電商平臺類型,除團購、返利外,基本有五大類型,與線下實體銷售渠道也基本一致。第一類:綜合型,或者叫購物街型的,如淘寶、拍拍。類似于線下的購物街。其典型特征是:以低價為噱頭聚集人氣,人氣旺,但店鋪地攤混雜,價格戰嚴重,不利于優質商家長遠發展;對于商家來說,入駐這樣的平臺,自然可以獲得高人氣和高轉化,但也面臨推廣成本高,銷售價格低,假貨沖擊等風險。第二類為商超型,如京東、一號店等店中店模式;類似于線下的超市專柜。其典型特征是:平臺自主經營產品為主,入駐商家為輔,對于商家來說,入駐這樣的平臺,可以增加銷售渠道,但面臨入駐成本高,且店中店非平臺核心業務,銷量難以突破。第三類為垂直B2C型,如樂淘,好樂買等。類似于線下的鞋城等。其典型特征是:平臺自主經營,產品豐富,入駐品牌商家缺乏主動權。入駐這樣的平臺,商家省心省力,但面臨供應鏈可控性差,毛利低,缺乏主動性等制約,難以通過網絡獲得品牌突破。第四類為品牌垂直B2C型,如凡客、瑪索瑪索。類似于線下的品牌專賣店。其典型特征是:品牌自主經營,會員忠誠度高,重復購買率高。但產品線單一,且市場尚不成熟,營銷成本高,轉化率,投入產出比嚴重不合理。第五類為專柜型,如中國第一百貨,類似于線下的百貨大樓、購物中心。其典型特征是:商家自主經營。但入駐門檻高,只有優質品牌或品牌授權商家才可入駐。
三、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
(一)未來幾年中國電子商務仍將高速發展。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的回暖及外貿的逐步復蘇,眾多中小企業利用電子商務意識的提高,傳統企業進軍網絡市場以增加渠道銷售,加上國家和地方各政府部門對電子商務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強,不斷規范整頓市場,未來幾年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和企業營業收入仍將會不斷增加。
(二)行業的細分和專業化成為發展趨勢。由于市場規模和完全競爭兩大因素,電子商務應用中的個性化特征日益突出,專業化水平與市場規模成正比。基于零碎數量的市場會導致大量個性化產品和服務涌現,一方面極大地提高專業化分工水平,促進商務模式創新,另一方面更充分地滿足不斷增長的個性化需求。
(三)B2C未來將代替C2C網購。未來數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的格局仍然以C2C市場交易規模占據更大的份額為主,但B2C的增長速度將遠大于C2C市場,其規模占比將逐年擴大。
(四)O2O模式將大行其道。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互聯網+商務的機會。O2O模式就是把線上的消費者帶到現實的商店中去消費――在線支付購買線下的商品和服務,再到線下去享受服務。這一新型模式將線上的價格優勢與線下的服務優勢集于一身,為消費者帶來更加完善的購物體驗,成為商家掘金市場的新形式。
參考文獻:
[1]易法敏,馬亞男.電子商務平臺形態演進與互聯網商務模式轉換[J].中國流通經濟,2009,(9).
[2]譚曉林.電子商務模式的分類、應用及其創新[J].技術經濟,2010,(10).
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這也是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原因之一。
關鍵詞:專業市場;經濟增長;面板數據
中圖分類號:F224文獻標識碼:B
一、引言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鼓勵和支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向農村延伸,完善農村服務網點,支持大型超市與農村合作組織對接,改造升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支持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商貿流通企業。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作為中國所特有的商業業態,專業市場處于流通環節的承上(生產)啟下(消費)的地位,具有引導市場、決定生產、促進消費的積極作用,對我國流通體系的建設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截止到2009年底我國億元以上的專業市場達到3 407個,實現成交額46 223億元,比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的235億元增長了196倍。專業市場類型已由當初的農產品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為主的單一類型演變為如今的生產資料市場,農產品市場,食品、飲料及煙酒市場,紡織、服裝及鞋帽市場,日用品及文化用品市場等,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夠反映地區經濟活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中國商品市場發展戰略研究學會張旭在總結義烏小商品市場的32年發展歷程時,形象地把專業市場概括為擺地攤的第一代到如今以電子商務為主的第八代。
國內學者關于專業市場與社會生活與城市經濟增長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尤其實證型的研究更少。其中黃明東(1998)認為專業市場的興起推動了農村經濟和市場化改革的發展,并引起農村經濟結構和微觀基礎及城鄉格局的實質性變化。石憶邵(2005)通過年鑒數據分析分別得到商品交易市場密度、市場規模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874,0833。劉天祥(2007)通過對專業市場交易額和GDP的一元回歸計算得出,專業市場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為04944,即全國專業市場交易額每增長1個單元,GDP就增長04944單元,他指出專業市場的建設發展對城市經濟增長的具有促進作用,并認為專業市場在我國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將存在。張旭亮(2009)通過對我國專業市場密度、強度和數量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關系,以及對市域層面有典型代表性的專業市場與城市經濟作用關系和因果關系進行了分析,發現我國專業市場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但相關,而且呈現出與城市群空間上的耦合性。
現有的對專業市場與經濟增長研究的實證模型較為簡單,選取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利用時間序列數據,或者是截面數據單純地驗證專業市場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忽視了其它變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得出的結果不能從整體上反映實際經濟狀況。為了克服這類局限性,克服時間序列分析受多重共線性的困擾,本文采用面板數據(Panel Data)模型,完整地分析我國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區域經濟增長與專業市場發展的關系,反映專業市場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時序影響,反映不同地區間專業市場發展的經濟作用。面板數據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并更好地識別和度量單純數據所不能發現的影響因素[1],并通過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實證分析變量之間的關系。
(一)專業市場發展的理論分析
商品流通是社會再生產的重要環節,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現代流通業具有引導市場、決定生產、促進消費的積極作用,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先導性產業。社會新形勢下,消費、投資和出口已然成為經濟增長的三大主要驅動力,而作為流通的重要載體,專業市場不僅能夠帶動消費增長,還具有促進投資的作用,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從分工理論角度看,專業市場能夠集聚分散的需求,這種集聚的需求意味著市場容量的擴大,而市場容量的擴大是提高交易效率的必要且充分條件:當市場容量增大時,意味著交易對象擴大,交易成功率必然上升;另一方面,市場容量擴大意味著可選擇集合的擴大,從而交易風險就會降低;同時,市場容量擴大有利于信息數量增加和質量提高,這也促成了交易效率提高[2]。交易效率的提高或者交易成本的下降,是促進分工演進的關鍵因素。按照新興古典 經濟學的理論,市場自利行為交互作用形成的最重要的兩難沖突,是分工經濟與交易費用的矛盾。當交易效率低時,分工的好處被分工造成的大量交易次數之間的費用抵消,人們就會放棄分工而選擇自給自足;而當交易效率高時,分工的好處就大于交易費用,從而促進分工的發展[3]。斯密—楊格定理表明,市場規模擴大與專業化的深化的之間是一種良
性循環機制,專業市場通過實現交易效率的遞進,促使分工深化,進而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經濟增長。
從雙邊市場理論的角度看,專業市場是促進商品交易的平臺,商戶(專業市場內部商品提供方)與客戶(專業市場內商品的終端購買方)都通過這個同一平臺進行交易,運營商與處于后臺的服務商同時為前臺這兩個不同的群體提供相關的商貿服務等平臺式服務,一邊商戶在專業市場中進行交易所獲得的收益或效用會隨著另一邊客戶數量的增加而增大。顯然,成熟的專業市場具有明顯的雙邊市場特征:以專業市場交易為平臺,兩端分別為商戶和客戶。這種平臺可能由地方政府或集體以土地投入發起,也有由一批投資人共同興建,也有商業地產開發形式等,由投資商、運營商經營與管理。專業市場是區域性的商貿物流樞紐,能凝聚并維持足夠數量的商戶與制造商并實現相當的交易量,從而吸引客戶的進入。市場容量的擴大使專業市場得以大規模、低成本、高效率、集約化為客戶提供服務而吸引大量制造商在此提供商品并吸引商戶入駐,這又因更多的選擇、更低的價格、更好的質量吸引客戶到達。交易空間的擴大,交易效率的提高和交易成本的下降吸引雙邊市場聚集,專業市場完成了由傳統交易場所向交易平臺的轉化。隨著客戶要求的提高,需要提供定制化的商品,制造商將提升其商品品牌從而推動專業市場平臺的進一步提升。尤其是信息網絡和物流網絡的發展,專業市場對交易雙方提供的服務領域已經從傳統的商品交易環節延伸到物流配送、信息服務、中介組織、資金服務等各個環節,平臺通過提供一體化的商貿服務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和服務業的進步。憑借無可比擬的技術和服務優勢,一個平臺式的專業市場可以面向多條供應鏈提供服務,成為多供應鏈上的一個集成節點,從而演變為復雜的多邊市場形態。 增長極理論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專業市場的發展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可以起到增長極的作用。專業市場的發展,能促進區域內商品生產和流通的發展,吸引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在此聚集,帶動區域內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形成新的產業鏈,促進地區經濟的增長;另外,完善的專[ uuubuy.com]業市場體系,可以及時、有效地反映市場供求動態,更有效率的實現產品銷售,促進生產緊跟市場需求,更快地了解供求等信息,開發適銷的新產品,使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大大增強區域的經濟活力。所以專業市場的發展一方面可以帶動地區的貿易流通等服務行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它還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能促進整個區域經濟的繁榮,甚至帶動全國經濟的發展。
(二)我國東中西部經濟增長與專業市場發展的狀況
專業市場成交額是所有專業市場攤位商品交易總額,是專業市場運行的重要指標之一,圖1、圖2分別展示了我國2000年以來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專業市場成交額和地區GDP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專業市場的成交額較高,占了專業市場總成交額的803%,如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這些地區具有較好的經濟基礎,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央的發展政策一直向沿海的東部城市傾斜,加速了經濟的發展,經濟的迅速發展帶動了專業市場的快速增長;相反西部地區大多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經濟比較薄弱,人民的消費能力相對薄弱,專業市場發展較為緩慢,故其專業市場成交額呈現明顯的差距。
圖1專業市場成交額(2000—2009年)圖2三大經濟地區GDP(2000—2009年)
圖3為2001—2009年各地區經濟和專業市場成交額的增長率。從圖中不難發現,各個地區的專業市場成交額和GDP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長(由于《商品交易市場統計年鑒》對專業市場統計始于2000年,統計數據不全面,故2001年呈現100%以上的增長率),三大地區的GDP增長較為平穩,平均增長速率分別為148%、139%、154%;而各地區專業市場成交額的增長卻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性:2001年各地區的增長率均超過100%,推測是由于專業市場經過長期的前期投入后獲得了巨大的收益,隨著時間的推移,邊際效益呈現遞減趨勢。東、中部地區發展相比較西部地區發展比較穩定,西部地區專業市場由于基數低,增長速度尤快,在2004年后已經超越了東、中部地區。值得注意的是在西部專業市場發展勢頭最猛的2008年,其GDP增長率以161超過了東部地 區的106%,某種意義上可以解釋為專業市場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帶動經濟的增長。圖4為東、中、西部及三個地區總的專業市場成交額與GDP從2000—2009年的散點圖,反映了10年內兩者發展的對應關系。從圖中發現中、西部地區兩者之間的發展趨勢相似,東部地區發展匹配度則高于另外兩地區,這些都表明無論是總體上還是各大地區專業市場的
發展和規模擴張與地區經濟發展是相匹配的,呈現一定的相關性。
圖3各地區GDP與專業市場(SM)成交額增長率
(2001—2009年)圖4 專業市場(SM)成交額與GDP散點圖
(2000—2009年)三、模型與數據選取